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生产实习指导书-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自编讲义内容摘要:

病鳗血液进行超薄切片观察,在血细胞 内可见到病毒颗粒。 该病流行情况:此病发生在福建、广东,主要危害日本鳗鲡,多数呈散在性流行,大范围流行比较少见,发病后有一定的死亡率。 主要流行于夏季,一足龄以上日本鳗易于发生。 此病流行尚无明显规律,往往当年发生后,隔年并不一定流行。 防治方法:目前主要是在综合性预防的基础上,全池遍洒杀菌药,以防细菌感染。 ( 7)鳜鱼暴发性传染病 鳜鱼暴发性传染病病原暂定为鳜鱼病毒( SCV)或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毒( SILRNV)。 该病症状是病鱼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尾柄处充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或有蛀鳍现象;大部分鱼鳃 贫血,剖腹后,可见肝、脾、肾上有出血点,肝肿大,常可见坏死斑,胆囊肿大。 该病流行情况:本病发生于单养鳜鱼鱼池中,主要发生于鱼种和成鱼养殖阶段,大多呈急性流行,发病率在 50%左右,死亡率可达 50%~90%。 发病季节在广东省为 5~10 月。 防治方法:由于单养鳜鱼是用活杂鱼做饵料,故除要求做好常规的清塘消毒及活杂鱼消毒以外,目前尚无治疗方法。 ( 8)鲈鱼疱疹状病毒病 鲈鱼疱疹状病毒病病原是疱疹状病毒。 病毒颗粒呈 20 面体构造,大小 100~500 毫微米。 该病症状是病鱼头部、躯干部、尾部、鳍和眼球等表面形成潜在的小 水疱样异物,多时集合成块状。 病鱼的游动、摄食均正常,一般不直接造成死亡。 该病流行情况:本病一般在夏初和夏季的高温期发生,于水温下降期消失。 防治方法:在发病季节,避免分池、倒池、分选等操作。 不要移动病鱼网箱,以免疾病传播。 目前 11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 9)牙鲆弹状病毒病 牙鲆弹状病毒病病原是牙鲆弹状病毒( Rhabdovirus olivacens)。 该病症状是病鱼体表和鳍充血或出血,腹部膨胀,内有腹水。 解剖鱼体,肌肉、肠黏膜的固有层出血,生殖腺的结缔组织充血或出血。 该病流行情况:此病 1986 年日本首次 报道。 山东的青岛、威海、荣成等地室内水泥池养殖的牙鲆发现有此病症。 发病季节为冬季和早春,在水温 10℃时牙鲆的死亡率可高达 60%。 本病主要危害牙鲆,人工感染对真鲷、黑鲷有强烈的致病性。 从香鱼中也分离到此病毒,对虹鳟也有致病作用。 此病主要分布于日本,近年来我国山东沿海有类似此病症。 防治方法: ①孵化用水经紫外线消毒处理后再使用。 ②受精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 25 毫克 /千克浸洗 15 分钟。 ③将养殖水温保持在 15℃以上,可有效地防止本病发生。 ( 10)对虾白斑症病毒病 对虾白斑症病毒病病原是白斑症病毒(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又称中国对虾杆状病毒 ( Penaeus chinensis baculovirus ) 或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baculovirus)。 该病症状是病虾首先停止吃食、空胃;反应迟钝,游泳不规则,时而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水底;体表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发病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容易剥离,血淋巴不凝固、混浊。 该病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幼虾及成虾养殖期(幼体期发病不显著),感染率达 100%,死亡率 90%以上。 除中国对虾外,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节对虾等也会被感染。 流行于我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国。 18℃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 20~26℃时发病猖獗,为急性暴发期。 防治方法: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根本措施是强化饲养管理,进行全面综合预防。 ①彻底清淤消毒。 ②严格检测亲虾,杜绝病原从母体带入。 ③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并经过滤和消毒。 ④受精卵在进入孵化池前,用 PVP1(聚乙烯吡咯烷酮碘) 50 毫克 /千克浸洗 ~1 分钟。 ⑤放养无病毒感染的健壮苗种,并控制适宜的密度。 ⑥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 %~%的稳定维生素 C。 ⑦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避免人为地惊扰。 ⑧虾池设立增氧机,任何时候保证溶解氧不低于 5 毫克 /千克。 ⑨加强巡池、多观察,发现池水变色要及时调控,不采用大排大灌换水法,应多次少量,遇到流行病时,暂时封闭不换水。 ⑩防止细菌、寄生虫等继发性疾病,或采取相应药物防治。 ( 11)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病原是肝胰腺细小样病毒 [Hepatopancereatic parvovirus( 简称 HPV) ]。 该病症状是病虾外观无明 显特殊症状。 幼体被感染后行动不活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很少蜕皮, 12 体表常挂有污物,或固着许多共栖性生物,养殖期的幼虾或成虾,虾体瘦弱,体色较深,甲壳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 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抗逆能力差,容易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 该病毒侵犯肝胰腺管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可见细胞核内有包涵体( HE 染色)。 严重感染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 该病流行情况:本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墨节对虾、斑节对虾、万氏对虾等也可被感染。 为一种慢性病,中国对虾感染率可达到 70%~80%,幼体期病情较重,死亡率在 50%~90%。 随 个体增长,病情减轻,亲虾多呈隐性感染而带毒。 分布地区主要是我国,东南亚、墨西哥湾和澳洲、非洲等地也有发现,无明显季节性。 防治方法:同白斑症病毒病。 ( 12)河蟹呼肠弧病毒病 河蟹呼肠孤病毒病病原是一种河蟹的呼肠孤的病毒,关于该病病原的详细情况目前尚缺乏研究。 该病症状是病蟹甲壳有红色斑点病灶,鳃呈红棕色,病蟹四肢局部或全部麻痹,蜕壳困难;常常爬到池边浅滩处蜕壳,因四肢麻痹,在池边浅滩处死亡。 该病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幼、成蟹,发病季节为 5~9 月。 防治方法: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预防。 ①彻底清塘,保持水质 清新。 ②养殖密度要合理,不宜过大。 ③用煤酚皂溶液消毒用具、浸浴病蟹。 细菌性鱼虾蟹类疾病 ( 1)鱼细菌性烂鳃病(乌头瘟) 烂鳃病病原是柱状屈桡杆菌( Flexibacter columnaris)。 该病症状是病鱼游动缓慢 ,且常离群独游 ,体色发黑 ,头部尤甚。 病鱼鳃丝腐烂,呈 “ 白鳃 ” 沾有污泥,鳃丝软骨也外露,末端膨大,鳃盖骨内表皮常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称 “ 开天窗 ”。 病变区域的细胞组织腐烂、溃烂和 “ 侵蚀性 ” 出血。 该病流行情况:本病为淡水鱼养殖中广泛流行的一种鱼病。 主要危 害草鱼、青鱼,鲢、鳙、鲤、鲫、鲂等都可发生。 近年来,名优鱼养殖中,鳗鲡、鳜、淡水白鲳、加州鲈等多有因该病而引起大批死亡的病例。 本病在全国各地终年均有发生,水温 15℃以下的季节较少见,通常呈散发性。 20℃以上时开始流行,流行的最适温度是 28~35℃。 不论鱼种或成鱼饲养阶段均可发生。 由于致病菌的宿主范围很广,野杂鱼类也都可感染,因此,容易传染和蔓延,本病常易与赤皮病、肠炎病并发。 防治方法: ①向当地鱼药厂购买或自制细菌性烂鳃病疫苗,在鱼的背鳍、胸鳍基部或背部肌肉进行注射,其用量随鱼体大小而定。 注射前,宜用五 万分之一的晶体敌百虫消毒麻醉鱼体 3~4 分钟。 ②购买细菌性烂鳃病疫苗辅以佐剂浸泡。 ③草食性动物的粪便是纤维黏细菌的传播媒介,因此,鱼池施肥必须用己发酵的肥。 ④纤维黏细菌在 %食盐水中难以生存,故在鱼种进塘时,用 2%~%的食盐水浸洗鱼种 10~20分钟。 ⑤发病季节,遍洒生石灰 15~20 毫克 /千克,每半月 1 次。 13 ⑥全池遍洒漂白粉 1 毫克 /千克;也可用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三氯异氰脲酸 ~ 毫克 /千克。 ⑦大黄用 20 倍 %浓度的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成 ~ 毫克 /千克。 ⑧用五倍子、水辣蓼、地锦草、乌桕等中草药防治,也具疗效。 ( 2)鱼细菌性肠炎病(烂肠瘟) 肠炎病病原是肠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Aeromonas punctata f. Intestinalis)。 该病症状是疾病早期,除鱼体表发黑、食欲减退外,外观症状并不明显。 剖腹后,可见局部肠壁充血发炎,肠道中很少充塞食物。 随着疾病的发展,外观常可见到病鱼腹部膨大、鳞片松弛、肛门红肿,从头部提起时,肛门口有黄色黏液流出。 剖腹后,腹腔中有血水或黄色腹水,全肠充血发红,肠管松弛,肠壁无弹性,轻拉易断,内充塞黄色脓液和 气泡,有时肠膜、肝脏也有充血现象。 该病流行情况:本病是草鱼、青鱼的常见病, 1 冬龄以上草鱼危害严重,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成为草鱼的三大主要病害。 在罗非鱼、黄鳝养殖中也出现典型的肠炎病,死亡率较高。 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为 4~9 月。 最先发病的鱼,身体均较肥壮,贪食是诱发因子之一。 特别是鱼池条件恶化,淤泥堆积,水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和投喂变质饵料时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①此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 因此,要控制养殖水体的环境及加强饲养管理。 如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饵料新鲜,切实做到 “ 四消 ” 、 “ 四 定 ” ,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措施。 ②地锦草、铁苋菜、水辣蓼按每 50 千克鱼用干草 250 克或鲜草 1~ 千克,每天 1 次,连续 3 天。 如与石灰乳( 20 毫克 /千克)联用,则效果更好。 ③将大蒜头捣烂,制成每千克含 200 克大蒜的药饵,每天投喂 1 次,连续投喂 3 天。 ( 3)鱼赤皮病(又名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等)。 赤皮病病原是荧光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该病症状是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及腹部尤为明显;蛀鳍。 在鳞片脱落和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菌寄生。 鱼的上 、下颌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 病鱼行动缓慢,离群独游于水面。 病情严重的病鱼,在鳞片脱落和鳍条腐烂的地方往往有水霉寄生。 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 该病流行情况:本病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发生在鱼种和成鱼。 我国各养鱼地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华东、华南、华中等地,终年可见。 常在春末夏初与烂鳃、肠炎病并发。 疾病的发生大多与在捕捞、运输、分养过程中的鱼体受损有关。 此外,体表因寄生虫寄生也可诱发此疾病。 防治方法: ①生石灰彻底清塘。 放养、搬运等操作过 程中,避免鱼体受伤,并及时杀灭鱼体表寄生虫。 ②鱼种放养前,用漂白粉 5~10 毫克 /千克溶液浸洗 20~30 分钟。 药浴时间视水温和鱼体忍受力灵活掌握。 ③流行季节或发病初期,用漂白粉 1 毫克 /千克全池遍洒,或漂白粉食场挂篓。 ( 4)白头白嘴病 白头白嘴病病是一种黏球菌( Myxococcus sp.)。 该病症状是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皮肤色素消退,呈乳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造成呼吸困难, 14 口周围皮肤溃烂,黏附有絮状物,隔水观察,可见 “ 白头白嘴 ” 症状,但将病鱼捞出水面,症状则不明显。 个别病鱼颅顶充血,呈现 “ 红头 白嘴 ” 症状。 最终,病鱼体瘦发黑,反应迟钝,漂游在下风近水面处,不久即死 该病流行情况:危害草鱼、青鱼、鲢、鳙、鲤、加州鲈等的鱼苗和夏花鱼种,尤其对夏花草鱼的危害最大。 一般鱼苗饲养 20 天左右,如不及时分塘,就易暴发此病。 本病发病快,传染迅猛,死亡率高。 流行于每年的 5~7 月, 5 月下旬开始, 6 月份为发病高峰, 7 月下旬以后少见。 防治方法: ①鱼苗饲养密度要合理,夏花鱼种应及时分塘。 ②漂白粉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成 1 毫克 /千克。 ③大黄浸出液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成 ~ 毫克 /千克。 ④五倍子全池遍洒, 使池水浓度成 2~4 毫克 /千克。 ( 5)疖疮病 ( 瘤痢病 ) 疖疮病病原是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 Aeromonas punctata )。 该病症状是鱼体躯干的局部组织上有一个或几个脓疮,通常在鱼体背鳍基部附近的两侧。 病灶存在于皮下肌肉内,病灶内部肌肉组织溶解、出血、渗出体液,有大量细菌和血球。 触摸有柔软浮肿感,隆起皮肤先是充血,以后出血,再发展到坏死、溃烂、形成溃疡口。 该病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鲤鱼,鲢、鳙鱼则不多见。 无明显流行季节,四季都有出现,一般为散在性发生。 此病通常 发生于一龄以上的鱼,不引起流行病。 我国各养殖地区均有发生,但发病率较低。 防治方法: ①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不宜过高,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②发病后,用磺胺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 200 毫克,磺胺二甲嘧啶或磺胺甲基异恶唑每千克体重 100毫克,投喂 4~5 天。 ③抗生素类药物内服,每千克鱼体重每日量,盐酸土霉素 50~70 毫克,连用 10 天;四环素 75~100毫克,连用 10 天。 ( 6)竖鳞病(又称鳞立病、松鳞病、松球病等) 竖鳞病病原是水型点状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punctata )。 该病症状是疾病发生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 之后,病鱼身体前部或胸腹部鳞片像松球一样向外张开,鳞片基部囊内水肿,内部积聚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用手轻压鳞片,渗出液从鳞囊中溢出,鳞片也随之脱落。 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并有体表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肌肉浮肿等体表症状。 剖腹后,腹腔内积有腹水,肝、脾、肾等内脏肿大、色浅等综合症状,病鱼表现出游动迟缓,呼吸困难,身体失去平衡,最终死亡。 该病流行情况:本病为鲤、鲫等鱼的一种常见病。 近年来,乌鳢、月鳢、宽体鳢等也常有发生,草、青、鳙鱼也偶有发生。 此病通 常在成鱼和亲鱼养殖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