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索道工程技术规范cbj内容摘要:

式中 C1——拉紧索导向轮的阻力系数,带滑动轴承的导向轮为 ~ ;带滚动轴承的导向 轮为 ~ ;其中导向轮直径较大时取 小值,反之取大值; μ——承载索与鞍座之间的摩擦系数; q——线路均布载荷 (N/m); L——拉紧区段的平距 (m); υ——承载索在拉 紧站偏斜鞍座上的水平折角 (176。 )。 Tp——承载索在拉紧区段内的平均拉力 (N); ε——锚固站站口第一跨弦线与拉紧站站内承载索中心线之间的总折角 (176。 ),凸起侧型为 正号凹陷侧型为负号。 四、拉紧区段内承载索摩擦力的折减系数,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拉紧区段内承载索摩擦力的折减系数 表 - 1 五、承载索与鞍座之间的摩擦系数,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承载索与鞍座之间的摩擦系数 表 - 2 鞍座结构型式 无衬铸钢鞍座 尼龙衬或青铜衬鞍座 μ 值 第 条 拉紧区段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采取提高运行速度、降低承载索与鞍座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少拉紧系统和偏斜鞍座上的摩 擦阻力、提高承载索公称抗拉强度、加大拉紧重锤质量等 措施,延长拉紧区段的平距。 二、一个拉紧区段的最大平距,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Lmax——一个拉紧区段的最大平距 (m); ε——锚固站站口第一跨弦线与拉紧站站内承载索中心线之间的总折角 (176。 ),凸起侧型为正号, 凹陷侧型为负号。 三、对于多拉紧区段索道,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合理划分各拉紧区段。 四、在每个拉紧区段内,承载索锚固端宜设在高端,承载索拉紧端宜设在低端。 五、当凸起地段支架群的摩擦力总和可以阻止承载索滑动时,宜采用两端拉紧方式。 第 条 承载索的 拉紧与锚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每个拉紧区段内,承载索应采用一端拉紧另一端锚固的方式,不宜采用两端锚固的方式: 二、承载索应采用重锤拉紧方式: 三、拉紧重锤宜采用重锤箱、重锤架或重锤井应便于检查与维护、重锤井应设井盖和排水设施; 四、每个重锤箱应配备两根金属导轨。 两个重锤箱之间的净空不得小于 400mm; 五、锚固端应采用允许串绳的夹块式、夹楔式或夹块夹楔联合式锚具;套筒式锚具和圆筒式锚具 不宜采用; 六、锚固端和拉紧端应设串绳装置,并应在锚固端设置 承载索储绳装置。 第 条 拉紧索及其导向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承载索的拉紧索,应选用 6△ (42)或 +6△ (21)同向捻钢丝绳,其公称抗拉强度不宜低于 1520MPa; 二、承载索的拉紧索,其抗拉安全系数不得小于 ; 三、承载索的拉紧索,其导向轮直径与拉紧索直径之比,不得小于 25。 第 条 拉紧重锤的行程,应使重锤在索道运行过程中始终呈悬空状态。 计算重锤行程时,应 计入承载索的弹性伸长、残余伸长、温度伸长和载荷变化所引起的重锤位移,并应计入 ~ 的余量。 第 条 承载索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一个拉紧区段内,宜采用整根的密封式钢丝绳; 二、线路套筒宜采用楔接。 线路套筒与支架的距离,不得小于 15m; 三、过渡套筒内承载索的末端宜采用楔接。 拉紧索的末端应采用铸接。 第 条 鞍座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承载索的最大折角小于等于 16176。 时,应选用摇摆鞍座;大于 16176。 时,可选用带垂直滚轮组的 固定鞍座; 二、摇摆鞍座、固定鞍座和偏斜鞍座,宜设尼龙衬垫; 三、鞍座的曲率半径,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R——鞍座的曲率半径 (m); ν——货车运行速度 (m/s)。 四、当货车运行速度较低时,无衬或青铜衬鞍座的曲率半径不得小于承载索直径的 100 倍;尼龙 衬鞍座的曲率半径不得小于承载索直径的 150 倍; 五、拉紧区段站的固定鞍座,其曲率半径不得小于 20m 牵引索与有关设备 第 条 牵引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牵引索应选用 6M7 面接触、 6X(19)线接触的同向捻钢丝绳,其公称抗拉强度不宜小于 1520MPa; 二、牵引索不得采用交互捻钢丝绳; 三、钢丝绳表面丝的直径不得小于。 第 条 牵引索的抗拉安全系数应为 ~。 第 条 传动区段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采取提高运行速度、增大牵引索直径,提高牵引索公称抗拉强度、改善驱动装置防滑性能、 实现两端驱动或双轮驱动等措施,延长 传动区段的平距。 二、采用一端驱动时,一个传动区段的最大平距或最大高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 中 Lmax——一个传动区段的最大平距 (m); Hmax——一个传动区段的最大高差 (m); qo——牵引索每米重力 (N/m); ε——牵引索的结构系数, 6M7 钢丝绳 ε 为 , 6X(19)钢丝绳 ε 为 ; σB——牵引索的公称抗拉强度 (MPa); n——牵引索的抗拉安全系数; C2——牵引索最小拉力与其每米重力的比值; A——索道小时运输能力 (t/h); β——空车重力与有效载荷的比值; v——货车的运行速度 (m/s); α——传动区段全线 的平均倾角 (176。 ); fo——货车的运行阻力系数,其值应符合本规范第 条的规定。 在本公式中,动力 型索道应采用正号,制动型索道应采用负号。 三、对于多传动区段索道,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合理划分各传 动区段。 四、在多传动区段索道中,各传动区段牵引索的直径必须相同,各驱动装置的型号宜统一。 五、在多传动区段索道中,宜将转角站兼作中间驱动站或中间拉紧站。 第 条 导向轮直径与牵引索直径的比值,应符合表 的规定。 导向轮直径与牵引索直径的比值 D/d 表 91~ 包角 (176。 ) ≤4 5~ 10 11~ 20 21~ 30 31~ 90 180 80~ D/d 不限 30 40 50 60 100 第 条 牵引索的编接与拉紧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牵引索应减少编接接头的数量; 二、牵引索应采用重锤拉紧方式; 三、拉紧重锤的结构与配置,应符合本规范第 条的规定; 四、高架站房可采用单绳拉紧方式;单层站房应采用四绳拉紧方式,并应设置调节重锤位置的电 动或手动绞车。 第 条 拉紧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拉紧轮的直径,应按索距确定,并应符合本规范第 条的规定; 二、拉紧轮的绳槽,宜衬软质耐磨衬垫; 三、拉紧小车的行程 ,至少应保证牵引索剁一次接头所需补偿的长度。 第 条 拉紧索及其导向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牵引索的拉紧索,当采用单绳拉紧方式时,应先用 6X(37)、 6W(36)或 6X(36)线接触的同向 捻钢丝绳;当采用四绳拉紧方式时,应选用 6T(25)或 6X(19)线接触的同向捻钢丝绳;其公称抗拉强度不宜小于 1520MPa; 二、牵引索的拉紧索,其抗拉安全系数不得小于 5; 三、牵引索的拉紧索,其导向轮直径与拉紧索直径之比,不得小于 40; 四、导向轮的绳槽,应衬软 质耐磨衬垫。 牵引计算与驱动装置选择 第 条 牵引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采用逐点计算法,从拉紧轮向驱动轮计算各特征点的拉力。 二、有下列三种载荷情况中,动力型索道应计算第一、二种载荷情况;制动型索道应计算第一、 三种载荷情况;介于动力型和制动型之间的索道,应同时计算三种载荷情况: 1 重车侧和轻车侧按设计车距布满重车和空车,形成正常运行载荷情况; 2 线路下坡区段缺重车或空车,形成最不利的动力运行载荷情况; 3 线路上坡区段缺重车或空车,形 成最不利的制动运行载荷情况。 三、缺车区段的长度,应按连续三分钟不发车计算。 发车间隔时间大于 36s 的索道,应按连续不 发五个货车计算。 四、牵引索通过各种导向轮的阻力,应计入导向轮的轴承阻力,并应计入牵引索的的刚性阻力。 五、计算惯性力时,应计入直线运动部分的质量和各种导向轮折算到轮缘上的质量。 长度小于 3Km 的索道 ,尚应计入驱动装置高速旋转部分换算到驱动轮轮缘上的质量。 第 条 货车在承载索上的运行阻力系数,采用铸钢车轮的货车,制动运行时应为 ,动 力 运行时应为 ;采用铸型尼龙轮衬的货车,制运行时应为 、动力运行时应为。 第 条 牵引索的最小拉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牵引索的最小拉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tmin——牵引索的最小拉力 (N); C2——牵引索最小拉力与牵引索每米重力的比值。 二、牵引索最小拉力与牵引索每米重力的比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牵引式索道,应按索道全线的牵引索具有与承载索相似的挠度和货车在线路上不产生横 向歪斜的条件确定; 2 下部牵引 式索道,应根据货车在索道全线上稳定运行的条件确定。 当传动区段的平距或高差 很大时, C2 应取较小值,但不宜小于 600;当传动区段的平距或高差很小时, C2 应取较大值, 但不宜大于 1200;当传动区段的平距或高差比较适中时, C2 宜为车距的 10 倍,但不宜小于 600 或大于 1200。 三、牵引索的最小拉力,应保证驱动轮上的牵引索不打滑,并应保证垂直或水平滚轮组上的牵引 索不脱索。 第 条 驱动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高架站房宜采用立式驱动装置; 低站房宜采用卧式驱动装置。 三、一般应选用摩擦式驱动装置。 在特殊情况下可选用夹钳式驱动装置。 三、驱动装置的抗滑性能,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tmin——正常运行时驱动轮出侧或入侧牵引索的最小拉力 (N); tmin——按最不利载荷情况计算的驱动轮出侧或入侧牵引索的最小拉力 (N); μ——牵引索与驱动轮衬垫的粘着系数; α——牵引索在驱动轮上的包角 (Rad); P——正常运行时驱动轮上的圆周力 (N); P′——按最不利载荷情况计算的驱动轮上的圆周力 (N); J——惯性力 (N);其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 的规定。 四、驱动轮衬垫的比压,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tr——正常运行时驱动轮入侧牵引索的拉力 (N); tc——正常运行时驱动轮出侧牵引索的拉力 (N); D——驱动轮直 径 (mm); d——牵引索直径 (mm); 〔 P〕 ——驱动轮衬垫的允许比压 (MPa)。 五、牵引索与驱动轮衬垫的粘着系数及允许比压,应符合表 的规定。 牵引索与驱动轮衬垫的粘着系数及允许比压 表 衬垫名称或代号 G13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