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内容摘要:
第 21 讲 重点词、句、段赏析 考点一:词语含义的理解 所谓 “ 词语的含义 ” , 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 , 而是 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 本考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有: ① 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②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③ 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④ 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 答 题思路与技巧: (1)结合语境 , 认真推敲。 (2)遇到代词 , 从上查找。 代词的出现 , 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 , 因此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 必须从上文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 , 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 , 较难理解 , 作者往往在提 出之后会对其进行解释 , 而这些解释常常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必须从下句中由近及远地去找答案。 考点二:句子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 , 包 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 , 即字面意义。 一般说来 ,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是理解句子的语境意义 , 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 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最后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 , 即 “ 言外之意 ” , 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答题思路与技巧: (1)准确把握感情因素。 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 , 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线索 , 将其转 化成回答 “ 为什么 ” 的问题来体会。 (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只看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 , 还必须结合上下文 , 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 了解作者写作的基本意图 , 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3)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 , 对各种分析进行综合把握 , 并进一步审查所做的各项分析的正确性。 考点三:赏析句段的表达作用 回答句段的作用时总体上可从两方面考虑:结构上 , 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内容 华章文化 word 版习题 (编辑部) 02787778916 上 , 常有开篇点题 , 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等作用。 答题思路与技巧: (1)哲理句 (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 )赏析:这个句子起了点题的作用 , 告诉了 „„ 的道理 (或让人体会到作者 „„ 的情感 )。 (2)句式的赏析: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 , 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 , 使感情更强烈 (或使观点更鲜明 );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3)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 „„ 描写 , 具体地写出了 „„。 (4)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达效果的赏析: 品析词语表达效果的三个角度 感情色彩 —— 分析词语的 褒贬 , 注意贬词褒用和褒词贬用等修辞手法 —— 从修辞手法的特点出发 , 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性等副词修饰 —— 分析副词表达的范围大小、程度深浅、语气等 (5)修辞句的赏析: ① 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 (拟人 )的修辞手法 , 把 „„ 比作 „„ , 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 ② 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突出 „„ 事物 „„ 的特征。 ③ 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 把 „„ 与 „„ 进行对比 , 突出了 „„。 ④ 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 显得幽默 风趣 , 讽刺了 „„。 ⑤ 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 层层深入 , 显得气势磅礴 , 抒发 „„ 强烈感情 (或使 „„ 观点更鲜明 )。 ⑥ 对偶: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 句式工整 , 读起来朗朗上口 , 节奏感强 , 有音乐美 , 写出了 „„。 ⑦ 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 引经据典 , 写出了 „„ , 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感染力 , 突出人物 „„ 的形象 , 使之更有说服力。 (6)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 , 读起来朗朗上口 , 写出了 „„。 (7)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词是叠词 , 读起来有韵律美 , 写出了 „„。 (8)承上启下的段 落的赏析:总结上文的 „„ 内容 , 总领下文的 „„ 内容 , 使上下文自然衔接。 易错警示: 没有考虑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 , 离开具体语境孤立品读;没有结合中心做分析 , 只是就语言来赏析语言。 (2020重庆 B卷 ) 炸豆 [1] 阿慧 ① 天上是金黄的太阳 , 地上是金黄的豆田。 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 , 没有遮 拦的那种黄 , 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 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 , 豆叶就在豆棵 [2]下打了卷、褪了色。 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 , 凝固在豆荚里 , 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 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 , 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 , 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 , 从头坠 到根 , 蓄意沉甸甸地爆裂。 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 , 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 割掉豆棵的田地 , 灰秃秃一片平坦。 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 , 黄衣的是姐姐 , 红衣 华章文化 word 版习题 (编辑部) 02787778916 的是妹妹 , 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 姐妹俩一进豆地 就低头寻找 , 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 , 叮当响了一声 , 叮当又响一声 , 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 , 胖胖地躺在那里 , 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 , 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 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 ,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 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 , 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 奶奶说: “ 有碗豆芽汤喝 , 该多好啊。 ” 可是 , 豆还没有脱粒归仓。 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 , 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 , 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 突然 , 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 , 茶缸咚地掉在地上 , 豆粒惊恐地蹦跳 , 纷纷逃入草叶。 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 , 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 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 , 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 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 , 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 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 , 她大叫着追蛇。 蛇昂起尖脑袋 , 麻花着软身子 , 追逐妹妹 , 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 , 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 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 , 蛇疼得一抽 , 辨不清方向 , 冲向路边水沟。 ⑦ 小姐 妹背靠苦楝树 , 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 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 , 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 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 , 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 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 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 , 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 , 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 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 , 小妹的泪水 , 在柔嫩的小脸上 , 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 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 , 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 , 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 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 拾来的豆粒 , 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 , 倒上清水 , 蒙上毛巾 , 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 , 等待豆的 长大。 夜晚 , 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 , 更像两个大人了 , 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 瓦盆里的豆发了芽 , 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 , 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 , 咧嘴朝小姐俩憨笑。 那天 , 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 , 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 醒来时 , 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 , 模糊的血丝消退了。 眼清目明的奶奶 , 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 , 豆芽又长胖长高了。 只是有些奇怪 , 有些 豆芽 , 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 , 有些呢 , 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⑪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 , 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 , 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 2020 年 8 月 23 日《人民日报》 , 有删改 ) 【注】 [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 , 豆荚自行爆裂。 [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 结合 上下文 ,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考点一 )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 , 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 , 人和镰刀都酝酿着 黏稠的梦. . . .。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 , 黄衣的是姐姐 , 红衣的是妹妹 , 慵懒. . 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2.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考点三 )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 , 胖胖地躺在那里 , 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3. 小姐妹 “ 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 , 联系全文 , 说说她们的 “ 长 大 ”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考点二 ) 【思路点拨】 第 1 小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首先联系语文学习或生活运用的经验揣摩加点词语的本义;然后从文中找到题干中含有加点词语的 句子;最后依据词语前后句述说的内容回答词语的具体所指。 句 (1), 根据 “ 农人 ”“ 占好自己的田垄 ”“ 酝酿 ” , 联系农人盼望丰收的实际情况作答即可。 句 (2), “ 慵懒 ” 一词常用于人 , 指人困倦、懒惰 ,此处用于形容 “ 土地 ” , 实际是在写土地给人的感受。 华章文化 word 版习题 (编辑部) 02787778916 第 2 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 细读该句 , 从修辞角度入手 , 根据句子实际回答采用的修辞手法 , 并分析使用该修辞手法写 出了黄豆怎样的特点 , 表达了小姐妹怎样的心情或情感。 黄豆的特点可根据 “ 胖胖地躺 ” 揣摩得出;小姐妹的心情需要结合语境 , 进入角色 , 用心体会。 第 3 小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要理解关键词 “ 长大 ”。 “ 长大 ” 不单单指身体长高、成熟 , 还指坚强了、懂事了、生活经验丰富了。 然后联系全文内容及主旨 , 抓住细节分析怎样的表现表明了她们的 “ 长大 ”。 要分条回答 , 做到语言简洁、流畅。 【参考答案】 1.(1)“ 黏稠的梦 ” 在句中指农人们渴望黄豆有一个好收成的愿望。 (2)“ 慵懒 ” 的本义是困倦、懒惰。 句中指已收割后灰秃秃的平坦田地带给人心理 上的感受。 2.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 将 “ 遗失在地里的黄豆 ” 比作 “ 小娃娃 ” , 并赋予黄豆 “ 躺 ” 这一人的行为 ,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豆饱满的形 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 , 表现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 3. ① 小姐妹到田地里拾黄豆来发豆芽 , 给患有眼疾的奶奶熬豆芽汤。 浓浓的孝心体现了二人长大。 ② 小姐姐大叫着追蛇 , 举起茶缸砸蛇头 , 救危险中的小妹妹。 临危不惧的品格表明她长大。 ③ 姐妹俩用细土抚慰被斜尖扎破脚板带来的伤痛。 丰富的生活经验表明她们长大。 1. (考点一 )联系语境 , 说说下 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 , 从头坠到根 , 蓄意. . 沉甸甸地爆裂。 2. (考点二 )文章以 “ 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 , 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 , 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 结尾 ,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考点三 )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瓦盆里的豆发了芽 , 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 , 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 , 咧嘴朝小姐俩憨笑。 (一 )(2020原创。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相关推荐
20%处罚,对主要责任人按事故损失额的 4%进行处罚。 ⑤ 施工过程质量检测制度 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测按三级进行,即 “ 跟踪检测 ” 、“复测”、“抽检”三级。 通过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测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目的 ,以便为验收时的质量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⑥ 建立原材料采购制度 原材料采购要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根据施工合同规定的质量规范 、标准及工程招标技术 规范要求精心选择供应商
第二要分析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内容上是否照应,语意是否连贯一致,表达式是否简洁,语序是否得当,内容是否集中等。 另外还应该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是否正确。 四、真题演练 :终结者练习 15—— 22页 专题六 句式的综合运用 一、课标要求 运用对偶知识答题 按“语意保持不变”的要求进行句式的变换 从“形似”的角度对句式进行仿写 从“意思相合”的角度对句式进行填写或续写 凭借语感进行答题
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we have confirmed its validity. 121 00:08:23,870 00:08:29,040 世界 ...我们熟知的这个世界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122 00:08:29,040 00:08:31,310 很快就要毁灭了 will soon e to an end. 123 00:08:33,480
式 ) (2)写出 B— C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08 浙江金华 ]33.阅读 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 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光合作用进行了探究。 他们用氧一 18 同位素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使它们分别成为氧一 18 水和氧一 18 二氧化碳。 然后分两组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所用的植 物、 光照及其他条件都相同,结果 如下表: ( 1)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图 1 界面反应动力学曲线 [5] [5] 易形成缺 陷 , 当反应层厚度大于临界值 时 , 材料的性能 会降 低 , 不同反应体系的临界厚度不 同 [3] ; 界面结合力 大小直接影响材料破坏形 式 , 根据结合力的大 小 , 将界 面分为弱界面结合和强界面结 合 , 弱界面结合虽然有利 于提高轴向性 能 , 但是横向性能也较 低 , 成为限 制 S iCf / Ti 复合材料应用的一个因素
达雷斯。 ” 达雷斯看到 其他 2 位贤 者不没什么 特别感觉。 而真正让他 感到恐惧的 是后面的那 位。 国王。 希尔梅利亚 : “想操纵龙宝 玉的愚蠢的 人类啊。 突然又回到 了 艾莉莎: “父王。 ” 巴洛巴多萨 : “无礼者。 ” 艾莉莎冲了 过去,却被国王冷 眼的看待, 止了艾莉莎。 巴洛巴多萨 : “我的女儿早 就死了,这个世界上 ,已经没有任 何人可以叫 我父王。 ” 艾莉莎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