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内容摘要:

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这样相对比较独立的自然地理界限。 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西部疆域达至最远是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是在秦朝,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 ‚ 分裂与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经常出现的,每一次由分而合,一般说来是扩大一次。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是在秦汉时期,秦统一时北至秦长城,西边只到黄河,根本没有挨上青藏高原。 汉朝的统一,西边到了玉门关,到了青藏高原的湟水流域。 比秦有所扩大。 隋唐的统一又扩大一步,但是都赶不上清朝的统一。 一次一次统一,一次一次的扩大,到清朝的统一,版图最大。 而这个范围并不反映清朝用兵的结果,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 自然形成 的。 ‛ —— 谭其骧: 《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 , 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B、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 地方缺少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封建社会) 趋势: 特点: 中央政治制度: 不断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地方政治制度: 趋势: 中央日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特点: 中国历史政区 夏商周 国家的出现 分封制 九州 春秋战国 县、郡的出现 秦 郡县制 郡的名目 内史 汉 郡(国)、县(侯国、邑、道) 刺史部 《 汉书 地理志 》 《 后汉书 郡国 》 东汉末年、三国 州、郡、县三级制 西晋 郡县开始分等第 东晋、南北朝 侨置政区:侨州、侨郡、侨县 隋 州(郡)县二级制 唐 郡的消失 道、府的出现 节度使辖区(镇) 五代十国 军 监 宋 路 辽、西夏、金 元 行省 明 布政司 总督、巡抚辖区的出现 《 明史 地理志 》 清 中华民国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时期 市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郡 道 路 行省 州 州 县 县 县 州 郡 县 路 州 县 明朝 清朝 承宣布政使司(行省) 府 县 省 道 府 县 府 趋势: 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以加强中央的权力。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西周: 分封制。 战国: 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朝: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 西汉: 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武帝时,实行 “ 推恩令 ”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 列侯归郡统辖。 北宋: 宋初分境内为二十一路,其后分和不一。 元朝: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 把全国划分为 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西藏、青海)辖区,共 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我国的民族大家庭 汉族的壮大并不是单纯人口的自然增长,更重要的是靠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所以说是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 ——费孝通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 —— 陈寅恪 《 金明馆丛稿二编 》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既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概念,又是一个国族概念。 “ 多元 ” 指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所具有的 “ 个性 ” 和 “ 特质 ” ,即各民族在语言、地域、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和表现形式上的特殊性; “ 一体 ” 指各民族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同化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的共同特征和 “ 一体化 ” 趋势。 这种由多元到一体的特点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首先是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多个部落互相融合形成华夏族;然后是北狄、东夷、西戎、南蛮等多种族群融入华夏族形成汉族;汉族出现后对周围众多的民族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密切联系,不断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特点:一是多元中的本土特点。 中华民族尽管是由众多民族经过数千年的不断融合而形成,但这些民族无论是历史上已消失的民族,还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民族,都是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民族,即使有些少数民族的祖先具有外人的血统,也是在中国境内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中形成的。 二是凝聚力强。 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之间虽然有冲突和战争,但交流和融合是主流,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共同斗争中形成一个整体,在抵御外侮尤其是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时,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升华并空前释放出来。 ——马大正 ‚ 今天我们写中国史,当然应该把各族人民的历史都当成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因为这个中国是我们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而不是汉族一家的中国。 我们今天的命运是相同的,兴旺就是大家的兴旺,衰落就是大家的衰落,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斗争。 ” —— 谭其骧: 《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 , “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 ” —— 谭其骧 :《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 , “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 ” —— 白寿彝: 《 中国通史 》 第 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月第 1版,第 1页。 “ 今天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民族的祖先,很多都是一开始就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都是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当然也都是中国人、中国民族。 ” “ 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 我看这是主流。 ” “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这个观点符合历史的发展;汉族成为主体民族,需要有各个民族各个方面的支持。 ” —— 白寿彝 《 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 》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 ①经济文化交流。 特别是大统一局面更有利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快速融合。 如唐、元、明、清时期。 ② “ 和亲 ” 、册封促进民族融和。 如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 ③民族迁徙。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族内迁和元朝时期各民族的迁徙杂居。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速了鲜卑族汉化的过程。 ⑤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大国争雄,促使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接触和交往。 ⑥联合斗争。 各族人民共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加深了民族问的联系、了解与融合。 ( 1)秦朝: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南征岭南,通灵渠、设三郡;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