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第九单元知识总结及同步测试题含答案内容摘要:

日本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 4)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的特需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 5)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确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加快产品的更新。 ( 6)积极发展教育。 [例 2]二战后,日本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其客观有利条件是 A.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 B.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C.引进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D.美国发动朝鲜、越 南战争,向日本订货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都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要求学生分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外部原因,A、 B、 C 选项都是日本在国内发展经济的措施,只有 D 选项是来自于日本国外的原因。 [答案] D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1)原因:二战后的新兴国家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发展本国经济,既需要团结与合作,又不愿介入美、苏两大国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格局中保持中立地位,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2)诞生: 1956 年,南斯拉夫、埃及和印度三国首脑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会谈,提出了不结盟 的主张。 在三国的推动下,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例 3] (2020 全国 )促使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个首倡国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冷战格局使国家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 D.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对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认识能力,要求学生能区分主次原因和排除次要原因及非原因。 C、 D 两选项本身说法即错误,如印度就曾经和中国、巴基斯坦发生边界冲突, D 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 现的事情。 A 选项剑术过于绝对,两大军事集团为了在 争夺中处于优势地位,总是拉拢一些发展中国家。 20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加剧,使赢得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面临着反帝和反新老殖民主义、维护独立、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任务。 这些新兴国家不愿介入两大集团的斗争,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中立地位。 由此可见,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国际环境的恶化,也即冷战的加剧。 [答案] B 拓拓 广广 与与 探探 究究 [例 1]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地域狭小,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实力受到重创,但是它在战后迅速崛起, 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楷模。 结合你所掌握的课内外知识,思考:我们可以从战后日本 一 跃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中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本题要结合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来作答,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其中可以用来借鉴的自然也就是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1)应该重视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当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在科技实力的竞争上 ,只有加强教育力度,才能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人才。 ( 2) 要加强同 外国的科技合作。 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 ; 消化吸收外来的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 3) 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贸易。 ( 4)要继续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扩大生产和提高科技水平上去。 [例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有人认为,欧洲国家所走的道路具有普遍意义,代表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方向;也有人认为,欧洲的情况比较特殊,各国在文化等方面具有共同性,而其他地区不具备这些条件,因而不可能达到欧洲的联合水平。 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你怎么看待上述观点。 [解析]此题同意哪种看法都行,但在回答时一定要用材料补充自己的观点。 [答案]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结合起来考虑: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益, 必须要进行 跨国流动。 为了保证流动的畅通,参加一体化组织的国家之间就会进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协调,结成经济同盟,并向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过渡:经济上的联合又会推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联合,导致欧洲出现目前的一体化状况。 但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要从一般的协调走向一体化,是要受到各种条件制约的。 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传统文化上的一致性。 实际上,世界 上各种一体化组织是不少的,有些存在的时间也不短。 但都由于缺乏足够的共同点因而发展不起来。 巩巩 固固 与与 测测 评评 【基础练习】 1. 1967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时,合并的三个机构是 ①欧洲煤钢联营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 ③经济货币联盟 ④欧洲原子能联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下列有关欧洲共同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旨在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B.是美苏“冷战”的直接产物 C.带动了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进程 D.进一步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3.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是在 „„„„„„„„„„„„( ) A. 1951 年 B. 1961 年 C. 1971 年 D. 1981 年 4.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应对苏、美两个大国而建立的地区性的经济政治组织是 ( ) A.欧洲共同体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 D.七十七国集团 5.战后日本经 济发展相当迅速,日本政府在这个过程中,采取的经济政策中与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相同的是 ( ) A.推行国有化 B.加强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 C.制定经济计划 D.加大科技投入 6.下列国家中,不是欧共体的创始国的是 ( ) A.葡萄牙 B.意大利 C.联邦德国 D.比利时 7.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朝鲜、越南战争爆发,在战争中为美国提供军事物资的主要供应基地是 ( ) A.日本 B.中国 C.缅甸 D.菲律宾 8.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其根本原因是( ) A.不断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 C.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D.美日对华关系的改变 9.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际联盟 B.摆脱国际霸权主义的政治联盟 C.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D.资本主义生产力再发展的产物 10.发起不结盟运动的各国首脑中没有下面哪 一位。 A.周恩来 B.铁托 C.纳赛尔 D.尼赫鲁 11.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是在不结盟运动的哪一次会议上 A.第一次会议 B.第二次会议 C.第四次会议 D.第三次会议 12.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在 A.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B.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C.第二个五年计划之后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综合运用】 13. 材料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主义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 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主义之上的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危机。 „„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 材料二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的办法。 因此,这些原则 —— 包括人民享有自决 、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 ——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惟一的基础。 —— 摘自《不结盟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1961 年 9 月 ( 1)概括材料一、二提出的主要观点。 ( 2)上述观点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 ( 3)结合材料二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 4)不结盟运动的原则是什么。 目的何在。 【开放创新】 14.“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 维克多雨 果 请问:法国作家雨果的这个预言实现了吗。 请用史实简单加以说明。 15. 亚洲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大量发展中国家与高度工业化的日本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经济并存。 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于 2020 年 10 月在中国海南省博鳌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新世界、新挑战、新亚洲 —— 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 请回答:博鳌亚洲论坛旨在推动亚洲经济的发展,那么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着哪些不利因素。 试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分 析加强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感悟与思考 1922 年底,四个独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平等 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苏联”,后来,它发展到了 15 个国家。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苏联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成为与美国对抗的唯一国家。 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在苏联影响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发生了剧变,不久之后,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的欧洲东部的巨人也在一夜之间轰然倒下,给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深深的思索„„ 思考与判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中国留下了哪些教训。 归归 纳纳 与与 运运 用用 【知识归纳】 一.东欧剧变 1.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2.现象: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3.原因: ( 1) .内因: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2).外因:苏联的影响;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苏联解体: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当今世界格局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2.多极化的趋势的表现: ( 1).欧盟的建立及发展: (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3).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 4).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知识运用】 1 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1)原因: a 历史原因:苏联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 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下许多问题和矛盾。 b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 外部原因: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渗透,推行“新思维”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搅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和平演变”,终于引发了严重后果。 ( 2)过程: 1991 年 8 月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控制局势的“八一九”事件。 这一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1991 年底,俄罗斯等 11 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文件,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完全解体。 ( 3)影响:首先,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苏联解体前,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了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第三,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四分五裂。 第四,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一次沉重打击,使 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空前的曲折和困难。 人们从苏联的兴亡中借鉴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顺利发展寻找正确道路。 [例 1]“八一九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政局严重混乱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消极影响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D.叶利钦掌握了中央政权 [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