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医院)内容摘要:
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悬灸技术 悬灸,是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 根据施灸手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 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 3 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 一般每处灸 3~ 5 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 ( 2)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 3 厘米之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 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 本灸法多用于昏厥及儿童疾患。 ( 3)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 3 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 3 厘米左右。 本灸法适用于风湿痹痛及神经性麻痹 天灸操作规程 第 10 页 共 43 页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 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 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 常用的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 (1)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 3— 5 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 1— 3 小时,以 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 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于颊车、颧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4)白芥子灸: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外覆以油纸,胶布固定。 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 ,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 注意事项 (一 )施灸的先后顺序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 但上述施灸的顺序是指一般的规律,临床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 如脱肛的灸治,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 此外,施灸应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 (二 )施灸的补泻方法 指出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 (三 )施灸的禁忌 1.面部穴位、乳 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 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 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 )灸后的处理 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 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 1 个月内慎做 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温针疗法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 ①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 ②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 ③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 或用艾卷剪成长约 2 厘米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 ④一般温针燃艾可 13 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 ⑤留针 1520 分,然后缓慢起针。 「禁忌症」 ①热性病(如发热和一切急性感染等)不宜用温针疗法。 ②高血压不宜用温针疗法。 ③凡不能留针的病证,如抽搐、痉挛、震颤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 「注意事项」 ①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定要装好,以免燃烧时艾团和火星落下,造成烧伤。 第 11 页 共 43 页 ②如用银针治疗,装裹的艾团宜小,因银针导热作用强。 ③点燃艾绒时,应先从下端点燃,这样可使热力直接向下辐射和传导,增强治疗效果。 ④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灭。 同时嘱咐病人不要更动体位,以免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起落下,加重烧伤,同时也为了防止造成弯针事故。 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烧伤,可在温针的周围皮肤上垫上橡或毛巾、衣物等。 ⑤其他注意事项可参看毫针疗法和艾灸疗法。 温针灸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通、也是最受病人欢迎的一种疗法。 所谓“打伏针”,实际上指的就是温针灸疗法。 由于它疗效卓著,治疗范围广泛,又是防病保健的一大良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 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治疗机理 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适用范围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可用于临床各科 100 多种疾病,对属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瘙痒者,效果较好。 取穴规律:一般按“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惟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的规律取穴。 即:畏寒发冷取手部穴,发热取背部穴,肿块或皮损类疾病取梅花穴,肌肉 萎缩者,在萎缩的肌肉上取穴,疼痛或麻木不仁者,选该部位边沿或中央点为主要穴位。 皮疹类疾病,选最先出现或最大的疹子为主要穴位。 操作: : 食、拇指持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 1 至 2cm。 : 将露出的线端在 煤油 灯火 (酒精灯 、 蜡烛 等均可 )上点燃,如有 火焰 必须扑灭,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 将有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 (指腹 )稳重而敏捷地将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穴灸一壮。 灸处可有轻微灼热感。 注意事项: 持线对着火端必须露出线头,以略长于拇指端即可,太长不便于点火,太短易烧着术者指头。 必须掌握火候,施灸时以线头火星最旺时为点按良机。 不要平按,要使珠火着穴; 施灸手法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必须注重手法,严格掌握“以轻应轻,以重应重”的原则。 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不要用手抓破,以免感染; 灸前宜定好体位,一般以坐位或卧位为宜; 灸时点一次火灸一壮,再点再灸; 眼球及孕妇禁灸,实热线证慎用; 嘱咐病人配合治疗,如胃肠病患者不能一方面治疗,一方面饮 食毫无节制。 刮痧疗法技术目录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 ,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 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第 12 页 共 43 页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 8~10条,每条长 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 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放痧 技术操作规程 以针刺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用于因痧而致疾病的施治方法,叫做放痧疗法。 一、方法 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 位。 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上臂近心处用布带或止血带捆紧,嘱患者握拳,然后,在局部用碘酒棉球消毒皮肤,再用 75%酒精脱碘。 待干后,用消毒三棱针在肘静脉处缓慢刺入半分至 1 分深,随即缓慢拔出,没有三棱针时,用大号缝衣针亦可,针刺后,让病人张开手掌,而后挤压放血,随放血随用消毒干棉球擦干。 经 35 次后,松开布带或止血带,并于放血处置一干棉球,压迫片刻。 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二、适应证 中暑。 轻度中暑只表现头晕、头痛、胸闷、恶心、 身烧口渴、乏力。 重度中暑则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大汗、烦躁、高热、昏迷、抽风。 对中暑者可采用静脉放血法,也可点刺人中、合谷、十宣。 针刺后应稍挤一下,使之出血,然后让病人脱离现场,并给清凉饮料,轻度中暑者即可很快治愈。 胃肠道疾患,因痧气引起的胃肠道疾患,如恶心、呕吐等,可用三棱针点刺曲泽、委中。 吸出淤血。 拔罐疗法技术目录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 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 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 %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第 13 页 共 43 页 【操作方法】 1. 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 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 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 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 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 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 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闪罐法:即将罐 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 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刺络拔罐法:在经络穴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 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 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 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操作程序】 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第 14 页 共 43 页 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医院)
相关推荐
前批评某人,其实潜意识中是想接近他。 173。 11 .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碰到了你的前任恋人和 ta 的新欢在一起,请不要心酸。 173。 不想输就记得妈妈说过的话:‚因为自小我们的妈妈就教我们要把旧玩具,捐赠给比自己更不幸人。 173。 12 .眼睛腾出百分之一的空看看别人,也许你会有收获。 裸婚告诉我们,你爱的那个百分之百的男人没有腾出百分之一的空来看看你,继续只会一无所获。 173。
除跨境汇款汇出限额由网上银行自行设置参数外,网上银行其他外汇业务的参数均由国际业务系统提供,并同步更新。 网上银行办理的外汇业务纳入全行反洗钱系统监控管理,按有关反洗钱制度要求进行监控和报告。 本办法未提 及的相关外汇业务规定,均参照执行我行外汇业务的管理规定。 信用卡业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网上银行支持的信用卡交易包括网上自助注册、在线申请、账户查询、网上挂失、额度管理、设置消费验证方式
络拓扑和子网拓扑三种拓扑,并支持拓扑的自动发现,通过 SNMP、 ICMP、 ARP 等多种方式发现设备。 支持自 定义的 WEB 拓扑视图,方便查看。 支持 设备管理 实时监测网络设备的 CPU、内存、流量等性能参数,监测主机的 CPU、内存、硬盘使用情况,自动或手动备份设备配置信息,直观显示网络设备的端口、 ARP、 STP、 TCP/UDP 会话表 支持 链路管理 实时监测骨干链路的带宽
的降低来实现业务的利润。 长期以来, Min 公司就认识到了这个特点,并在 Ellipse产品套件中加入了专业的成本控制功能。 该系统可以从多个角度同时显示成本情况,而无需重新键入或者复制数据。 在 Ellipse 中,同一个成本可以从单个设备或者成套设备、特定的工作或者项目全局、以及成本中心等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 在 Ellipse 应用中,重大成本的所 有交易记录都将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