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摘要:

胜利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键入文字 ] 月平均累计规模与平均地震深度等数值,这些参数即为各子网格本身的背景特性,亦即无大地震序列发生的情况下,该地区例行性的表现结果。 另外,在分析地震活动常用的 a、 b 值研究方面,依据每个子网格周围 20 公里半径、子网格间距 176。 、分析样本数至少 100 个地震以上以及回归分析时拟合度须达 90%以上等条件进行计算,所得 a 值等值图与 b 值影像图。 考 虑台湾地区的地壳厚度,以深度 40 公里为界,可将背景地震分成浅部与深部两组资料分析研究,归纳全台背景地震活动特性如下: 以月平均地震个数来看,对浅部地震而言,背景活动大致集中于下列地区:苗栗大湖到南投埔里,嘉义梅山,高雄桃源、屏东三地门与台东延平之间,台东成功向南延伸到台东海槽,宜兰南澳到花莲寿丰之间,还有龟山岛向东部外海延伸等地区。 至于深部地震,背景活动则几乎集中在台北新店、花莲盐寮与与那国岛﹙龟山岛东南冲绳海槽边缘﹚之间三角形地区,另外有相当零星的活动分布于台湾东南部吕宋岛弧以及恒春西南外海等 地。 关于月平均累计规模方面,大致表现与月平均地震个数相似,但浅部地震在台湾东部沿着琉球岛弧弧前盆地﹙和平海盆、南澳海盆、东南澳海盆﹚以半月形向南突出往东东南方向延伸,以及台湾东南部沿着吕宋岛弧向南南东方向延伸等两大系统,均呈现月平均累计规模较月平均地震个数明显的现象,显示该两大系统的地震虽发生个数少但规模皆较大的特性。 而发生于琉球岛弧下方的深部地震亦有个数少但规模大的相同特性。 以平均地震深度来看,全台浅部地震平均深度多在 15 公里范围内,平均深度在 2540 公里之间的地区包括宜兰南澳、 花莲寿丰到 台东成功外海、高屏西南部向外海延伸、以及北港高区等。 对深部地震而言,台湾东部外海两大板块隐没系统,包括北纬 24176。 以北菲律宾海板块向北隐没,以及北纬 24176。 以南欧亚大陆板块向东隐没涵盖全部深源地震之发生,且震源深度分布可达近 300 公里深。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键入文字 ] 第四章 分区研究 中央气象局地震观测网﹙ CWBSN﹚于 1991 至 2020 年共 18 年之间,总计已收录近 34 万笔地震定位数据,透过此一庞大之地震观测数据库,应可将台湾地区划分为数个分区,个别分析研究其地震活动特性。 考虑地震活动度、地形与地体构造以及行政区域等因素,本局将全台湾划分为台北、台中、嘉南、高屏、台东、花莲及宜兰等 7 个分区。 接着,将针对区域概述、地震活动时空分布与灾害地震回顾等项目,依序探讨分析相关特性,期能更清楚掌握台湾地区地震脉动之全貌。 台北分区 区域概述 台北分区于地理位置上隶属台湾的最北端,范围涵盖台北盆地、台北盆地周遭及附近火山岩区,东边则与菲律宾海板块下插至欧亚大陆板块底下的隐没带相邻。 台北盆地为一构造盆地,面积约 243 平方公里,形似三角形,以关渡、树林和南港为三个顶点,大屯火山群和观音火山分峙北方和西北方,西侧有林口台地,东南方则围着沉积岩构成的丘陵和山地﹙徐美玲, 2020﹚。 附近火山岩区则包括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观音山火山、草岭山,以及北部外海四个岛屿:彭佳屿、花瓶屿、棉花屿和基隆屿。 本区地体构造主要受到琉球岛弧张裂作用及隐没带岩浆库作用的影响,其中大屯火山的形成约在 80 万年前到 20 万年前左右,成因为张裂作用造成正断层裂缝,致使岩浆上升冒出。 至于基隆火山群的形成约在 120万年前左右,是由菲律宾海板块向北隐没至欧亚大陆板块底下,所造就之琉球火山岛弧往西延伸的一部分。 而观音山火山在约 50 万年前开始喷发,并分别于 40 万与 30 万年前各再有大规模喷发,最后在 20 万年前左右结束火山活动。 另外,彭佳屿约形成于 160~210 万年前,主要是由出露之熔岩流冷却造成。 而基隆屿的火成岩为约在 100 万年前左右,由岩浆浅层侵入所形成的岩株﹙宋圣荣, 2020﹚,应与基隆火山群生成时期相当。 整体而言,以大屯火山群的分布面积最大,地震活动也相对较为频繁。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键入文字 ] 根据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断层分类标准,本区共计有 1 条第二类活动断层,即位于台北盆地西缘的山脚断层;另有 2 条尚待考证的断层,分别为金山断层与南崁断层。 时空分布与特性 本区地震活动度明显较其它分区为低,多集中于基隆外海、大屯火山与乌来山区,西半部呈现零星分布。 地震震源深度则深浅皆有,在台北盆地及大屯火山区的地震较浅,而东南部靠近隐没带的地震则较深。 从长期观测﹙ 1900~2020 年﹚资料分析,本区地震大致包括三个群聚区域,分别为基隆外海、大屯火山、乌来山区。 由震源深度剖面隐约可见以深度 40 公里 为界,分为深、浅两群地震。 深震通常为规模较大的地震,主要由菲律宾海板块向北隐没至欧亚大陆板块底下所引起,向东延伸至宜兰地区仍可清楚观察到与此隐没带构造有关之中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 40 公里之地震分布可更明显看出群聚现象,除前述三个群聚区域之外,在台北市南边还有一小群地震聚集,其震源深度约在 10 至 20 公里 之间。 浅层地震累积规模分布图,同样显示主要地震能量释放仍以前述三区为主。 另从短期观测﹙ 1994~2020 年﹚资料分析,地震群聚主要出现于大屯火山以及乌来山区,基隆外海较不明显。 此外,规模大于 的地震皆为深震,其深度范围从 60 至 200 公里 不等。 筛选 深度小于 40 公里的浅层地震进行分析,本区于大屯火山及乌来山区的地震群聚现象更为明显,其震源深度集中于 20 公里以内,大多为规模 至 间的微小地震。 由于无较大规模地震之发生,分布曲线图较为平滑,主要地震能量释放是以大屯火山、乌来山区等地区为主,部分集中在台北文山区与新店市交界附近。 本区历年分析所得 12 个地震之震源参数解与发震时间、经纬度、深度与规模等参数,其对应震源机制解与分布位置。 当中深度较深的 5 个中深源地震,震源机制解几乎皆为逆冲断层型式,主要由菲律宾海板块向北隐没至菲律宾海板块下方所引起;至 于其他 7 个浅源地震则皆为正断层型式,主要受到琉球岛弧张裂作用西移而连带引发产生。 在地震活动的时序统计方面,从长期观测资料来看 ,本区在 1909 年 4月曾发生芮氏规模 ,深度 80 公里的大地震,除此之外并无规模 以上的地震发生,若以深度小于 40 公里 的浅源地震,本区在 1988 年 7 月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键入文字 ] 曾在大屯火山区发生芮氏规模 ,深度 公里的地震,至于 1940 年以前虽然也有数个规模超过 5 以上的地震,但台湾地震观测要到 1973 年遥记式地震观测网成立后所得到的震源深度才较为准确,而 1973 年前的震源深度则有待验证。 另从短期观测资料来看,本区唯一芮氏规模超过 5的地震发生于 1996 年 1 月,其芮氏规模与深度分别为 与 公里。 整体而言,本区月平均地震个数为 个,而集集地震前的月平均地震个数较集集地震后多,此现象对于浅源地震尤其明显﹙如 图 41 ﹚。 图 4台北分区 1994 至 2020 年浅源地震(深度 40 km)时序统计图 灾害与特殊地震回顾对未来影响 由历史文献记载可大致归纳数例曾发生于台北分区的灾害性地震: ( 1) 1694 年曾在台北盆地内发生规模 7 的大地震,造成海水由关渡侵入,淹没盆地的西北部,形成历史上的「康熙台北湖」。 ( 2) 1867 年台湾北部地震,基隆港海水向外海流出,港内海底露出,瞬间巨浪卷进,造成重大灾害。 淡水也有地裂引发海啸,数百人被淹死。 ( 3) 1909 年在台北盆地发生规模 的深层地震﹙深 80 公里﹚,造成 60人死伤, 1172 栋房屋损毁。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键入文字 ] 台中分区 区域概述 台中分区于地理位置上隶属于台湾西北部与中部,范围涵盖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与彰化北边等地区,地体构造上横跨滨海、平原、丘陵与麓山带,为欧亚大陆板块的一部份。 本区受到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碰撞推挤的影响,断层分布相当密集,且多为逆冲断层,地震活动以浅源地震为主,因人口分布密集,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严重的灾害地震,如 1916~1917 年的南投地震系列、 1935 年的新竹 台中地震等。 根据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断层分类标准,本区共计有 4 条第一类活动断层,包括狮潭断层、神桌山断层、屯子脚断层与车笼埔断层;另有多条第二类活动断层与存疑性活动断层,例如新城断层、三义断层、大茅埔 双冬断层、双连坡断层与彰化断层等。 时空分布特性与探讨 本区在地震活动的时序统计上,若以 1999 年 9 月 21 日集集地震为界,于大地震发生之前本区每月平均地震个数仅约 85 个,但大地 震发生之后至 2020 年止每月平均地震个数则为 221 个,两者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而从每年及每月个数统计图,更可明显发现 1999 年以前每年地震个数约为 1 千个左右,但 1999 年已暴增至 20248 笔地震,至 2020 年尚有 1482笔地震,显示因受到集集地震余震影响,本区整体地震活动度较过去增加许多,而至 2020 年底每月地震个数已有逐渐递减接近集集地震发生之背景形态。 Wu and Chiao﹙ 2020﹚曾针对集集地震发生前( 1999 年 1 月至1999 年 9 月)之全台湾规模大于 2 之地震个数进行时序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主震发生前持续数个月每月地震个数都有明显偏低趋势。 从长期观测﹙ 1901~2020 年﹚资料分析,本区地震个数与规模及深度分布如 ,显示本区地震活动有 91%集中在规模 3 以下,即多数为微小地震;至于在地震深度剖面与统计方面,则有 86%的地震震源位在浅层 20公里 范围内。 从空间分布的角度而言,本区地震活动密集区主要位于通霄 埔里地震带,成西北 东南走向之线形分布,地震规模小而且浅,应与板块碰撞前缘的断层作用有关。 另外,位于彰化 员林一带之北港高区 与桃园西侧之观音高区,在 地质条件上因受基盘高区影响,属于地震活动稀少的区域,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底下地温梯度较同深度之其他地区高,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键入文字 ] 岩石刚性较弱,变得比较具有塑性,不容易累积地震变形能量于岩石之中,因此就不易引发地震﹙王干盈, 1997﹚。 灾害与特殊地震回顾概述 根据台湾地区自 1901 年迄今台中分区规模大于 之地震时序图显示,本区灾害性地震发生之频率并不如嘉南分区高。 但由灾害性地震发生的位置显示,本区较大地震多发生在岛内陆地且深度都浅,再加上台中分区为人口稠密区,使得近百年来台湾本岛灾情最惨重的两次地震﹙ 1935新 竹 台中地震、 1999 集集地震﹚,都给台中分区带来严重灾情。 其中 1935 年 4 月 21 日 6 时 2 分新竹 台中地震,震央位于北港高区北端,大安溪中游流域发生芮氏规模 的强烈灾害地震,有感区域几乎遍布全岛,更远达福州、厦门地区。 至于 1999 年 9 月 21 日的集集地震则为岛内 20 世纪以来最大的地震,芮氏规模高达 ,造成大量的建筑物损坏及人员伤亡。 另外 2020 年 5月 17 日台中德基地震,芮氏规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