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教材分析内容摘要:
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能懂读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设计思路 1. 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 , 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 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而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 , 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 ,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 , 人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收集与处理数据 、 并作出决策的能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必须具备理解数据所表达的信息的能力。 2. 在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 , 会出现一些“ 大数 ” 和 “ 小数 ” , 而学生对它们却缺乏直观体验 , 因此能对较大或较小的数据作出合理地解释无疑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章的第一节中安排了有关百万分之一的感受 , 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 , 从多种角度对百万分之一进行估计。 然后利用已经学过的幂的知识 ,尝试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3. 生活中除了精确数据外 , 还有一些近似的数据 , 有些时候是因为条件所制 ( 无法精确得到 ) , 有些时候是因为实际问题无需那么精确。 因此 , 使学生体会近似数的作用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取近似数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本章第 2节中 , 教科书首先从测量出发 , 使学生体会到测量结果是近似的。 然后通过实例说明近似数的作用 , 并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近似值 , 同时对有效数字的概念有所了解。 4. 统计图能直观 、 有效地描述数据 , 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 并能运用它有效地描述数据是学生统计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媒体中还可以见到一些形象地 、 吸引人的统计图。 在本章的第 3节 ,教科书以中国 、 美国 、 日本 、 印度 、 澳大利亚为线索 , 呈现了一些形象 、 有趣的统计图。 学生通过对它们的讨论 , 也可以了解这五个国家的一些情况 , 特别是我国与其余四国在自然环境等方面对比的优势和不足。 三、具体内容介绍 167。 1 百万分之一有多小 线索: 生活中存在着 “ 小数 ” ——多种角度 ( 长度 、 面积 、 质量等 ) 感受 “ 小数 ”( 方 法 ) ——“小数 ” 的表示 教科书从几个实际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较小的数据,并引发他们思考“百万分之一有多小“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其它的实际情境引入问题。 74 75 74 • 教科书安排了从长度、面积、长度、质量等多种角度直观体验百万分之一的活动。 教学时可以先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对百万分之一进行描述,进一步体会可以从身边较熟悉的事物出发,将不熟悉的数据与它们进行比较。 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经历从多种角度进行体验的过程,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百万分之一进行描述。 (教学小设计) 教科书安排了从长度、面积、长度、质量等多种角度直观体验百万分之一的活动。 教学时可以先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对百万分之一进行描述,进一步体会可以从身边较熟悉的事物出发,将不熟悉的数据与它们进行比较。 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经历从多种角度进行体验的过程,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百万分之一进行描述。 (教学小设计) 167。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线索: 测量结果是近似的 ——生活中的精确数据和近似数据 ——根据问题(特别是实际问题)需要取一个数的近似数。 具体内容介绍 78 • 教科书从测量引入近似数,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近似数,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工具、时间、人等 —但对此不宜扩展)。 • 教学中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运用不同单位的测量工具实际测量同一个物体,获得直观的体验,同时学习根据测量单位的最小刻度来读取数据。 教科书从测量引入近似数,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近似数,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工具、时间、人等 —但对此不宜扩展)。 教学中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运用不同单位的测量工具实际测量同一个物体,获得直观的体验,同时学习根据测量单位的最小刻度来读取数据。 79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不少情景中也用到近似数,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如第 1幅图中的数据),有时是实际问题无需得到精确数据(如第 3幅图中的数据)。 •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不少情景中也用到近似数,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如第 1幅图中的数据),有时是实际问题无需得到精确数据(如第 3幅图中的数据)。 80 • 对数据进行比较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数据进行比较时,有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自的近似数进行比较。 在选择近似数时,一般数据要四舍五入到同一数位,以免误差太大。 • 对数据进行比较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数据进行比较时,有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自的近似数进行比较。 在选择近似数时,一般数据要四舍五入到同一数位,以免误差太大。 167。 3 世界新生儿图 除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常用的统计图外,在媒体中还可以见到一些形象地、吸引人的统计图。 本节引入两个形象的统计图,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具体内容介绍 84 • 此图是利用面积大小表示一个国家的新生儿数,在图的下面给出了度量单位,利用它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实际新生儿数。 • 在这种图中,由于一个国家的面积经常与它国土面积不一致,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直观地冲击力)。 • 只要求学生能看懂图,回答书上的问题,不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制作此种图。 • 可以首先让学生对照着世界地图独立观察这幅图,交流这幅图的意思,自己所发现的信息,自己对这幅图的感觉等。 此图是利用面积大小表示一个国家的新生儿数,在图的下面给出了度量单位,利用它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实际新生儿数。 在这种图中,由于一个国家的面积经常与它国土面积不一致,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直观地冲击力)。 只要求学生能看懂图,回答书上的问题,不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制作此种图。 可以首先让学生对照着世界地图独立观察这幅图,交流这幅图的意思,自己所发现的信息,自己对这幅图的感觉等。 85 • 第( 3)个问题,首先讨论估计的方法,方法可以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应鼓励。 例如在图 3—1中,可以以澳大利亚为单位估计其余国家的,或者将各个国家分成若干个长方形进行估计;在世界地图中,可以利用小方格估计面积之比。 在这里, 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探索估测方法的过程, 对估计的精确程度不做太多要求。 (学生可能方法的分享) •本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五个国家的有关情况,体会图3—1此类图的特点,不要求学生真正制作。 在解决此问题时,要利用计算器。 第( 3)个问题,首先讨论估计的方法,方法可以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应鼓励。 例如在图3—1中,可以以澳大利亚为单位估计其余国家的,或者将各个国家分成若干个长方形进行估计;在世界地图中,可以利用小方格估计面积之比。 在这里, 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探索估测方法的过程, 对估计的精确程度不做太多要求。 (学生可能方法的分享) 本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五个国家的有关情况,体会图 3—1此类图的特点,不要求学生真正制作。 在解决此问题时,要利用计算器。 88 • 教科书呈现了一幅“象形统计图”,它十分形象,这种统计图在报刊杂志中是比较常见的。 • 教学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观察这幅图,交流自己的第一感觉、这幅图给自己的印象,这幅图是如何表示数据的。 并讨论书上的问题。 • 应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实践的时间,使制作的统计图尽可能形象而富有个性。 可以交流设计意图和制作过程,以及一些感想。 对能有效表达数据的统计图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有特色的统计图,教师要及时记录。 (学生的创造) 教科书呈现了一幅“象形统计图”,它十分形象,这种统计图在报刊杂志中是比较常见的。 教学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观察这幅图,交流自己的第一感觉、这幅图给自己的印象,这幅图是如何表示数据的。 并讨论书上的问题。 应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实践的时间,使制作的统计图尽可能形象而富有个性。 可以交流设计意图和制作过程,以及一些感想。 对能有效表达数据的统计图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有特色的统计图,教师要及时记录。 (学生的创造) 具体内容介绍 复习题: 90 92 • 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两个代数式值的变化情况,体会10n的下降速度比 1/n的速度要快。 •目的是使学生直观地体会 10的负指数幂下降得很快。 • 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两个代数式值的变化情况,体会 10n的下降速度比 1/n的速度要快。 • 目的是使学生直观地体会 10的负指数幂下降得很快。 具体内容介绍 复习题: 91 92 ( 4)学生的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比如,空气质量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沿海地区的空间质量比较好,内陆地区的空间质量差一些。 ( 4)学生的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比如,空气质量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沿海地区的空间质量比较好,内陆地区的空间质量差一些。 92 93 ( 1)两幅图表示的信息相同。 在第一幅图中,用“一个水滴”代表降水最小的城市(银川) 1999年的平均降水量;在第二幅图中,用“一个水滴”代表降水最大的城市(广州)1999年的平均降水量。 ( 2)学生的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比如,与广州、上海相比,银川、北京1999年的平均降水量少得多。 ( 3)大约是 47亿立方米。 ( 4)大约能注一个。 ( 1)两幅图表示的信息相同。 在第一幅图中,用“一个水滴”代表降水最小的城市(银川)1999年的平均降水量;在第二幅图中,用“一个水滴”代表降水最大的城市(广州) 1999年的平均降水量。 ( 2)学生的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比如,与广州、上海相比,银川、北京 1999年的平均降水量少得多。 ( 3)大约是 47亿立方米。 ( 4)大约能注一个。 四 、 一些建议 1.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是本章学习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科书为此设计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 ,学生必须要亲自经历这些活动,单纯地计算或按照固定模式制作统计图对培养数感和统计观念的作用并不大。 这方面的评价主要以学生在从事活动时的表现作为对象 , 对它们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 ——能否积极 、 主动地从事各项活动 , 向同伴解释自己的想法 , 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二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水平 ——在活动各个环节中所采用方法的条理性 、 有效性 、 准确性和独特性。 2.教学中所采用的素材应尽可能来源于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素材。 3.注重学生对百万分之一等较小数据的实际意义、近似数的作用及统计图的特点等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数据:有上下文的) 4.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的数据,注重其他课程资源(如信息技术、媒体)的开发与利用。 5.提倡运用定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日常观察、成长记录、数学日记、活动中的表现、长作业等) 课题学习 制作“人口图” 一、主要内容 本课题与统计图、比例尺、测量等内容密切相关,学习过程中渗透对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等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与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数据、比例、测量等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及数学内部之间的联系。 2.经历观察、比较、估计、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3.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设计思路 这是一个现实的、学生感兴趣、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学生进行充分地实践。七年级数学下教材分析
相关推荐
去买贺卡花了 x元,买邮票花了3元,他总共花了 10元,请问小明买贺卡花了多少元。 (列方程求解) 解:由题意,得 x+ 3= 10 移项,得 x = 10- 3 合并同类项,得 x = 7 答:小明买贺卡花了 7元 . 移项法则的理论依据是 如果小明总共花的钱少于 10元呢。 根据题意你能列出一个式子吗。 移项要变号。 等式的性质 1 x+ 3< 10 + -8x- 2≤7 x+ 3
事 骆驼非常适合,或者说适应在昼热夜寒、缺少水和绿色植物地上生活,例如非洲的撒哈 拉大沙漠或中亚的戈壁滩. 骆驼吃各种植物,甚至包括其他动物碰都不碰的荆棘和含盐的灌木,为寻找食物,它们会长途跋渺.骆驼具有惊人的能力,可以在缺水的情况下行走很长的时间. 骆驼在它们的身体组织内贮存水,一只骆驼在不工作时可以10个月不喝水.但到了那时,总会变得又瘦又憔悴,如果找到了水,它可以在
做一做,理论联系实际 议一仪,总结平行线性质 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先举生活中的实例,高寒地区的雪橇,操场上的双杠,他们都是平行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它有什么特征,然后总结平行线的概念。 想一想,巩固和运用定义 如果手扶式电梯左右扶手之间的宽度不相等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铁道两轨之间的距离不相等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由学生互相交流,这不仅放宽学生的思维想象,拓宽视野,达到能力培养
练一练 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 ) ( A)正方形 ( B)长方形 ( C)直角三角形 ( D)平行四边形 C 要使下列木架不稳定各至少需要多少根木
你们好, 百只雁。 你们百雁齐飞,好气派。 可怜我孤雁独飞 .”群雁中一只领头的老雁说: “不对。 小朋友,我们远远不足 100只 .将我们这一群加倍,再加上半群,又加上四分 之一群,最后还得请你也凑上,那才一共是 100只呢。 ” 请问这群大雁有多少只。 解:设这群大雁有 x只。 由题意,得 2x+ x+ x+1=100 去分母,得 8x+2x+x+4=400 合并及移项,得 11x=396
高雅生活情趣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乐观 的生活态度和 健康 的心理。 两只蚂蚁走在路上 , 突然看见一只 很 大 的 梨 ( 打两个国家名 ) 答案:一只蚂蚁说: “ 咦 , 大梨 “ ( 意大利 ) 另一只蚂蚁说: “ 噢 , 大梨呀 “ (澳大利亚 ) 各记大过一次。 快 活 林 一学生提出 “ 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 ” ,请教老师。 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