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内容摘要:
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这样相对比较独立的自然地理界限。 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西部疆域达至最远是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是在秦朝,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 ‚ 分裂与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经常出现的,每一次由分而合,一般说来是扩大一次。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是在秦汉时期,秦统一时北至秦长城,西边只到黄河,根本没有挨上青藏高原。 汉朝的统一,西边到了玉门关,到了青藏高原的湟水流域。 比秦有所扩大。 隋唐的统一又扩大一步,但是都赶不上清朝的统一。 一次一次统一,一次一次的扩大,到清朝的统一,版图最大。 而这个范围并不反映清朝用兵的结果,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 自然形成 的。 ‛ —— 谭其骧: 《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 , 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B、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 地方缺少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封建社会) 趋势: 特点: 中央政治制度: 不断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地方政治制度: 趋势: 中央日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特点: 中国历史政区 夏商周 国家的出现 分封制 九州 春秋战国 县、郡的出现 秦 郡县制 郡的名目 内史 汉 郡(国)、县(侯国、邑、道) 刺史部 《 汉书 地理志 》 《 后汉书 郡国 》 东汉末年、三国 州、郡、县三级制 西晋 郡县开始分等第 东晋、南北朝 侨置政区:侨州、侨郡、侨县 隋 州(郡)县二级制 唐 郡的消失 道、府的出现 节度使辖区(镇) 五代十国 军 监 宋 路 辽、西夏、金 元 行省 明 布政司 总督、巡抚辖区的出现 《 明史 地理志 》 清 中华民国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时期 市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郡 道 路 行省 州 州 县 县 县 州 郡 县 路 州 县 明朝 清朝 承宣布政使司(行省) 府 县 省 道 府 县 府 趋势: 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以加强中央的权力。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西周: 分封制。 战国: 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朝: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 西汉: 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武帝时,实行 “ 推恩令 ”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 列侯归郡统辖。 北宋: 宋初分境内为二十一路,其后分和不一。 元朝: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 把全国划分为 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西藏、青海)辖区,共 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我国的民族大家庭 汉族的壮大并不是单纯人口的自然增长,更重要的是靠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所以说是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 ——费孝通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 —— 陈寅恪 《 金明馆丛稿二编 》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既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概念,又是一个国族概念。 “ 多元 ” 指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所具有的 “ 个性 ” 和 “ 特质 ” ,即各民族在语言、地域、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和表现形式上的特殊性; “ 一体 ” 指各民族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同化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的共同特征和 “ 一体化 ” 趋势。 这种由多元到一体的特点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首先是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多个部落互相融合形成华夏族;然后是北狄、东夷、西戎、南蛮等多种族群融入华夏族形成汉族;汉族出现后对周围众多的民族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密切联系,不断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特点:一是多元中的本土特点。 中华民族尽管是由众多民族经过数千年的不断融合而形成,但这些民族无论是历史上已消失的民族,还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民族,都是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民族,即使有些少数民族的祖先具有外人的血统,也是在中国境内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中形成的。 二是凝聚力强。 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之间虽然有冲突和战争,但交流和融合是主流,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共同斗争中形成一个整体,在抵御外侮尤其是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时,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升华并空前释放出来。 ——马大正 ‚ 今天我们写中国史,当然应该把各族人民的历史都当成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因为这个中国是我们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而不是汉族一家的中国。 我们今天的命运是相同的,兴旺就是大家的兴旺,衰落就是大家的衰落,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斗争。 ” —— 谭其骧: 《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 , “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 ” —— 谭其骧 :《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 , “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 ” —— 白寿彝: 《 中国通史 》 第 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月第 1版,第 1页。 “ 今天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民族的祖先,很多都是一开始就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都是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当然也都是中国人、中国民族。 ” “ 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 我看这是主流。 ” “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这个观点符合历史的发展;汉族成为主体民族,需要有各个民族各个方面的支持。 ” —— 白寿彝 《 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 》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 ①经济文化交流。 特别是大统一局面更有利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快速融合。 如唐、元、明、清时期。 ② “ 和亲 ” 、册封促进民族融和。 如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 ③民族迁徙。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族内迁和元朝时期各民族的迁徙杂居。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速了鲜卑族汉化的过程。 ⑤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大国争雄,促使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接触和交往。 ⑥联合斗争。 各族人民共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加深了民族问的联系、了解与融合。 ( 1)秦朝: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南征岭南,通灵渠、设三郡;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三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
相关推荐
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⑵空想性:平分土地无法实施,绝对平分产品更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 ⑶落后性:它规定消灭一切私有制,平均一切社会财富,这与当时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相违背。 ⑴ 先进性:这是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⑵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入塾,习经、史、子书,后加日文、英文。 1931年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 1932年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 1935年毕业后入燕京大学研究院肄业一年。 19361937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 1939年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入远东语文系主修日本语言文学,开始学习梵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兼在哈佛大学陆军训练班教日语。 1944年获博士学位。 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
往常一样” ? “像往常一样”吗 ? “像往常一样”的实验里,卡尔 施密特博士会“像往常一样”做实验。 这是一次 令人恐惧 的实验。 这是一次 面临死亡 的实验。 这是一次 十分痛苦 的实验。 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淌 着,脸上的肌肉不断地 抽动 ,他从来没有过的热,想
议会行政权加强。 (第一任首相:沃波尔 ) 3)18世纪中 ,形成内阁遭反对 ,首相须辞职的惯例, 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内阁对议会负责) 二、 17世纪 —— 18世纪 手工工场时期 (3)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③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 ,国王统而不治 ,成为虚君; 2)议会是权力中心 (立法权、行政监督权 ),内阁对 议会负责; (内阁实际掌握行政权
级民主精神以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的权力结构的。 ,引领学生理解 “制衡”的宪法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之间成立政府 …… 大不列颠现任国王的历史,就是一部怙恶不悛,一再侵夺的历史,这一切都只有直接的目的
艾儒略、杨廷筠作 《 职方外纪 》 后收入李之藻《 天学初函 》。 • 1624年 毕方济、徐光启 灵言蠡勺 译亚里士多德 《 论灵魂 》 ,后收入李之藻 《 天学初函 》。 • 1628年 傅泛济、李之藻等翻译亚里士多德 《 论天 》 ,注释本。 • 1631年 傅泛济、李之藻 名理探 译亚里士多德 《 逻辑学 》前 10卷,第一次介绍西方逻辑学的著作。 • 1634年 徐光启、龙华民、邓玉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