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内容摘要:

(2)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 致硬结形成。 (3)注射部 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 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甚至 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注射深度,深度为针梗的 1/ 2~ 2/ 3。 (2)选用锐利针头, 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推药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 ,防止硬结形成 (但胰 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使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 (5)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 禁用长镊敲打安瓿。 抽吸药液时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 禁用注射器针头直接在颈口处吸药。 注射一种药物用一副注射器。 (6)皮肤严格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 (7)已形成硬结者,用以下方法外敷: ① 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 (孕妇忌用 );② 用 50%硫酸镁湿热敷; ③ 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 ④ 取新鲜马铃薯切片浸入山莨菪 碱 (6542)注 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三】 低血糖反应 1.原因 无锡市人民医院 无锡市儿童医院 14 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 皮下注射剂量过大,部位过深, 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2.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掌握给药剂量、时间、方法,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把握进针深度,避免 误 入 肌肉组织。 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 注射部 位皮肤并减小进针角度注射。 (4)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6)密切观察病人情况。 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糖类 (碳水化合物 )。 严重者可静脉推注 50%葡萄糖 40~ 60m1。 【四】其他并发症 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详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P17) 三、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疼痛 1.原因 (1)针刺入皮肤疼痛,推药时 药物刺激皮肤。 (2)一次性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 (3)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 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 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预防及处理 (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无锡市人民医院 无锡市儿童医院 15 (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 3)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 ( 4)轮换注射部位。 【二】 神经性损伤 1.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2.临床表现 注射 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约 l 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 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 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分度标准:完全损伤: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重度损伤:部分肌力、感觉降至 1 级; 中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至 2 级; 轻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为 3 级。 3.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应慎重 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防止神经 性损伤的发生。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 pH 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正确进行注射部位的定位,避开神经及血管。 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三】 局 部或全身 感染 1.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无锡市人民医院 无锡市儿童医院 16 2.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 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3.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 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四】其他并发症 针头渗液(详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P20) 针头堵塞(详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P20) 四、 静脉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药物外渗性损伤 1.原因 (1)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最新动物实验病理检查显示静脉推注 20%甘露醇 4~8 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组却无此变化。 ( 2)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 3)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 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况。 如休克时组织有效灌注量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滴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致药液渗漏。 ( 4)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最近有新的报道认为静点药物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而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因素有关,其机制尚有待探讨。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不同出现不同的症状, 临床常用的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等。 此类药物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致药液不能无锡市人民医院 无锡市儿童医院 17 向近心端流入,而逆流入毛细血管,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床强烈收缩,局部皮肤表现肿胀、苍白、缺血缺氧。 高渗药液外渗,如 20%甘露醇、 50%葡萄糖高渗溶液进入皮下间隙后,使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渗透压高将将细胞内水分吸收,使细胞严重缺血而死亡。 抗肿瘤药物外渗,局部疼痛、肿胀,如氨甲蝶呤可使得细胞中毒而死亡。 阳离子溶液外渗: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外渗后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产生剧痛。 理 ( 1)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 ( 2)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针头无倒钩。 ( 3)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 ,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妥善固定针头。 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 ( 4)注射时加强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 5)推注药液不宜过快。 一旦发生推注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发生药液外渗,应终止注射。 拔针后局部按压。 另选血管穿刺。 ( 6)根据药物渗出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①化疗药或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 局部封闭治疗,加强热敷、理疗,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 ②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 5~10mg 溶于 20ml 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更换输液部位,同时给 3%醋酸铅局部热敷。 因醋酸铅系金属收敛药,低浓度时使上皮细胞吸收水分,皮下组织致密,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通透性减弱,从而减少渗出;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氧,增加组织营养,而促进其吸收恢复。 ③高渗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在该部位输液,并用 %普鲁卡因 5~20ml 溶解透明质酸酶 50~250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 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作用。 药物外渗超过 24 小时不能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对已产生的局部缺血,不能采用热敷,因局部热敷温度高,代谢增加,耗氧,加快坏死。 ④抗肿瘤药物外渗者,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 阳离子溶液外渗可用 %普鲁卡因 5~10ml 作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无锡市人民医院 无锡市儿童医院 18 物刺激,减轻疼痛。 同时用 3%醋酸铅和 50%硫酸镁交替局部湿热敷。 ( 7)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则应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二】 血肿 1.原因 (1)老年、 肥胖、烧伤、 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等病人,血管弹性差,回血反应迟缓,护士对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判断失误,反复穿刺或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隆起,形成血肿。 (2)凝血功能差或者未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 (3)固定不当、针头移位,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不及时拔针按压。 (4)老年、消瘦病人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可滴 入 而造成假象。 (5)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