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心墙土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万 m3 土 方 开挖 (自然方), 另外 导流隧洞洞挖有用料 30 万 m3 和引水隧洞洞挖有用料15 万 m3 由各自的承包商运到苗尾寨过渡存料场堆放。 ( 1)大坝填筑料 Ⅰ区 堆石料为 万 m3( 压实方) , 石方 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溢洪道开挖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Ⅱ区 堆石料 和下游排水通道堆石料 为 万 m3( 压实 方), 石方 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 料场开采 有用 料自然方 万 m3。 过渡料 为 万 m3( 压实 方), 石方 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料场开采 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反滤料 为 万 m3( 压实 方), 石方 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 料场开采 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砾质土心墙料 为 万 m3( 压实 方), 土 方 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 料场开采 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接触粘土料 为 万 m3( 压实 方), 土 方 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 料场开采 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上下游块石护坡 万 m3( 压实 方), 石方 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 料场开采 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 2) 心墙坝上下游 围堰填筑料 石渣填筑 万 m3( 压实方) , 石方 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溢洪道开挖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过渡料 填筑 万 m3( 压实方) , 石方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砾质土料 万 m3( 压实 方), 土 方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 料场开采 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垫层料 万 m3( 压实方) , 石方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 3) 预挖冲刷坑围堰及导流洞封堵出口围堰 填筑料 石渣填筑 万 m3( 压实方) , 石方 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溢18 洪道开挖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接触粘土料 万 m3( 压实 方), 土 方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料场开采 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 4)其它填筑料 溢洪道控制段 回填石渣 万 m3( 压实方) , 石方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发电厂房厂前区场地回填石渣 万 m3( 压实方) , 石方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近坝库岸防护工程右岸弃渣平台弃渣碾压 万 m3( 压实方) , 石方自然方与压实方转换系数按 计,共需有用料自然方 万 m3。 本工程 土石方调配计划 见表。 表 土石方调配计划表 项目名称 填筑工程量(压实方万m3) 自然方 转压实方转换系数 需开采量 ( 自然方 万m3) 料源 备注 大坝Ⅰ区堆石料 溢洪道开挖 有用料 大坝Ⅱ区堆石料 窝戛沟石料场 丹坞堑石料场 大坝下游排水 通道堆石料 窝戛沟石料场 大坝上下游 块石护坡 丹坞堑石料场 大坝过渡料 苗尾寨过渡料存料场、 丹坞堑石料场 大坝反滤料 丹坞堑砂石加工系 统 大坝砾质土心墙料 坝址左岸土料场、 苗尾寨土料场 接触粘土料 丹梯村土料场 溢洪道控制段 回填石渣 溢洪道开挖有用料 拦污漂石渣填筑 溢洪道开挖有用料 发电厂房厂前区 场地回填石渣 溢洪道开挖有用料 19 项目名称 填筑工程量(压实方万m3) 自然方 转压实方转换系数 需开采量 ( 自然方 万m3) 料源 备注 近坝库岸防护 弃渣平台弃渣 尾水渠开挖 弃渣 近坝库岸防护弃渣平台表面大块石理砌 溢洪道开挖有用料 大坝上下游围堰 石渣填筑 溢洪道开挖有用料 大坝上下游围堰 过渡料 苗尾寨过渡料存料场 大坝上下游围堰 砾质土料 坝址左岸土料场 大坝上下游围堰 垫层料 窝戛沟砂石加工系统 预挖冲刷坑围堰及导流洞封堵出口围堰石渣填筑 溢洪道开挖有用料 回采 预挖冲刷坑围堰及导流洞封堵出口围堰 粘土料 丹梯村土料场 土石方 调配 计划见附图《土石方 调配 计划 示意 图》(图号: MIW/C2T1103)。 坝体填筑工程施工 工程概况 砾质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 ,坝顶长 ,最大坝高 ,坝顶宽 12m,大坝上、下游坝坡均为 1:2,下游坝坡 “之 ”字形上坝公路宽 10m。 结合工程弃渣,在坝体的上、下游各设一弃渣场,上游侧弃渣平台高程为 ,下 游侧为,同时为提高大坝上游右岸岸坡的稳定安全度,设弃渣压坡,弃渣压坡平台高程为。 大坝心墙顶高程为 ,心墙底高程 ,心墙最大高度。 心墙顶宽 ,上、下游坡比 1:,心墙与混凝土垫层接触部位采用厚度 的接触粘土过渡。 心墙上游设两层反滤层,水平宽度均为 3m;下游设两层反滤层,水平宽度均为 4m,上、下游反滤层坡比 1:,过渡层顶部水平宽度为 6m,上、下游坡比 1:。 过渡料层以外为堆石体坝壳,其中上游堆石体坝壳以 高程为界,以上为堆石20 料 Ⅱ 区,以下为堆石料 Ⅰ 区; 下游堆石体坝壳 高程以下为堆石料Ⅱ区,~ 高程为堆石料Ⅰ区, 高程以上为堆石料Ⅱ( 1)区。 上游坝坡 80cm厚块石护坡。 施工特点 ( 1)坝体填筑量大、施工强度高,本工程大坝填筑共有 万 m3( 含上下游干砌 块石护坡 和浆砌石护坡) ,高峰强度达 万 m3/月( 不 含上下游块石护坡)。 ( 2) 砾质土心墙 坝填筑牵涉基础垫层 混凝土、基础缺陷处理以及固结灌浆、帷幕灌浆;施工作业面多,在平面上、立面上有较大的干扰,一定要做好统筹安排,以保证填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坝体填筑进度安排 施工进度安排 坝体填筑分期按照招标文件划分 ,以满足施工导流要求及总工期要求,确保施工期安全度汛,兼顾施工道路布置及施工强度均衡、坝体填筑上升速度对沉陷稳定影响,能组织机械化流水施工为原则划分,由于坝体高,填筑量大,坝体填筑分为五个阶段。 第Ⅰ期: 2020 年 06 月 01 日~ 2020 年 6 月 30 日,将坝体上下游侧填筑至 1340m高程 ,中间 部分填筑至 , 保证大坝挡水度汛安全。 本期填筑量 万 m3,平均填筑强度 万 m3/月。 第Ⅱ期: 2020 年 07 月 01 日~ 2020 年 08 月 31 日, 上下游侧 填筑高程范围为~。 本期填筑量约 万 m3,平均填筑强度 万 m3/月。 第Ⅲ期: 2020 年 09 月 01 日~ 2020 年 11 月 20 日,填筑高程范围为 ( ) ~。 本期填筑量 万 m3,平均填筑强度 万 m3/月。 第Ⅳ期: 2020 年 11 月 21 日~ 2020 年 5 月 31 日,填筑高程范围为 ~。 本期填筑量 万 m3,平均填筑强度 万 m3/月。 第Ⅴ期: 2020 年 6 月 01 日~ 2020 年 11 月 30 日, 填筑高程范围 为 ~。 本期填筑量 万 m3, 平均 填筑强度 万 m3/月。 各期填筑运输道路以分布在不同高程部位的主干道及支线料场和坝体连接,满足大坝各期填筑料需求和填筑特性。 21 Ⅰ期 填筑 上坝 主要以 上游 6临时道路,下游 下游下基坑道路和 5临时道路 为主。 Ⅱ期填筑上坝主要以上游 6临时道路,下游 5临时道路 为主。 Ⅲ期填筑上坝主要以上游上游坝面之字路,下游下游坝面之字路 为主。 Ⅳ期 填筑上坝主要以上游上游坝面之字路,下游下游坝面之字路 为主。 Ⅴ期 填筑上坝主要以上游上游坝面之字路,下游下游坝面之字路 为主。 填筑分期断面见图 《 堆石坝分期施工示意图 》(图号: MIW/C2T1102) ,分期填筑道路布置及各期施工面貌见 图 MIW/C2T1104~ 07。 各期工程量见表。 表 各期填筑工程量表 分期 材料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Ⅴ期 反滤料 236443 0 103300 190701 320203 心墙料 886101 0 261377 338063 278770 堆石料 3393570 725229 882957 1560974 629920 接触粘土料 56797 0 3647 3915 1936 过渡料 1108899 0 71209 76427 37791 合计 5681811 725229 1322491 2170079 1268560 施工时段 ~ ~ ~ ~ ~ 月平均强度 437062 362615 508650 401866 253712 月最高强度 537810 368761 509047 423572 293562 施工进度控制 砾质土心墙 堆石坝 高量大,填筑强度高且持续时间长, 丹坞堑石 料场到大坝运输距离 ,丹坞堑砂石加工系统 到大坝运输距离 ,运输线路比较长,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主坝施工进度控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 1)认真做好 苗尾寨过渡料存料场 和 苗尾寨 土 料存料场 的回采准备工作,提前完成场内道路开挖及解小等工作,为填筑料大规模开采创造工作面。 ( 2)合理布置上坝填筑道路,保证各期填筑施工顺利进行。 ( 3)开挖、装载、运输、整平、碾压等投入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设备,并配置充分的备用量,满足各施工作业面的不均衡性。 22 ( 4)优化施工 进度安排,尽可能使溢洪道的开挖与大坝填筑高峰期重叠,利用溢洪道开挖的可用料 直接上坝,尽量减少开挖有用料的回采。 填筑施工原则 本工程砾质土心墙堆石坝较高,填筑工程量浩大,坝面作业面宽广,怎样保持施工中坝体沉降均衡及尽量降低最终沉降量,是大坝成功建成的一个关键因素,除采取合理的填筑分期安排等方面外,还应确定合理的坝面作业段划分及施工顺序,进行机械化流水施工。 对于心墙料、堆石料及过渡料区,根据坝基地形条件,施工时段的要求需进行分块填筑,左、右岸作业段通过坝内斜坡道连接。 坝面填筑在能组织流水施工的 前提下尽量采取大面积作业段填筑以减少接缝,根据坝体分期填筑特点进行分析计算,各填筑坝料应保证平起上升时,先填筑块的临时坡面不陡于 1: 2,或采取台阶式的接坡方式,块间接缝在相邻块填筑时,将未压实的虚坡石料用反铲挖除水平向 100cm~ 150cm 至新铺层内,新铺层碾压时骑缝碾压。 两种料平齐时其交界带也用振动碾骑缝碾压处理。 分段碾压交接带作好标记,下一段碾压时搭接碾压。 坝体施工中容易漏压、欠压部位和因颗粒分离而造成粗料集中和架空 ,如坝料分区交界带,分段碾压接触带,分块填筑的临时坡面,以及与基础和岸坡接触带。 这些部 位必须采取措施保证填筑质量。 填筑与岸坡接触带,以及与混凝土壁接触带尽量用细料填筑,用振动碾顺坡脚碾压,以免出现架空和碾压不密实现象。 岸坡接触带除用细料填筑外,最后铺成弧形,碾子沿弧面碾压更为密实。 施工准备 填筑料的开采制备和加工 ( 1) 填筑料的开采 填筑料开采见本册第 5 章料场开采与支护 ( 2) 坝料备制 1) 反滤料 备制 反滤料 取自 丹坞堑 砂石料加工系统,共需成品料压实方 反滤 料 万 m3, 反滤料应采用新鲜或微风化石料加工。 反滤料 应具有良好的级配,铺厚 45cm。 反滤料 由 丹坞 堑 砂石加工系统轧制,按级23 配要求掺配,掺配采用装载机进行,装料采用 3m3 装载机装 20t 自卸车运输直接上坝。 加工好的料其颗粒级配,应符合施工图纸要求,小于 的颗粒含量应按施工图纸要求进行控制。 上坝前必须按规定的频次进行抽检,监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抽检,其级配指标、质量必须满足施工图纸要求方可上坝,不合格料禁止上坝或按监理人的要求处理。 2) 过渡料 过渡料铺厚 45cm,压实后设计孔隙率 < 21%,干密度 ,其级配及质量应符合施工图纸的要求。 上游死水位以下及上游堆石区基础过渡料利用导流隧洞洞挖料和引水隧洞洞挖料,其他部位过渡料购买丹坞堑砂石加工系统工程标的成品过渡料。 过渡料从 丹坞堑 石料 场 通过专项爆破开采,开采料通过格条筛加工获得。 已经 存放 在 苗尾寨过渡料存料场的,粒径大于 300mm的石料提前进行破碎。 3) Ⅰ区 堆石料、 Ⅱ区 堆石料 Ⅰ区堆石料 铺料厚 度 90cm,压实后设计干密度 ,相应孔隙率 22%。 Ⅱ区堆石料 铺料厚度 90cm,压实后设计干密度 ,相应孔隙率 22%。 Ⅰ区堆石料直接利用溢洪道开挖。 采用合理的分区分层和开挖顺序,优化爆破设计,加强有用料装运和堆存过程中的管理、指 挥和控制。 Ⅱ区堆石料优先从窝戛沟石料场开采,不足部分从丹坞堑石料场购买; 其级配及质量应符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