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氮族元素复习内容摘要:
A (1)图甲为中学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______________。 (A)HCl和 H2O (B) O2和 H2O (C)NH3和 H2O (D)CO2和 NaOH溶液 B ( 2)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 )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 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D ( 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原理 与上述 _______(填图甲或图乙 )装置的原理相似。 乙 归纳反思 : : : 喷泉实验 形成压强差 ① 减少 “ 上瓶 ”的压强 ② 增加 “ 下瓶 ”的压强 ①尾气处理 (防倒吸装置选择 ) ②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计算 课堂检测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 NH3和 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 a、 b、 c活塞均关闭. ( 2)若先打开 a、 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b活塞,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蕊试液 ( 1)若要在烧瓶 Ⅱ 中产生“喷泉” 现象,烧瓶 I中不产生“喷泉”现象, 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闭活塞 c,打开 活 塞 a和 b,挤压胶头滴管中的水。 烧瓶 I 和 Ⅱ 中同时产生“喷泉”现象 课堂检测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 NH3和 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 a、 b、 c活塞均关闭. (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 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 I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 Ⅱ 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蕊试液 奇妙的“双喷泉” 先关闭活塞 b,打开 活 塞 a和 c,挤压胶头滴管中的水 ,然后关闭活塞 a打开活塞 b. 思考 :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易溶性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 拓展延伸 (防倒吸装置选择 ) 思考 :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易溶性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 拓展延伸 (防倒吸装置选择 ) 思考 :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易溶性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 拓展延伸 (防倒吸装置选择 ) 倒扣漏斗式 思考 :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易溶性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 拓展延伸 (防倒吸装置选择 ) 提示 :氨水的溶质是氨气 . 思考 :在标准状况下,用一充满 NH3气体的烧瓶进行喷泉实验,当水充满整个烧瓶后(假定 NH3不扩散到烧杯中),烧瓶内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拓展延伸 Vaq CB= nB 小结 : 喷泉实验计算问题的关键 形成溶液的体积 =所消耗的气体体积 化学性质: ( 1)与水反应: ( 2)与酸反应: ( 4)与 O2反应: ( 3)与 CO2反应: 4NH3 + 5O2 ===4NO + 6H2O Pt NH3 + H == NH4 + + NH3 + CO2 + H2O == NH4HCO3 NH3 + CO2 + H2O + NaCl ==NH4 Cl + NaHCO3↓ 2NH3 + CO2 CO(NH2)2 + H2O 一定温度 一定压强 CO(NH2)2 + 2H2O (NH4)2CO3 微生物 思考 : 氨水中有哪些分子和离子 ? 分子: 离子: NH H2O、 NH3H 2O NH4+、 OH、 H+ 物质分类 构成微粒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液氨 纯净物 NH3分子 不具有碱性 常温常压下 不能存在 氨水 混合物 NH3 H2O NH3H2O NH4+ OH H+ 具有弱碱性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NH4+、 OH 、 H+ ◆ 氨水中的粒子 (非电解质 ) (既不是电解质也 不是 非电解质 ) H2O 、 NH3 、 NH3H 2O 分子 : 离子 : ◆ 学会比较 (致冷剂 ) 连线高考 思考 :(2020上海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 A D C B AC ( 2)蘸有浓盐酸 (浓硝酸 )的玻璃棒接近试 管口(产生白烟) : 氯化铵晶体、熟石灰固体 : 固 +固,加热型 : 向下排空气法 : 实验室制氨气 : 用碱石灰 ( 1)用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 源于教材 (与 O2的发生装置相同 ) ( CaO 与 NaOH固体混合物) :2NH4Cl+Ca(OH)2=CaCl2+2NH3↑ +2H2O 图 2 棉花团的作用: 防止 与空气形成对流 , 提高集气速度和纯度 实验室中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制氨气 ? ① 加热浓氨水法 ② 浓氨水加碱石灰法 碱石灰吸水、溶解时放热 , 增大 OH浓度平衡逆移 . 实验室中能否用图 2装置制氧气 ? 图 1 气体的溶解性规律 ? 浓氨水 生石灰或NaOH固体 拓展: NH3的原理是什么。 H2SO4和浓盐酸来制取 HCl气体。 浓 H2SO4和浓盐酸应分别装在什么仪器中。 用途 氨 制硝酸 制铵盐、制纯碱 制尿素 制纤维、塑料、染料 制医用稀氨水、 用做致冷剂 小结 N2 H2O N2 Cu H2O [Cu(NH3)4]2+ NH3 NH3•H2O NH4Cl NH4NO3 (NH4)2SO4 NH4HCO3 N2 NH4Cl NO H2O (NH2)2CO CO2 180℃ 2020atm [Ag(NH3)2]+ CaCl2•8NH3 •NH3+ H2O==NH3•H2O==NH4++OH •NH3+HCl=NH4Cl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NH3+H2SO4=NH4HSO4 • NH3+H20+CO2=NH4HCO3 •4NH3+3O2(纯氧 )=2N2+6H2O •4NH3+5O2=4NO+6H2O(催化剂加热 ) • 8NH3+3Cl2=N2+6NH4Cl •2NH3+3CuO=3Cu+N2+3H2O •2NH3+Ag+=[Ag(NH3)2]+ •4NH3+Cu2+=[Cu(NH3)4]2+ • 8NH3+CaCl2= CaCl2•8NH3 • 2NH3+CO2=CO(NH2)2+H2O(180℃,2020atm) 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是 ( ) A、 加热时一定有氨气生成 B、 与碱共热时都产生氨气 C、 都是晶体 D、 易溶于水 课堂检测 A 阅读 《 名师领航 》 P157,完成下列问题: 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待测物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 , 然后 ( ) A、 加热 , 用润湿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试之 B、 加水溶解 , 用红色石蕊试纸试其溶液 C、 加强碱溶液 , 加热 , 滴入酚酞试剂 D、 加苛性钠溶液加热 , 用润湿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试之 课堂检测 D3 . 只用一种试剂 , 就可区别 NH4Cl 、 (NH4)2SO4 、 KCl Na2SO4 、 AlCl3 五种无色溶液 , 这种试剂是 ( ) ( A) NaOH溶液 ( B) AgNO3溶液 ( C) BaCl2溶液 ( D) Ba(OH)2溶液 课堂检测 D 高考考点分析: 本节考点主要有: ①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②硝酸的还原产物的判断; ③ NO3- 陷阱的设置 HNO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 (A)C+浓 HNO3 (B)FeO+HNO3 (C)Fe2O3+HNO3 (D) Cu+浓 HNO3 BD ,从 理论上 看,消耗硝酸质量最多的是 ( ) (A)Cu+浓 HNO3 (B)Cu+稀 H。高三化学氮族元素复习
相关推荐
后变浅 ? 科学探究 1中 ,为何 FeCl3溶液催化效果比 CuSO4溶液效果好 . 用 H2SO4催化淀粉水解实验中 ,为何加热时颜色浅 ,冷却后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 化学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反应物分子必须发生碰撞。 但不是任何两种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都能发生反应 ,只有少数分子的碰撞能发生反应 ,这种能够发生反应的碰撞称为 有效碰撞 .
特 点和启示 以点带面,强化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整理 ( 1)关注模糊概念的分类辨析 化学实验中相似概念和方法很多,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为例,可用于物质分离或提纯的方法就有十多种,众多的概念和方法纠缠在一起,造成我们辨析的难度。 比如,对“除去碘中混有的碘化物固体”和“从碘水中提取碘”往往都答成“萃取”,原因在于其对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类型与适用范围存在认识上的模糊。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题组训练
1 10— 7mol/L pH =7 pH< 7 pH> 7 注意 : [H+]与 [OH— ]的关系才是判断溶液酸碱性的依据 . 注意 PH值越小,酸性越强, PH越大,碱性越强。 PH范围 014之间。 PH值等于 0的溶液不是酸性最强的溶液, PH值等于 14的溶液不碱性最强的溶液。 PH值减小一个单位, [H+]扩大为原来的 10倍,PH增大一个单位, [H+]减为原来的 1/10
2Fe3+ +2I- 2Fe2+ + I2设计成如右图所示的原电池。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乙中 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反应开始时,甲中 石墨电极上 Fe3+ 被还原 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 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电流计读数为零后, 在甲中溶入 FeCl2固体,乙中石墨电极为负极 D 二、常见的化学电源 锰干电池 电极 :Zn为负极 ,碳棒为正极 电解液:
到平衡的标志( ) CD 例 : 在一定温度下 ,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 A(气 )+3B(气 ) 2C(气 )+2D(固 )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 ) ① C的生成速率与 C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 单位时间内生成 a molA,同时生成 3a molB ③ A、 B、 C的浓度不再变化 ④ A、 B、 C的分压强不再变化 ⑤ 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⑥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