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 三、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 轴对称图形 )。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 镜面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 镜中像的左手是人的右手 ,物体远离或靠近镜面 像的大小 不变,像也要随着远离或靠近镜面 相同距离 )。 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 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 (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4 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 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画线时用虚线 )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而是反射光。 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以球外表面为反射面叫 凸面镜 ,以球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 凹面镜 ; 凸面镜对光有 发散作用 ,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 凹面镜对光有 会聚作用 (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五、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光在 同种不均匀 的介质中传播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 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六、光的折射定律 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在空气中的角度最大,在水中的角度次之,在玻璃中的角度最小。 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 0176。 ,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 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七、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生活中与光的 折射有关的例子: ( 1)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 ( 2)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 ( 3)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 ( 4)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 ( 5)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八、光的色散: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色光的三原色 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 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世界上没有黑光 ; 颜料的三原色 是:紫、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透明体的颜色 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 不透明体的颜色 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白色物体 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黑色物体 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九、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 加热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电视遥控器 用红外线来传递信息。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消毒、杀菌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 D 从而吸收钙元素( 小孩多晒太阳 ), 荧光作用 (验钞) 十、光的现象及成因 小孔成像 光的直线传播(包括所有的黑影) 湖光倒影 光的反射 海市蜃楼 光的折射 五颜六色 光的色散 5 第四章 透 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放大镜等等;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 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 CC’ 表示; 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 O”表示。 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 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焦距用“ f”表示。 如下图: 注意: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 ,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