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路为话题的作文-以路为话题的议论文内容摘要:

的背景下,知识才能被更好地利用。 一个人,即使他一无所有,只要他有希望,他就可能拥有一切;而一个人即使拥有一切,却不拥有希望,那就可能丧失他已经拥有的一切。 希望的力量 一个人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以后,如同一片草叶顺流而下。 此时,这个人多么希望抓住一样东西, 哪怕是一根芦苇、一根水草也好。 然而四面都是水,他什么也抓不住。 他心想,这下可完了。 死就死吧。 这个念头一出,他感到身上立马没劲了,也没有力量挣扎了。 整个身子眼看就要往下沉了。 忽然,他想起去年夏天在这条河边玩时,离这儿不远的河岸上有一棵老树,其中有一根粗大的树枝正好贴在水面上。 想到这里,他心里顿时有了希望,心不慌了,力气也有了,便拼命挣扎,坚持,终于游到了那棵老树的树枝那儿。 当他拼命拽那树枝时,谁知那树枝早已经枯死,“咔嚓”一声,折了,但是没有马上断,情况十分危险。 这个人沮丧得要命,不愿 意再奋斗了,心想就随着树枝被水冲走算了,心里怀着必死的念头,身体变得沉重起来。 这时,他脑子里闪过去年在那棵老树下玩时看到一个流浪汉在离树不远的地方躺着。 说不定现在也在那儿呢。 这样一想,生的希望又燃烧起来,他大呼救命。 很幸运,那个流浪汉真的在附近,把他救上岸来了。 回首往事,他说:“要是早知道河面上的树枝是枯干的,我不可能坚持到那儿;如果不是突然记起那个流浪汉,我不会有力气喊救命。 ”由此可见,希望给人多大的力量。 这也许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但是它告诉我们,希望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怎样的意义。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 看不到希望。 《美丽人生》的启示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主人公基多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集中营内,为了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免遭罪恶的践踏,基多哄骗儿子说集中营只是为他即将到来的生日而准备的一个“游戏”,规则是不吵闹不吃零食,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 儿子信以为真,虽然在集中营里父子俩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每次基多都用美丽的谎言哄着儿子继续玩这场游戏。 时间一天天过去,基多在无奈的谎言和残酷的现实中苦苦挣扎,但他尽自己的全力使儿子 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影片为什么要以这种喜剧的手法来描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我想导演贝尼尼的最终用意是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为了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 基多不仅让儿子,同时也是让自己相信:一切噩梦都只是暂时的,最后的胜利终归属于我们。 所以即使在集中营里,基多也始终怀抱着希望,因为他有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革命家心怀希望 《红岩》是一部渗透着先烈鲜血和生命的长篇小说,自 1961 年12 月出版后,四年多的时间里 共印了 500 多万册,曾被译成日、德、韩等多国文字,并被改编成话 剧、歌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山城重庆的地下斗争悬念丛生,引人入胜;渣滓洞的倒吊、电刑和竹签钉指头等毒刑使人望而生畏。 然而,这些都未能动摇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江姐、许云峰、成岗等面对死亡“脸不变色心不跳”的英雄形象一度成为举国推崇的偶像,征服了不知多少颗向往真理的心灵。 不仅是英雄们斗争到底的牺牲精神使亿万读者荡气回肠,英雄们永远怀抱希望的态度也是深深感动我们的缘由。 小说中江姐一边缝制红旗一边低声唱国际歌的场景,好似有熊熊的希望之焰在她们 眼前燃烧,她们仿佛看到新中国在冉冉升起。 正是这批心怀希望、不畏牺牲的革命家缔造了新中国。 纤夫石 —— 希望之灯 古有诗写长江上纤夫云:“巫峡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行可进,青天无到时。 三朝见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三峡纤夫的苦难,可见一斑。 他们甚至时时都有生命危险。 有危险就有了纤夫石。 纤夫石有的是人工打凿的石柱,插在险滩边的纤夫道上;有的是纤夫道上自然生长且较突出的石头;有的是纤夫们在石头上留下的脚窝子印,或是贴身擦亮的崖壁。 纤夫石是为了稳定船身,保持行进方向, 或者是供纤夫抓手,还有的是为了拴船„„而有的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却能带给纤夫们希望,起到灯塔的作用,让他们在危险的处境中保持不灭的希望,从而渡过一个又一个危险,平平安安回到家乡。 希望的力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阳光强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一支探险队正在负重跋涉,口渴如焚的他们却没有了水。 水是探险队穿越沙漠的信心和希望,是支撑他们活着的脊梁,是他们苦苦搜寻的目标。 这时,队长从腰里拿出一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沉沉的 水壶依次传到每个人手中,充满生机的喜悦顿时在濒临绝望的队员脸上弥漫开来。 就这样 ,队员们凭着希望的力量 —— 装满沙的水壶,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 看完这则故事让我想起了很多,这种情形恰似我们在人生路上艰难的跋涉,是多么的需要希望的力量去支撑自己呀。 唐山大地震中的一对夫妻 在 1976 年我国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死者并非死于饥渴、垮塌,而是死于绝望。 据观察,他们的身上并无任何伤痕 —— 除了满身自己手抓的伤痕以外。 他们是在极端绝望中自己结束生命的。 而另一对夫妇被压在地下三天,仍然活了下来。 在被压在地下的日子里,伤痛和饥渴也几乎使他们丧生。 丈夫找了一把菜刀努 力想挖出一条生路,但四 周都是水泥地板,菜刀除了砍下一点灰尘之外,并无作用。 但是菜刀砍在水泥地板上的声音使妻子得到了振奋,她不停地问丈夫:“快了吗。 快挖开了吗。 ”丈夫也满怀希望地说:“快了,快了。 ” 聪明的丈夫用“希望”拯救了妻子,也拯救了自己。 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发现:在危险的情境中,经常是那些性格乐观、富于自信的人存活下来,因为他们总是没有泯灭自己的希望。 “希望效应”的调查 对于希望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他们要求许多人回答题为“你有哪 些希望。 ”的问卷。 问卷分析的结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种类(不论大小)越多的人,往往充满了自信并注意生活的乐趣,精神焕发,精力旺盛。 而那些没有明显的或者较少希望的人则往往表现出漠然、悲观、消沉。 一位富翁在试卷上只填了一句话:“我没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经满足了 —— 除了长生不老之外,而这能算是希望吗。 ”经过调查,这位富翁患了严重的忧郁症。 心理学家与他进行了接触,劝告他从事一些具体的活动,并列出分阶段的计划表,如对外孙的培养、对某个足球俱乐部的支持等。 经过指导,经过不断的、各种各样的希望的“煎熬”,这位富翁在精神上已 判若两人。 应用与创新 希望是不应有年龄限制的 说起“希望”,人们似乎觉得这是年轻人的专利,仿佛只有青春年少的时候生活才有希望。 这是只看到希望与时间的长度的关系。 实际上,希望与人的年龄是没有关系的。 过分强调希望的“年轻性”,只能在社会氛围上造成对老年人心理不利的影响。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不太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退休群体的心理问题。 退休者感觉到自己对于社会已经没有意义,自己的生活也不再有意义。 于是,很多离开工作岗位的人处于沮丧的心理 状态,对社会不满,对他人不满。 如果舆论的导向能够对老年人的生活投以希望之光,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人只要生活着,就应该对生活怀抱希望。 希望是生活的灯塔,指引人永远前进。 以路为话题写作文世上没有路的时候,鲁迅先生用他睿智的头脑告诉那些在漫漫苦路中上下求索的人们 ——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现在的人们已不在为没有路而苦苦求索,也不会再为路而抛头颅洒热血。 条条康庄大道摆在我们的面前,水陆空纵横交错,条条大道通罗马。 就连过去鸟道兽途、关山 绝塞、复水纵横的地方现在都已是天堑变通途。 南北一瞬间已成事实,于是有了地球村的说法。 确实,如今双脚迈出大门就是路,连走错了的路,都还是路。 如此明朗而宽敞的路,让我们的精神自由驰骋,也让我们放松了警惕。 宽敞大路上跌跤的事屡见不鲜。 面对好路,我们忘记了苦苦求路的艰难和在崎岖山路上爬行的谨慎,更失去了对好路的珍惜,让康庄大道成为死亡之路的悲剧时有发生。 俗话说,明路好走,暗路难测。 人生的失足,大多不会在启程处,也不会在艰难的攀爬中,而失足多在大路上。 于是让我想起,虽然我们的面前是无数的路,走什么路 ?怎样走路 ?无 疑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特别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盲目前行,大多不会有好结果。 其实世间虽然有很多路,也不是条条路都可以走的。 走向天堂或走进地狱,都没有明显的标志,只有全靠心中的那杆秤权衡利弊,决定取舍。 尽管世上的路很多,但人生的路却不可以贪多。 一生人只要走好一条路,认准和看清脚下的路,路尽头的风景必然归属于自己。 如果贪恋太多,误入歧途,再好的路,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