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内容摘要:

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 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 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东南风急,悉烧操船,军遂败。 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 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 夫以韩信敌陈余,犹以猛虎当羊豕尔。 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 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 ”盖谦以求言之词也。 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 宜在今日。 刘备见瑜,恨其兵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 不然,何以为信、瑜。 【译文】 世人都说韩信攻打赵国时,赵国的广武君请求用一只奇兵堵塞井陉口防守,断绝韩信大军的粮道,成安君没有采纳。 韩信派间谍暗中刺探得知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韩信大喜,马上率军挺进,随即战胜赵国。 假使广武君的计策得以实行,韩信就要战败被擒了,这大概是韩信自己说的话。 周瑜和曹操在赤壁对阵,部将黄盖献火攻之计,正巧遇到很猛烈的东南风,这才烧毁了曹操的所有战船,曹军大败。 假使没起大风,黄 盖没有献火攻之计,那么周瑜就未必能取胜。 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善于观察人的结果。 用韩信对付成安君,就如同用猛虎对付猪羊一样,韩信对汉王刘邦说,请求向北攻下燕国、赵国,假使井陉口不能通入,他必定还会有其他的奇策妙计。 韩信对广武君说:“假若成安君采纳您的计谋,我就要战败被擒了。 ”这大概是韩信故意谦虚以求广武君畅所欲言的说法。 当孙权向周瑜询问破曹操的计策时,周瑜已经说了曹操冒然进军的四种弊端,并说军队已经足够用了,您就看我周瑜怎么大破曹军吧。 ”假如没有火攻之策,周瑜也必定会有其他克敌制胜的办法。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们还 是韩信、周瑜吗。 上下四方 【原文】 上下四方不可穷竟,正杂庄、列、释氏之寓言,曼衍不能说也。 《列子》:“商汤问于夏革曰:‘上下八方有极尽乎。 ’革曰:‘不知也。 ’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 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是以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 ’“《大集经》:“‘风住何处。 ’曰’风住虚空。 ’又问:‘虚空为何所住。 ’答言:‘虚空住于至处。 ’又问:‘至处复何所住。 ’答言:‘至处何所住者,不可宣说,何以故。 远离一切诸处所故,一切处所所不摄故,非数非称不可量故,是故至处无有住处。 ’“二家之说,如是而已。 【译文】 上下四方无穷无尽,没有边境,即使是《庄子》《列子》和佛教经典中的一些含义很深的寓言,也不能说清楚。 《列子》记载:“商汤问夏革说:‘上下八方有穷尽吗。 ’夏革说:‘不知道。 ’商汤坚持要问,夏革就说:‘无就是没有终点,有就是有个范围,我怎么知道它有没有终极。 不过,在无终点以外,就不再存在没有终点之说;在没有范围的说法之内,也不存在没有范围。 没有终点之外不再没有终点,没有范围之内不再没有范围,所以我只知 道没有终点,没有范围的存在,而不知道有终点有范围的存在。 既然如此,怎么能知道在看得见的天地之外,有没有比天地更大的东西存在呢。 ’”佛教的《大佛经》却是另一种说法;”‘风住在什么地方。 ’答:‘风住在虚空那里。 ’又问:‘虚空又住在哪里。 ’回答说:‘虚空住在至处。 ’又问‘至处是远离一切地方的地方,是任何地方都约束不了的地方,是任何数字、任何称号都无法估量的地方。 所以,至处没有住的地方。 ’”两家的说法,也不过如此而已。 韩退之 【原文】 《旧唐史韩退之传》,初言:“愈常以为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 之指归,不复振起。 故所为文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 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 ”而又云:“时有恃才肆意,亦盩孔、孟之旨。 若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撰碑以实之。 李贺父名晋,不应进士,而愈为贺作《讳辩》,令举进士。 又为《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 此文章之甚纰缪者。 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 ”裴晋公有《寄李翱书》曰:“昌黎韩愈,仆知之旧矣,其人信美材也。 近或闻诸侪类云: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 可矣乎。 今之不及之者,当大为防焉尔。 ”《旧史》 谓愈为纰缪,固不足责,晋公亦有是言,何哉。 考公作此书时,名位犹未达,其未云:“昨弟来,欲度及时干进,度昔岁取名,不敢自高。 今孤茕若此,游宦谓何。 是不能复从故人之所勉耳。 但置力田园,苟过朝夕而已。 ”然则公出征淮西,请愈为行军司马,又令作碑,盖在此累年之后,相知已深,非复前比也。 【译文】 《旧唐书韩愈传》开头说:“韩愈时常以为从魏、晋以来,做文章的人拘泥于对仗,而对经典的思想意义,不再提倡,所以做文章抒发意见讲大道理,自己成为一家的新说法。 后辈的学人多取他的榜样,当时这样做文章的很多,但是没有人能超过他 ,所以世人称为‘韩文’。 ”而又说:“韩愈常常依仗自己的才华随意写作,也会违背孔子、孟子的精神实质。 举例说吧:南方人很随便很轻率地把柳宗元称作‘罗池神’,韩愈就撰写碑文予以记载,使之成为事实。 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不应该考进士,而韩愈为李贺作《讳辩》,叫他应进士考试。 又作《毛颖传》讥讽世态不近人情。 这些是文章中很错误的。 所作《顺宗实录》,繁简不妥当,记事情的取舍不当,很受当代人的非议。 ”裴晋公(裴度)有《寄李翱书》说:“昌黎韩愈,我早就知道他了,这人的确有才能。 近来有时听朋友们说:他依仗出群的才华,往往肆意逞才 ,不用文章去建立法制,而以文章为游戏。 这可以吗。 现今一些不及他的人,应当为此提防着。 ”《旧唐书》说韩愈有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且用不着指责的。 但裴度也这样说是为什么呢。 因为裴度写这封信时,名誉地位都还没有。 信的最后写着:“昨日小弟来,是想能及时在功名上有所进取。 我虽然名为‘度’,也不敢自视甚高。 现在孤零潦倒到这个地步,出外做官又是为了什么呢。 因此,我不能听从老朋友的勉励,今后只去致力于耕种田园,苟且地过日子罢了。 ”可是到了后来,裴度出征淮西时,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还让他写过碑文。 这些事都在许多年之后,二人相 互了解已深,与未成名之前二人的关系是不能相比的。 韩柳为文之旨 【原文】 韩退之自言:作为文章,上规姚、姒、《盘》、《诰》、《春秋》、《易》、《诗》、《左氏》、《庄》、《骚》、太史、子云、相如,闳其中而肆其外。 柳子厚自言:每为文章,本之《书》、《诗》、《礼》、《春秋》、《易》,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 此韩、柳为文之旨,要学者宜思之。 【译文】 唐代韩愈曾说:写文章时,应该师法上古 的名著名篇,诸如《尚书盘庚》《尚书诰》《春秋》《易经》《诗经》《左传》《庄子》《离骚》,以及司马迁、杨雄、司马相如的文章。 柳宗元则认为,写文章时,首先应以《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易经》为根本,然后参照《谷粱传》的写法,可使文章思路开阔,气势磅礴。 参照《孟子》《荀子》,可使文章语气流畅,说理精当。 参照《庄子》《老子》,可使文章酣畅淋漓,妙笔生花。 参照《国语》,可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 参照《离骚》,可使文章意境幽远,发人深省。 参照《史记》,可使文章语言优美,简洁精练。 韩愈、柳宗元二人为唐代文学 大家。 他们的写作方法和经验,学习写作的人应当高度重视。 魏郑公谏语 【原文】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义安,未甚充实。 告成天地,臣切有疑。 ”太宗不能夺。 此语见于公《谏录》及《旧唐书》而《新史》不载,《资治通鉴》记其谏事,亦删此一节,可惜也。 【译文】 封禅祭祀天地是古代帝王的一件大事。 唐太宗也想效仿历代帝王前往泰山封禅,魏征竭力劝阻。 他以确切的比喻、中肯的 言词对唐太宗说:“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患病十年,卧床不起,经过治疗,逐渐痊愈。 此人瘦得皮包骨头,如果一定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那是绝对不行的。 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不只十年,陛下作为良医,精心调治,虽然取得成效,天下平安无事,但是百姓还不富裕。 在这个时候隆重举行封禅大典,敬告天地大功告成,臣我实在怀疑这种做法是否妥当。 ”唐太宗听了,无言反驳。 魏征的这一段话,见于魏征的《谏录》和《旧唐书》,但《新唐书》中没有记载。 《资治通鉴》里载有魏征劝谏的事迹,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也删去了这一段话,真是太可惜了。 虞 世南 【原文】 虞世南卒后,太宗夜梦见之,有若平生。 翌日,下制曰:“世南奄随物化,倏移岁序。 昨因夜梦,忽睹其人,追怀遗美,良增悲叹。 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 可于其家为设五百僧斋,并为造天尊像一躯。 ”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宜恤其子孙,厚其恩典可也。 斋僧、造像,岂所应作。 形之制书,著在国史,惜哉,太宗而有此也。 【译文】 虞世南是唐朝初年的大臣,又是著名的书法家。 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夜里梦见他,如同平常活着一样。 第二天,唐太宗下诏书说:“世南随着万物变化而去,很快已经有不少年头了。 昨天因为夜里 做梦,忽然见到他这个人,回想起他遗留下的美德,实在是增加了悲伤叹息。 应该对他在地下加以帮助,以表示我思念旧臣的心情。 可以在他家里设置五百位僧人的斋饭,并且为他制作天尊像一躯。 ”唐太宗梦见虞世南,是由于他生前与唐太宗君臣关系相处融洽的缘故,按照常理,只要注意抚恤,妥善安置他的子孙后代就可以了,怎么能动用斋僧,并为他造像呢。 然而,唐太宗竟然特意颁布诏书宣喻天下,并且载入国史。 实在令人遗憾。 世英宰名 【原文】 曹参为相国,日夜饮醇酒不事事,而画一之歌兴。 王导辅佐三世,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未年略不复省事,自 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我愦愦。 ”谢安石不存小察,经远无竞。 唐之房、杜,传无可载之功。 赵韩王得士大夫所投利害文字,皆置二大瓮,满则焚之。 李文靖以中外所陈一切报罢,云:“以此报国。 ”此六七君子,盖非扬己取名,了然使户晓者,真名世英宰也。 岂曰不事事哉。 【译文】 西汉曹参担任相国后,日夜饮酒,无所事事,但天下稳定,国泰民安。 东晋王导身为三朝宰相,清静无为,而国家岁计有余,王导更是完全不理政事,他曾经自叹说:“人们都说我糊涂,后人应该好好考虑一下我为什么糊涂。 ”谢安不拘小节,志向高远却又表现为无所作为。 唐 代的房玄龄、杜如晦,他们的传记中没有可以记载的功劳。 大宋韩王赵普凡是收到士大夫议论是非厉害的奏疏,统统把它们放入两口大翁里,装满后就全部烧掉。 李文靖把中外上奏陈述厉害的奏章全部压下,说:“我就以此来报效国家。 ”这六七位君子的本意,都不是想沽名钓誉,以便使自己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们真是名世杰出的宰相啊。 怎么能说他们无所事事呢。 薛能诗 【原文】 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能高,而妄自尊大。 其《海棠诗序》云:“蜀海堂有闻,而诗无闻,杜子美于斯,兴象不出,没而有怀。 天之厚余,谨不敢让,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 然其语不过曰:“青苔浮落处,暮柳闲开时。 带醉游人插,连阴彼叟移。 晨前清露湿,晏后恶风吹。 香少传何许,妍多画半遗”而已。 又有《荔枝诗序》曰:“杜工部老居西蜀,不赋是诗,岂有意而不及欤。 白尚书曾有是作,兴旨卑泥,与无诗同。 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将来作者,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磋跎欲半生。 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而已。 又有《折杨柳》十首,叙曰:“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文人才子,各衒其能,莫不条似舞腰,叶如眉翠,出口皆然,颇为陈熟。 能专于诗律,不爱随人,搜难抉新,誓脱 常态,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 ”然其词不过曰:“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 谁见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 ”“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 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而已。 别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 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 ”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虽有才语,但文字太僻,官商不高耳。 ”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今读其诗,正堪一笑。 刘之词曰:“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 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之词云:“红板江桥清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干条各自垂。 ”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髣髴哉。 【译文】 薛能是晚唐诗人,其诗的格调不高,可是却狂妄自大。 他在《海棠诗序》中说:“蜀地的海棠有名声,而关于海棠的诗却没有名声。 杜子美(杜甫)在蜀地的时候,没有即景的描写,死后为人怀念。 上天赋予我诗才,使我不敢谦让,我想我的风雅之作也许可以在四川独领风骚。 ”然而,其《海棠诗》也不过是:“青苔浮落处,暮柳闲开时。 带醉游人插,连阴彼叟移。 晨前清露湿,晏后恶风吹。 香少传何许,妍多画半 遗。 ”他又有《荔枝诗序》说:“杜工部(杜甫)老来住在西蜀,不写关于荔枝的诗,难道是有意写作而没有顾得上吗。 白尚书(白居易)曾经有过写荔枝的作品,格调过于迂腐,和没有诗并无两样。 我就为此而写作,没有对不起也没有辜负荔枝,将来的写作者,把这首诗作为写荔枝的最早的作品,恐怕差不多了。 ”然而他的诗不过说:“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磋跎欲半生。 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而已。 又有《折杨柳》歌十首,诗序说:“这一曲调很流行,写作歌词的人很多。 文人才子,各人卖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