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内容摘要:

,即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作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流仍通畅。 每隔 5 一 10min 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 7 .心理护理,耐心向其简要解释检查和治疗的目的,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五、出血倾向 (一)发生原因: 1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2 .凝血因子减少。 3 .枸橼酸钠输入过多。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DIC )、输血前使用过右旋糖酐等扩容剂等。 5 .长期反复输血。 6 (二)临床表现 :患者创面渗血不止或手术野渗血不止,手术后持续出血;非手术部位皮肤、黏膜出现紫癜、瘀斑、鼻出血、牙眼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静脉穿刺处出血等。 凝血功能检查可发现 PT 、 APIT 、 PIT 明显降低。 (三)预防及处理 1 .短时间内输入大量库存血时应严密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粘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 2 .尽可能的输注保存期较短的血液 3 .若发现出血表现,首先排除溶血反应,立即抽血做出血 、凝血项目检查,查明原因,输注新鲜血、血小板悬液,补充各种凝血因子。 六、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一)发生原因:大量输血的同时输入大量枸橼酸钠,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尚未氧化即和血中游离钙结合而使血钙下降,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 (二)临床表现:手足抽搐、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甚至心跳骤停;心电图示 QT 时间延长, sT 段延长, T 波低平倒置;血液化验血清钙小于 2 . 2mmol / L。 (三)预防及处理 : 1 .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慎用碱性 药物,注意监测血气和电解质化验结果,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 2 .每输注库血1000ml,须按医嘱静脉注射 10 %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 10ml ,以补充钙离子。 七、细菌污染反应 (一)发生原因 :1 .采血袋、保养液及输血器具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 2 .献血者皮肤未经严格消毒或在有化脓病灶的皮肤处穿刺采血,或献血者有菌血症。 3 .采血环境无菌状况不符合要求,采血完后针头帽拔出过早使空气进入采血袋。 (二)临床表现 :烦躁不安、剧烈寒战,继之高热、呼吸困难、发绀、腹痛,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 性肾功能衰竭、 DIC 、中毒性休克等。 (三)预防及处理 : 1 .采血到输血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2 .血袋内血制品变色或混浊、有絮状物、较多气泡等任何可疑迹象均可以认为有细菌污染可能而废弃不用。 3 .一旦发现,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通知医生。 4 .剩余血和病员血标本送化验室,做血培养和药敏试验。 5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准确记录出入液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休克症状,积极配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 八、低体温 (一)发生原因 :输入的血液 温度过低,或输血过快、过量。 (二)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寒冷或寒颤;皮肤冰冷,心律紊乱,监测体温降至 30 ℃ 左右。 (三)预防及处理 : 1 .将大量备用的库血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升至室温再输入,也可以用热水袋加温输血的肢体。 2 .大量、快速输血时将房间温度控制在 2425 ℃。 3 .注意给患者保温,避免不必要的躯体暴露;输血过程中使用温热的盐水作为冲洗液;低体温者给予热水袋保暖。 4 .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 使用能测量 35 . 5 ℃ 以下的体温计。 九、疾病传播 (一)发生 原因 : 1 .献血员患有感染性疾病 2 .采血、贮血、输血操作过程中血液被污染。 7 (二 ) 临床表现 :输血后一段时间,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 常见的疾病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 EB 病毒、 HTv (人类一淋巴细胞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和弓形体病等。 (三)预防及处理 : 1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应避免输血。 2 .杜绝传染病人和可疑传染病者献血。 3 .严格对献血者进行血液和血液制品的检测。 4 .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采用加 热或其他有效方法灭活病毒。 5 .鼓励自体输血。 6 .严格对各类器械进行消毒,在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7 .对已出现输血传染疾病者,报告医生,因病施治。 十、液血胸 (一)发生原因 :多见于外科手术后留置颈静脉套管针的患者,经套管针输入血液,由于医护人员穿刺技术或病人烦躁不安,不能配合等原因,导致套管针穿破静脉管壁并进入胸腔,使输注的血液进入胸腔所致。 (二 ) 临床表现 :进行性呼吸困难,口唇及皮肤发 绀;查体可见患侧胸部肿胀、隆起、呼吸运动减弱;纵隔向健侧移位,叩诊由浊音到实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X 线胸片可明确诊断。 (三)预防及处理: 1 .输血前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2 .输血前认真检查留置套管针有无外漏,确定无外漏后方可输血。 3 .疑有外漏者,立即取下输血管,用注射器接套管针反复回抽,如无见回血,迅速拔出套管针。 4 .已发生液血胸者,用注射器在右胸第二肋下穿刺,可取得血性胸液。 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留取引流液化验,并按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护理。 5 .改用其他静脉通路继续输血、输液。 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并记录。 十一、空气栓塞、微血管栓塞 (一)发生原因: 1 .输血导管内空气未排尽。 2 .导管连接不紧,有缝隙。 3 .加压输血时,无人在旁看守。 (二)临床表现:随进入的气体量多少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当有大量气体进入时,病人可突发乏力、眩晕、濒死感,胸部感觉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 (三)预防及处理: 1 .输血前必须把输血管内空气排尽,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输血时应专人守护,不得离开病人,及时更换输血袋。 2 .进行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时,术前让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尽量使头后仰,然后屏气,深吸气后憋住气,再用力作呼气运动。 经上述途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后,随即摄胸部平片。 3 .拔除较粗、近胸腔的静脉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 4 .若发生空气栓塞,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安慰病人。 立即为病人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脚高位,头低脚高位时可增加胸腔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气体则向上飘移到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口,由于心脏搏动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少量进入 肺动脉内。 5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严重缺氧状态。 6 .每隔巧分钟观察病人神志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直至平稳。 7 .严重病例需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出现休克症状时及时抗休克治疗。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一)发生原因 : 1 .免疫缺陷或功能低下病人多次接受输血。 2 .免疫功能正常者,供血者的纯合子人白细胞抗原( HLA )输入受血者的杂合子 HLA 后产生的 T 细胞所引起的一种罕见的致命并发症。 8 ( 二)临床表现:输血后 7 14 天出现发热、皮肤出现红斑、呼吸 困难、肝脾肿大等排斥反应表现。 (三)预防及处理 1 .避免长期反复输血。 2 .尽量输入经过放射线照射的血制品,以灭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 3 .遵医嘱应用类固醇、环磷酞胺、 T 淋巴细胞抑制剂等积极抗排斥反应治疗。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 一、无效吸氧 (一)发生原因: 1 .中心供氧站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 .吸氧管扭曲、箱寒、脱落。 3 .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 .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 5 .气道内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 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二)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维、鼻翼煽动等。 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三)预防及处理: 1 .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 氧效果。 3 .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 .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分泌物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 .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7 .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二、气道黏膜干燥 (一)发生原因: 1 .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 2 .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