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技术素养,必须保障经费的投入。 目前我校先后建立了 10 间多媒体电子教室,新的校园网已经开通,还为各处室及教研组配置了办公计算机及笔记本电脑,到现在全校共有台式计算机房 5 个, 170 多名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其中笔记本电脑 80 台。 学校购买了教师学习和使用所需的一些资料、软件等,购买了一些各种素材的光盘,还购买了东师理想教育资源库等,为教师制作课件和备课提供方便。 开发和利用一系列有利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校园网 应用模块,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有效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在校园网上将开辟 “ 学校论坛 ” ,让教师的思想观点聚焦在网络,推出教师关心的精彩的话题,吸引教师踊跃上网,围绕主题发表各自的高见,引发一次次大讨论,这样,学校论坛就可成为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开阔教育视野、更好地与他人沟通的信息平台。 另外,网上其它知名的教育论坛如 “ 教育在线 ” 、 “ 教师博客 ” 等也是教师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可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建立对教师信息技术培养、进修及考 核的制度。 对每年任课的教师,要求完成规定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形成制度。 在培训方法和考核策略上,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利用活动促进的方法,结合培训目标,布置具体任务,把考核与培训结合起来。 根据教师水平,分层次开展培训。 鼓励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自主培训等方式保障教师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建立健全学校校园网络应用的各项规章制度。 互联网对于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与知识,让我们享用便利快捷的信息的同时,也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了危害,无用的,非健康的,污秽的信息同样接踵而来,学校 应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应用。 培养教师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的能力,了解并遵守与信息文化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和道德,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 作为育人者的教师应正确使用网络,遵守网络道德及信息道德,培养自己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建立健全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电子办公,电子教案的上传,课件的收集与制作,主题知识网站的规划建设及应用,校园网络资源的应用及建设等方面应有相应的规定,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新技术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自助成长。 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课题实验学好用好信息技术,鼓励并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 (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教师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快速成长起来,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然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成长过程。 教师在成长经历中主要积累学习哪些知识技能呢。 这些知识技能又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中的卓越代表 ── 专家教师在与一般教师的对比 中最明显的成长就是案例知识与策略知识的成长,尤其是策略知识的飞跃。 这有赖于教师的长期工作实践和事后的积极反思,带有浓厚的个人属性。 如何提高一般教师在此方面的成长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优秀的专家级教师就成了教师素质培养的关键。 在教学 “ 卓越 ” 研究中伯雷特和斯卡达玛丽亚通过研究写作的解决问题的讨论,认为 “ 卓越 ” 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专家选择以成长机会 “ 最大化 ” 的方式处理任务,在 “ 能力极限边缘工作 ”。 但是在能力极限边缘工作且形成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并不容易,对于一些超出能力范围所及的问题往往令人一筹莫展,而专家的前瞻性判断又并非每个人都能够随时具备的,此时不妨求助于开放性的网络世界,在浩瀚的数据信息海洋中寻找相似案例的解决方案,再配合自己的综合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处理方案。 在网络信息的支持下以他人的案例知识与策略知识为我用并最终转化为自己的案例知识与策略知识,这比教师在长年累月的个人经验积累中提取要快很多,当然教师不能够只是机械地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配合自身的反思与总结。 案例的收集与研究是 最近非常流行的教学研究方法,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参考对比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分享到其他的案例知识以及相应的策略知识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然而教学现象千变万化,由于环境、人物、背景的不同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教学案例,所以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对待案例分析以适用于本人面临的问题并加以总结使之成为自身的经验,另一方面就需要不断扩大案例库的容量以务求全面完善,这就不是书本这种古老的传媒载体所能够承担的,传播的媒介不得不进一步扩展到网络中去,以保持数据的完善和新鲜。 这又一次要求教师们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这柄 威力强大的武器,要使之为我所用,其中的关键就是对大容量数据信息的归纳、概括、分析、总结的能力。 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 所以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 改变教学模式必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本变革,甚至引起教育体制的根本变化。 通过资料查询,发现主要有以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 式 “ 教师中心论 ”, 2 、现代教学模式 “ 学生中心论 ”, 3 、优势互补式教学模式 “ 主导 主体论 ” , 节目主持人与现代教学模式等等,那么,这些教学模式那些更适合现代的教学学习呢,有待于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的比较发展与创新。 (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教师、学生与知识来源三个层面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 本课题研究将从这方面入手,切实有效的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摸索出适合我校及本地区的教研、教学、学习模式。 六、研究方法 :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检索法、调查研究、探索 实验等方法为辅。 校长挂帅,由校领导、中层干部、实验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通过调查研究——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 制定方案 —— 共同实施 —— 阶段评价 —— 补充修正 —— 推进实施 —— 终结评估等环节,稳步推进实验进程,注重研究实验的过程。 七、研究目标测验体系 (一 )研究目标 (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学生观、教研观,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研活动的水平,培养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能力并取得一定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 ( 2) 建立一支科研意识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培养 在本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 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 4)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摆正教师、教材、学生、媒体的位置,优化四者之间的关系。 (二 )目标检测体系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检测体系;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检测体系; 有利于学习主体参与的、能 够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教。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相关推荐
定的工资 职务薪金:根据工人从事的职务的价值决定的工资; 职能薪金:依据履行职务的能力决定的工资。 ( 2) 奖金。 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企业都发放奖金,但大企业奖金多,中小企业奖金少。 一般约占年工资的 25%左右。 日本企业奖金分两部分,一为固定部分,不需评定,每个职工按他的月工资的一定倍数发给,这部分实际上已成为附加工资,企业即使亏损经营一般也不能取消;其次为刺激部分,按工作成绩评定。
支撑进行全部拆除;张拉压浆场地应平整,张拉平台及安全防护措施 准备 完毕。 张拉压力指针读数表及计算伸长值、水泥浆配比、操作程序、 施工注意事项等应 制作成标牌,以便操作时挂在明显位置处,容易观察掌握。 预应力筋张拉 预应力筋张拉采用同一束预应力筋两端同时张拉方法, 锚固时,先在一端锚固,再在另一端补足张拉力后进行锚固。 锚具、千斤顶的安装顺序如下:安装工作锚环→安装
; 3发生质量事件 要 及时指令施工单位进行处理 ; 3 现场 监理人员 要 执行工艺试验程序 , 必要时 要 指令施工单位进行工艺试验 ; 3 现场 监理人员对工艺试验 要 进行全过程旁站 并作好 旁站记录 ; 3 现场 监理人员对工艺试验结果 要 进行认真分析, 不能 草率批准或建议工程大面积开工,以免 工程出现问题。 进度控制 要 及时审批施工单位按时提交的各种进度计划 ; 经 现场
的设计上看,时钟频率范围可以很宽(一般为 40kHZ—— 1MHZ),但若考虑到工频干扰问题,根据我国的市场电频率为 50HZ,选 fcp=2/( 20*) kHZ 合适。 基准电压的 Vr选择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9 基准电压的选择一般按照 ICL7135 的输出读数 10000Vi/Vr 来确定。 通常选Vr=1V,则当输入电压 Vi=1 V 时,显示 ;当 Vi= 时,显示。
S存有制造商位置的记录,而 DNS则是到达 EPCIS 服务器位置的记录,所 10 以 ONS的设计行在 DNS之上。 与 DNS相似, ONS系统的层次也是分布式的,主要由根 ONS 服务器、本地 ONS、本地 ONS 缓存 (Cache)及映射信息组成。 ONS 服务对整个物联网来说,它是实现全球产品信息定位和跨企业间信息流转的中心枢纽,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过,目前的 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