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脚手架施工专项方案(悬挑加落地式脚手架)内容摘要:

( 15)安全网挂设:安全网必须内挂,并用专用尼龙绳或符合要求的其它 20 材料绑扎严密、牢固。 ( 16)每隔四层必须搭设安全防护,并满铺木板、挂安全网和加双栏杆。 ( 17)脚手架随层的高度按每两层( )的高度要求进行分段验收,填写验收记录单(必须有量化的验收 21 ( 8)主节点处杆件的安装,连墙杆、支撑、门洞等的构造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扣件螺栓是否松动,脚手架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偏差,经常检查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 9)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任意拆除下列杆件: 1)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 2)连墙杆; 3)支撑; 4)栏杆、踢脚板; 5)安全防护措施。 ( 10)有关安全、防火、质量管理、文明施工方面本方案未详之处,除执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99处,还须执行公司及上级的标准和规定。 拆除施工安全措施 ( 1)拆除脚手 架,周围应设围栏或警戒标志,并设专人看管,严禁入内,拆除应按顺序由上而下,一步一清,不准上下同时作业。 ( 2)拆除脚手架纵向水平杆、剪刀撑,应先拆中间扣,再拆两头扣,由中间操作人往下送杆子。 ( 3)拆除的脚手架立杆、脚手板、钢管、扣件、钢丝绳等到材料,应向下传递或用绳吊下,禁止往下乱扔。 安全防护措施 ( 1)防护措施 1)严格按照专项方案和技术交底要求组织施工。 22 2)重点加强满堂架与外架间隔的封闭。 3)重点加强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意识。 4)安全网必须用符合安全部门规定的防 火安全网。 5)在作业层下必须搭设水平网一道,水平网要求牢固、严密。 6)外架上必须配备足够的灭火安全器材,成立义务消防队。 ( 2)防雷雨、台风措施 1)外架用的预埋件必须用一根细钢筋与主体结构梁板的主钢筋搭焊,以便宜于架体避雷。 2)雷雨天气和六级以上大风应停止架上作业。 3)大风过后要对架上的脚手板、安全网等认真检查一次。 ( 3)防火措施 1)建筑施工用脚手架为金属材料,因此电线不能直接绑扎在脚手架上。 如必须绑扎在脚手架上时,应有可靠的绝缘保护。 2)防火以预防为主,及时清理脚架上的易 燃材料,在脚手架的适当位置设置灭火器材。 3)限制在脚手架上动用明火。 动用明火要审批,并有专人监护,禁止在脚手架上吸烟,杜绝火种来源。 六、高处作业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一)应急救援预案的适用范围 高处作业易发事故类型: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高处坠落 建筑行业施工过程中,高处作业的机会比较多,经常在周边临空的高 23 处进行作业,危险因素多。 多年来,高坠伤亡事故占全部事故的比例较高。 避免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必须加强监控管理。 对员工进行预防高处坠落的安全技术知识教育,使他们熟悉操作时必须 使用的工具和防护用具。 同时,在技术上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伤害是建筑业常见事故四大伤害的其中一种,特别在施工周期短,劳动力、施工机具、物料投入较多,交叉作业时常出现。 这就要求在高处作业的人员对机械运行、物料传接、工具的存放过程中,都必须确保安全,预防物件坠落伤人的事故发生。 (二)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超过 2米高度的作业面周边空间范围。 可能造成的后果:轻伤、重伤或死亡。 (三)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及其组成单位、人员、职责分工 组织 机构及其组成单位、组成人员 组长:黄南 副组长:吴亚水、吴建华 小组成员:郭照鹏,刘圣海、吴瑞文、郭瑞明、周少华 职责分工: ( 1)组长的职责: 1)分析紧急状态确定相应报警级别,根据相关危险类型、潜在后果、现有资源控制紧急情况的行动类型; 2)指挥、协调、监察应急反应行动; 24 3)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场人员和外援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4)应急评估、确定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 5)通报外部机构,决定请求外部援助; 6)决定应急撤离,决定事故现场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 ( 2)副组长的职责: 1)协助组长组织和指挥应急操作任务; 2)向组长提出采取的减缓事故后果行动的应急反应对策和建议; 3)保持与事故现场指挥机构的直接联络; 4)协调、组织应急所需的其它资源,设备以支援现场的应急操作; 5)组织公司总部的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对施工场区生产过程各危险源进行应急风险评估; 6)定期检查各常设应急反应组织和部门的日常工作和应急反应准备状态; 7)根据各施工区域的实际条件,努力与周边有条件的企业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建立共同应急救援网络和制定应急救援协议。 ( 3)小组成员的职责: 1)及时向上一级指挥机构报告事态发展及抢险救护情况,提出救援意见和建议,执行上一级指挥机构决策、指示、指令,指挥现场处置行动; 2)迅速抢救伤员,采取控制事故险情蔓延扩大的有效措施; 3)负责现场救援工作所需要装备、器材、物资的统一调度和使用,及救援工作人员的调配; 4)与企业外应急反应人员、部门、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络; 5)具体负责善后处理工作。 25 (四)事故报告的程序、方式和内容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 报告后,应当 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措施;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五)发现事故征兆或事故发生后应当采取的 行动和措施 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后,立即做好现场指挥,在不造成二次伤害的安全环境下将伤者救出至最近的安全平面,并同时将危险现场进行警戒围闭保护。 抢救的重点放在对受伤人员的休克、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 ( 1)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 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 处于休克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 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 2)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 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 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 26 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 3)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招致死亡。 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中,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 4)发现伤者手足骨折 ,不要盲目搬运伤者。 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刺伤肌肉,神经或血管。 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为原则,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头等,在无材料的情况下,上肢可固定在身侧,下肢与健侧下肢缚在一起。 ( 5)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 正在的现场止血措施: 1)一般伤口小的止血法:先用生理盐水( %NaCl溶液)冲洗伤口,涂上红药水,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绷带较紧地包扎。 2)加压包扎止血法:用纱布、棉花等作成软垫,放在伤口上再 加包扎,来增强压力而达到止血目的。 3)止血带止血法:选择弹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带或三角巾、毛巾、带状布条等,上肢出血结扎在上臂 1/2 处(靠近心脏位置),下肢出血结扎在大腿上 1/3处。 结扎时,在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垫上消毒纱布棉垫。 每隔 254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 — 1分钟。 ( 6)运用最快的交通工具,及时把伤者送往邻近医院抢救,运送途中应尽量减少颠簸。 同时,密切注意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伤口的情况。 27 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立即做好现场指挥,在不造成地次伤害的安全环境下将伤者救出至 最近的安全平面,并同时将危险现场进行警戒围闭保护,抢救的重点放在对颅脑损伤、胸部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 ( 1)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 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 处于休克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 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 2)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 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 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 3)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 正在的现场止血措施: 1)一般伤口小的止血法:先用生理盐水( %NaCl溶液)冲洗伤口,涂上红药水,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绷带较紧地包扎。 2)加压包扎止血法:用纱布、棉花等作成软垫,放在伤口上再加包扎,来增强压力而达到止血目的。 3)止血带止血法:选择弹性好的橡皮管、橡皮 带或三角巾、毛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