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18087字投稿:于彶彷内容摘要:

( 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 4)场 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 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 ( 6)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 ( 7)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 8)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 ( 9)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整治和改造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建议;对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提出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应附下列图件: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原位测试成果图表;室内试验成果图表。 需要时可附综合工程地质图、综合地质柱状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素描、照片、综合分析图表以及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方案的有关图表、岩土工程计算简图及计算成果图表等。 、整治和改造的建议,宜进行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并提出对设计、施工和现场监测要求的建议。 ,可提交下列的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内容: ① 岩土工程测试报告; ② 岩土工程检验或监测报告; ③ 岩土工程事故调查与分析报告; ④ 岩土利用、整治或改造方案报告; ⑤ 专门岩土工程问题的技术咨询报告。 、术语、代号、符号、数字、计量单位、标点,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采用以图表为主,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对甲级岩土工程勘察的成果报告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尚可对专门的岩土工程问题提交专门的试验报告、研究报告或监测报告。 《规范》外,特别应当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的规定。 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的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般由文字和图表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叙述内容包括:场地概况;拟建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特点、层数(地上及地下)、高度;拟采用的基础类型、尺寸、埋置深度、基底荷载、地基允许变形及其他特殊要求等;建 筑抗震设防要求、勘察阶段、建筑物的周边环境条件等;场地及邻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和规范;已有的资料和勘察工作;勘察工作日期;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等。 (二)勘察方法和勘探工作量布置 内容包括:勘探孔、原位测试点布置原则,即位置、深度、数量、距离;探坑、探洞、探井、钻探方法说明;取样器规格与取样方法说明,取样质量评估;原位测试的种类、仪器及试验方法说明,资料整理方法及成果质量评估;室内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及资料整理方法说明,试验成果质量评估;取土孔和原位测试点数占总数的比例等。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气象条件、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和人类工程活动等。 :包括勘察场地的具体地理位置:地理经纬度、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地面标高,室内地坪标高;各种气象特征:年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常年风向、冻深线(冻土深度)、水系发育情况。 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 :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场地区域地层岩性、分布及埋藏特征。 主要大的构造形迹如断层、褶皱的性质、分布特征,断裂的活动性及最新活动年代。 得出区域稳定性评价,附区域地质 图。 主要叙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这一部分 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内容,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 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 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成因、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 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 常见三种编号法: 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 ① 、 ② 、 ③ „„层。 这种方法一目了然,但在分层太多而有的层位分布不连续时,编号太多显得冗繁; 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 Ⅰ Ⅰ Ⅰ 3„„;岩层 Ⅱ Ⅱ Ⅱ 3„„; 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 如某工地填土 1;冲积粘土 2冲积粉质粘土 22,冲积细砂 23;残积可塑状粉质粘土 3残积硬塑状粉质粘土 32;强风化花岗岩 41,中风化花岗岩 42,微风化花岗岩 43。 第二、三种编法有了分类的概念,但由于是复合编号,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 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 ,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 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 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此外, 详勘和初勘,在同一场地的分层和编号应尽量一致,以便参照对比。 (3)分层叙述内容。 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① 分布:通常有 “普遍 ”、 “较普遍 ”、 “广泛 ”、 “较广泛 ”、 “局限 ”、 “仅见于 ”等用语。 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缺失的孔段;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 ② 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 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 ③ 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 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芯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胶结情况;关于岩芯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芯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④ 取样和实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尽量列表表示土工实验结果,文中可只叙述决定土层力学强度的主要指标,例如填土的压缩模量、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数、粉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红粘土的含水比和液塑比。 对叙述 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 门选用。 ⑤ 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 也应叙述其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⑥ 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综合判定,提供承载力标准值的建议值。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 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层间 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等。 对于较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 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 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 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 PH、HCO SO 2侵蚀CO 2 的分析结果。 主要指有无不良地质现象 (如岩溶、滑坡 、泥石流、地面沉降、断裂和砂土液化 )、特殊性岩土 (湿陷性土、红粘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盐渍土、风化岩与残积土、污染土 )。 特别注意人类工程活动(人工洞穴、地下采空、大挖大填、抽水排水及水库诱发地震等)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 (四)场地的工程地质评价 、有无不良地质现象,新构造运动特征,特殊性岩土等灾害性岩体,得出场地区域稳定性评价结果。 对场地地层分布情况、均匀性,有无不良地质现象与特殊性岩土进行评 价。 通过对各工程地质层进行综合评述,从分布稳定情况、均匀程度、状态或密实度、压缩性、强度特征及承载力值判断出每一工程地质层的适宜情况。 建议值的取值方法,如主要物理性指标采用平均值、剪切指标采用标准值(规范规定的统计方法)。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宜采用载荷试验(浅基础可采用平板、深基础可采用螺旋板试验)得出承载力特征值;可以根据土的三轴剪切指标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公式计算;也可根据原位测试如 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确定;或者通过地方规范或经验查表得出。 以上各种方法需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确定后,给出建筑场地各地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五 )基础方案选择 :从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埋藏情况分析该项目是否适用浅基础还是深基础,采用天然地基方案的可能性,建议的浅基础的埋置深度,可根据地层岩性和上部建筑物结构荷重特点分层论述,并建议天然地基持力层。 如有不良地层或特殊性岩土,建议地基处理方案。 :包括桩基持力层及桩型选择。 如采用桩 基础,建议持力层及埋置深度。 根据地层岩性特征和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荷重和对施工环境的要求,结合地方上常采用的施工经验,建议选择适宜的桩型。 :桩基参数应根据所推荐的基础型式,得出场地适宜的桩型,通过按照土的类型、状态、埋深、桩的类型和桩的入土深度,安全系数取值。 查表或原位测试可得出桩基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特征值指标,并可根据持力层的埋置深度和桩的有关尺寸试算出单桩极限承载力值。 :对建议的各种桩型,根据地层的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