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内容摘要:

床”之约终成画饼。 直到 东坡归天,苏辙遵遗嘱,把苏轼 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 苏辙命 子孙在其百年之后将自己的遗骨 安葬在兄长身边,兄弟二人才长 长久久地呆在了一起。 “三苏坟” “三苏坟”院内古柏遮天蔽日,据说,如果 是在幽静的深夜游览此地,便可感受“苏 坟夜雨”的特有氛围:耳际仿佛风声紧促, 雨珠横斜,但分明衣襟未动,发丝仍干。 后来有人对此现象作了科学的解释,此 地正当风口 ——后人带有带点神秘唯心 色彩的说法,不过是在希望终生未能“夜 雨对床”的兄弟俩有一个死后的圆满。 事实上,苏家兄弟投身仕途的“开局”简直 是好得不能再好。 1056年, 21岁的苏轼与 19岁的的苏辙都顺利通过了举人考试,次 年二月,他在礼部的考试,当时的主考官 是文坛巨擘欧阳修。 苏轼一篇 600多字的 《 刑赏忠厚之至论 》 一下子让欧阳修“以 为异人”。 他怀疑文章是自己的门人弟子 曾巩曾子固所为,为了怕别人说他偏袒, 他特意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二名。 当得知作者居然是来自四川的新秀,老头 大为兴奋,他对当时同为主考的梅圣俞说: “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接着,礼 部复试,苏轼又以“春秋对义”获第一,三 月仁宗殿试,兄弟二人双双进士及第。 与 此同时,其父苏洵的文章也经欧阳修的举 荐而名震天下。 一时间,苏洵大器晚成, 苏轼苏辙少年得志,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二苏上连璧,三孔立 分鼎”,着实让人羡煞。 可不巧的是,这时苏轼的母亲去世,兄弟 二人归奔母丧。 两年后,居居丧期满,苏 洵带着来两个儿子儿媳和苏轼的长子苏迈 再度进京。 兄弟二人又经历了两场考试。 他们这次依然得到欧阳修的极力举荐。 考 试全部通过。 期间,仁宗皇帝亲自殿试, 要求这些学子为国家的各项政策建言献策。 这次考试,苏轼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入 三等”,而宋王朝建国以来,“入三等”者只 有二人。 这次考试后,苏轼“除大理评事,签书凤 翔府判官”,苏辙也被授商州军事推官。 因为不忍将丧妻鳏居的老父亲独自留在 京都,苏辙请求留下来。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寥。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衾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又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东坡目送着子由远去,一直到只能 看见子由头上戴的帽子在山间隐约 出没。 送别归来,路人都快快乐乐, 只有他自己怅然凄恻。 东坡再次强 调:好兄弟,千万别忘了我们的约 定。 “乌台诗案”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