高二历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内容摘要:

本质区别 2改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第二,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第三,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 问题: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简要说明理由。 (共 6分 ) 答 :第一方面: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或成为亚洲强国)。 或俄国 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或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方面:罗斯福“新政”,遏制了经济危机(或挽救了美国)。 第三方面: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或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或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如答其他事例,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据,参照上述原则给分。 2结合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并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 (13分 ) 原因: 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一战战败,受到战胜国制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魏玛政府软弱无力; 受到 1929— 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统治阶级倾向建立独裁统治. (6分 ) 表现: 取缔纳粹党以外所有政党;希特勒集大权于一身;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严密控制文化教育; 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退出国联( 7分) 材料: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 彻底的革命 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 旧民主秩序 的新应用。 罗 斯 福 所谓“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 “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 社会主义革命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什么。 思考题一 最终目的还是什么。 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新政的成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原理的具体体现。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采用的是什么手段。 属于改良还是革命。 政府干预 改良 20世纪二十和三十年代,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了恢复经济都曾进行了经济改革。 请问分别是什么经济改革政策。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两国经济改革方式有什么不同。 苏俄:在维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 来扩大生产,发展市场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 美国: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适当发展计划经济 ,加强政府干预,恢复和发展经济。 上述经济改革方式的比较,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根本对立的。 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同样可以发展计划经济。 两者可以相互借鉴。 两国经济改革的方式对 今天我国改革开放有何启发。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借鉴成功的经验,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思考题二 思考题一: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历史原因相同。 两国长期以来是君主专制的国家,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一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亦受到压制。 ②利用时机相同。 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两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提供了条件。 两国法西斯都利用经济、政治危机,乘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③法西斯专政的本质相同。 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使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把世界引向战争。 不同点: ①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不同。 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 日本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②日本法西斯势力军部内部存在着派系斗争,故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较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长。 思考题二: 美 、 德日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途径 , 试分析产生两种不同的途径的原因及两种不同选择产生的影响 1)经济原因 : 美 一战后取得了世界经济霸权,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缓和危机; 德 经济实力较美弱,只有更多地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 日 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十分严重。 经济危机的打击德日较美严重,比美更具备建立法西斯的土壤。 2)历史原因: 作为战败国的 德国 在凡尔赛体系中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 凡尔赛和约 》 对德国而言,是 “ 强加的和平 ” ;在华盛顿体系中,战胜国分赃不均,美 日 矛盾激化。 由于美、德、日在战后格局中外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日则要冲破它。 德日 有军国主义传统,而 美 则有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 3)历史人物的个人因素: 罗斯福和希特勒 的个人素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 贫富分化严重限制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在 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生产确实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财富越来越集中到极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手里。 国民收入日益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在整个 20年代,占美国人口 5%的大富翁攫取了全国国民收入的 1/3。 1929年时,大约 60%的美国家庭生活在仅能够维持生活的水平上或在于这一水平之下,他们的总收入在全国收入中不足 24%,其中, 21%的美国家庭总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不足4%。 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 20年代的美国盛行分期付款,用这种方法来刺激消费市场的活跃。 汽车、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钢琴、电唱机以至结婚戒指都可以按月分期付款。 1927年,用分期付款的方法出售汽车占 60%, 1925年,有约 49亿美元的零售商品是靠分期付款的方式售出的。 1926年,赊购票据达 60亿美元。 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还没付清赊购的钱。 有的家具店对年青的新婚夫妇说:“分期付款,你负责打扮姑娘,我们来布置新房。 ”后来殡仪馆也登起广告:“分期付款,人死了,我们来负责料理后事。 ” 提示: 为什么说用分期付款刺激消费,会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请做下面思考题。 思考题: 你是一个拥有年薪 2020美元、即年购买力为 2020美元的美国人,现在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一辆 10000美元的汽车, 10年还清,计算一下,在今后的 10年中,你每年的购买力还余多少。 (利息不计) 股票投机加剧金融市场不稳定性 当时各种类型证券平均每年成交 3亿股, 1929年达到11亿股,有两百万新顾客在从事各种证券的买卖活动,使得股票的卖价大幅度上涨。 买股票成为快速致富的好办法。 操纵股市的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他们通过抬高股价而获取高额利润。 不但 职业投机者 ,而且 普通的美国人 也参加股票的投机。 有钱的人把自己的存款急急忙忙地投入股市,没钱的就借钱炒股。 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 有些 银行家 为股票的利润所吸引,他们常常不顾风险,利用储户的存款炒股,谋取厚利。 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极端,股票以其账面价值的 3倍到 20倍的价格卖出。 每天,大批市民挤在交易所内,观看着行情显示屏。 人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 今天又涨了多少。 ” “股市又涨了。 ”围在显示屏前的人们一个个笑逐颜开。 做下面的思考题 一个美国人从银行贷款 100美元买股票,当股票涨到 1000美元时还不抛售,等着再涨,同时他还认为自己已拥有了近 900美元的资产,于是又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去商店买东西。 一旦股票下跌,会有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股票 :股票是一种面向公众的有价证券,它是股份公司或企业为吸收投资发给投资人的投资凭证。 股票本身并没有价值,但股东可以凭股票取得股息或红利,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买卖。 从理论上讲,股票价格的涨落反映了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