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讲稿内容摘要:

,各种利益冲突、矛盾纠纷不断增多。 特别是腐败现象的滋长和各种犯罪活动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对党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腐败只是一个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 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是关注的热点问题,(刑事案件破案率仅30%)。 这十几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也是群众不满意最多的时期。 拿起筷 8 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比如: 2020 年,北京市发生来自全国的群众性上访事件 380 余件,平均每 天都有一件; 2020年 9 月 25 日安徽农民、 10 月 1 日湖北工人到天安门广场自焚,不是法论功分子,是对现实不满意的过激行为;全国范围内群众性卧轨事件 达上百起;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尖锐, 2020年 4 月石家庄一百万富翁的儿子被绑架,勒索 50 万,结果是一农民要分财给同村人。 深层次的原因:巨大的收入差距、利益差距导致心态失衡。 (广东省高速公路公司一个受贿分子曾说,“在深圳调整公路东段建设中,当看到有些包工头光着脚来,开着奔驰走时,心理就不平衡,有机会就要向包工头要钱。 ”所以,今天面临的形势,已经不是 57年毛 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势,那时表现为思想政治矛盾,今天成为利益矛盾,需要党来引导协调。 作为执政党,应站在一个战略高度上引导和处理利益矛盾,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 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为什么。 的确是到了引起深思并重视起来的时候了,所以,要求我党要正确处理矛盾,维护稳定大局,而实现稳定的保证就是要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没有稳定就没有国家发展和民众安乐,正是因为全社会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稳定大局,才会有今天的成 就。 应当看到,在 稳定与和谐放 的关系中,稳定着重的是社会控制,而和谐则是在追求稳定的基 础上,着重于社会激励,着重于营造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在 社会稳定的基 础上 追求社会和谐,这是对执政理论的 极大 丰富和飞跃。 所以说,的确需要通过和谐来达到并巩固稳定。 俗话说, 家和万事兴,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就能 形 成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治国理政的社会基础就更坚实,实现执政使命力量将更强大,在这种意义上,和谐就是力量。 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提高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 ,并 “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 可见,中 央高层已经注意到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重要关系。 不过,要 9 落实此次会议的有关精神,让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并不是 一句空话,在实践当中尤其是各个地方,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细做牢。 (四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对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协调。 我们党在 20 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始终注意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而使改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巨大成果。 当然,以协调各方面利益为实质的 改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更不能用传统计划经济的 方法,采 用平均主义的方式保障公平。 所以,再改革中出现的某些方面差距过大甚至越来越大的 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 高度重视。 这一问题表现在利益关系上, *主要是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有所扩大,就城乡差距而言,先不要说隐性差距,就显性差距来讲,据统计 1978 年城乡居民的差距为 : 1,而 2020年为 : 1,大大超过改革之前的比例,这里还没有考虑农民收入被人为夸大的成分,所以说隐性差距将翻番,原因有国家发展战略偏向城市和工业;户籍制度使农民难以享受城市居民福利;种植结构单一制约农民增收;农民税费负担沉重。 *在存在城乡 差距的同时,还存在地区发展差距:中国是世界上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第一世界上海、北京,占总人口 %,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占总人口 %,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世界,像山东等地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国家水平,占总人口 %;第四世界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占总人口的 %,这表明中国还有占总人口一半的地区属于世界低收入水平。 从人均总国民收入这个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指标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小康水平,也就是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但是这一水平不仅是低水平的,而且是极其不平衡的。 除此之外,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待业和失业人口与就业岗位间的差距较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差距较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认真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以有效地推进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接下来 10 看以一下, 如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有哪几方面的要求: 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落实途径(要求) (一 )注重激发社会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决定》指出,要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激发社会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前提是什么。 就是决定中强调的“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社会要和谐要发展,靠谁。 就是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如果一个社会中只有“有钱人”有积极性,而“没钱人”的积极性一点都没有(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的国企改制),或者反之,只有“没钱人”有积极性,而“有钱人”的积极性一点都没有(如过去的大搞阶级斗争),那么,这样的社会肯定不会是和谐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决定中“最广泛”和“最充分”这两个前置词,缺一不可 针对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性,决定又提出了: 让民众 “ 各得其所 ” ,让民众 “ 各尽所能 ” , 这 两个 缺一不可 的努力方向。 先看 “ 各得其所 ”。 执政者构建社会和谐,从目的上看,为的是 民众的安乐幸福,从手段上看,是使执政更充分地依 靠 民众力量。 一 个直观的道理是,民众权益的实现程度,与社会活力 和创造力的激发 程度成正比;让民众各得其所,民众才能勤业创业。 一个社会,如果 社会财富不能公平正义地分配,机会不能平等选择,人们难以通过自 身努力实现阶层和身份的转变,心理就要失衡,矛盾就会加剧,社会 和谐就不会有,执政者调动积极性的愿望肯定会落空。 没有民享就没 有民治,这是任何政党执政的共同规律。 《决定》 要求尊重劳动、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 是要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全社会构建公平正义的 财富分配方式,让民众在各得其所的基础上奋发拼搏。 再看 “ 各 尽所能 ”。 构建社会和谐,是社会大合唱,必须着眼于 启动全社会的力量。 一方面在于,党委、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领 导组织者,在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的同时, 11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以及社团、行业组织和 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