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易爆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内容摘要:

根据库房地势高低,一般应垫 15cm以上。 遇湿易燃物品、易吸潮溶化和吸潮分解的商品应根据情况加大下垫高度。 5. 1. 2 各种商品应码行列式压缝货垛,做到牢固、整齐、美观,出入库方便,一般垛高不超过 3m。 5. 1. 3 堆垛间距: a)主通道大于等于 180 cm; b)支通道大于等于 80 cm; c)墙距大于等于 30 cm; d)柱距大于等于 10 cm; e)垛距大于等于 10 cm; f)项距大于等于 50 cm; 6 养护技术 6. 1 温湿度管理 6. 1. 1 库房内设温湿度表 (重点库可设自记温湿度计 ),按规定时间观测和记录。 6. 1. 2 根据商品的不同性质,采取密封、通风和库内吸潮相结合的温湿度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并保持库房内的温湿度,使之符合表 1 的要求。 6. 2 在库检查 6. 2. 1 安全检查 每天对库房内外进行安全检查,检查易燃物是否清理,货垛牢固程度和异常现象。 6. 2. 2 质量检查 根据商品性质,定期进行以感官为主的在库质量检查,每种商品抽查 1~ 2 件,主要检查商品自身变化,商品容器、封口、包装和衬垫等在储藏间的变化。 6. 2. 2. 1 爆炸品:一般不宜拆包检查,主要检查外包装。 爆炸性化合物可拆箱检查。 6. 2. 2. 2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用称量法检查其重量;检查钢瓶是否漏气可用气球将瓶嘴扎紧;也可用棉球蘸稀盐酸液 (用于氨 )、稀氨水 (用于氯 )涂在瓶口处。 如果漏气会立即产生大量烟雾。 6. 2. 2. 3 易燃液体:主要查封口是否严密,有无挥发或渗漏,有无变色、变质和沉淀现象。 6. 2. 2. 4 易 燃固体:查有无溶 (熔 )、升华和变色、变质现象。 6. 2. 2. 5 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查有无挥发、渗漏、吸潮溶化,含稳定剂的稳定剂要足量,否则立即添足补满。 6. 2. 2. 6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主要是检查包装封口是否严密,有无吸潮溶化,变色变质;有机过氧化物,含稳定剂的稳定剂要足量,封口严密有效。 6. 2. 2. 7 按重量计的商品应抽检重量,以控制商品保管损耗。 6. 2. 2. 8 每次质量检查后,外包装上均应作出明显的标记,并作好记录。 6. 2. 3 检查结果问题处理 6. 2. 3. 1 检查结果逐项记录,在商品 外包装上做出标记。 6. 2. 3. 2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填写有问题商品通知单通知存货方。 如问题严重或危及安全时立即汇报和通知存货方,采取应急措施。 6. 2. 3. 3 有效期商品应在有效期前一个月通知存货方。 6. 2. 3. 4 超过储藏期限或长期不出库的商品应填写在库商品催调单,转存货方。 7 安全操作 7. 1 作业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等必要的防护用具,操作中轻搬轻放,防止摩擦和撞击。 7. 2 各项操作不得使用能产生火花的工具,作业现场应远离热源与火源。 7. 3 操作易燃液体需穿防静电工作服,禁止穿带钉 鞋。 大桶不得直接在水泥地面滚动。 出入库汽车要戴好防护罩,排气管不得直接对准库房门。 7. 4 桶装各种氧化剂不得在水泥地面滚动。 7. 5 库房内不准分、改装,开箱、开桶、验收和质量检查等需在库房外进行。 8 储藏期限 根据各种商品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而定。 9 出库 按生产日期和批号顺序先进先出。 10 应急情况处理 10. 1 灭火方法见附录 B(标准的附录 )。 10. 2 各种物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气体和毒害性烟雾。 在灭火和抢救时,应站在上风头,佩戴防毒面具或自救式呼吸器。 10. 3 如发现头晕、呕 吐、呼吸困难、面色发青等中毒症状,立即离开现场,移到空气新鲜处或做人工呼吸,重者送医院诊治。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 化学危险物品混存性能互抵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