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高效养殖技术完整版内容摘要:

地蝎子较多。 所以有 “青山石上长钳蝎,沙山石上不长钳蝎 ”的说法。 蝎子的窝穴多在土质肥沃,松散的坎坷、崖畔,一般距地面20~120 厘米,深浅不等,在 30~80 厘米之间,多为平行走向。 由于蝎子经常出入活动,窝穴口的左右两侧被磨损而加宽,窝穴口还经常有蝎子排泄出的白点 状粪便。 另外,也有栖息在垂直缝隙内者。 蝎子喜群居,好静不好动,有识窝性和识群性,从来不会走错窝、认错群,但也不准其他蝎子闯进自己的家,一旦有外来蝎,它们会合力斗争,将 “入侵者 ”赶走或杀死。 蝎子认窝识群主要靠 “嗅觉 ”识别自己的窝和同伴的气味,因为每一群蝎子和窝中都留有特殊的气味,它们一嗅便可知晓。 在人工饲养时,不同地方来的蝎子要合群时,在窝内喷上米酒或喷一口烟,使气味一致,这样它们就难分彼此了。 在一个蝎窝里居住的蝎子数目不等,一般大群蝎窝 里能有 10 只或者更多;小窝、新窝里还有土鳖虫或者其他昆虫伴居,窝内只有二三只野生蝎。 群蝎中蝎子有大有小,一般很少发生互相残杀的现象。 但是,在人工养殖的蝎子里,由于蝎窝及环境的限制,分群、分窝就不像野生蝎那样严格,随意性大了,即不一定在固定窝、固定 群内栖息。 七、蝎子的生活习性 ( 一 ) 、蝎子的食性 各种动物都有它的特殊食性,蝎子也不例外。 所以,人工饲养工作必须在充分了解蝎子食性的基础上,根据其营养需要对事物供应及调制、饲养工具配备和饲养制度的建立等,进行全面的研究,才能保证蝎子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存和发展。 当然,动物的食性不是不成不变的,很多动物在野生状态下,其食性在不同季节、不同发育阶段有变化。 另外,大量的事实证明,动物的食性在人工训练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 这一点,对蝎子来说就是:在其捕食肉食性食物基础上,增加植物性饲料,补充其食物范围,如训练使 用全价配合饲料,促进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解决蝎子饲料单一、营养缺乏的问题。 肉食性 自然野生状态中,蝎子喜食昆虫、蜘蛛、蜈蚣等,是一种捕食性食肉动物,也偶尔吃食风化土和多汁类植物。 通过人工喂养试验 (见表 21) ,发现蝎子爱吃米蛾幼虫、玉米螟幼虫、土鳖虫若虫和黄粉虫幼虫。 此外,小蝎爱吃的还有洋虫幼虫 、印度谷螟幼虫。 和螳螂的若虫。 至于蝇蛆、家蚕、鼠妇,仅在没有其他食物时勉强取食,因此不可作为主要食物饲喂。 通过喂养实验总结如下几点。 ① 食物体内的水分含量超过 80%和低于 60%一下者,蝎子不吃 或不喜欢吃。 如 家蚕、柞蚕以及鼠妇、蝇蛆等,水分含量都很高,蝎子不喜欢吃。 各种甲虫的成虫,含水量都在 60%以下,蝎根本不吃。 ② .蝎子较喜欢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它们在进食时,先吸血浆,再吃肌肉部分,而剩下的是脂肪组织,尤以小蝎最明显,但成蝎取食高脂肪的食物仍能正常生殖。 ③ .虫体过大或过小都能影响蝎子进食。 一般虫体的大小以蝎干体重的 10%~25%为宜。 当年出生小蝎不吃黄粉虫的老龄幼虫、大蝎则不喜欢吃黄粉虫的幼龄虫和洋虫。 表 21 蝎对有关动物性食物摄食情况 (山东省栖霞县吕锡岫) 动物种类 蛋白质 /% 脂肪 /% 糖类 /% 含水量 /% 食用情况 幼蝎 成蝎 洋虫(幼 虫 ) 喜吃,发育良 好 不喜吃 洋虫(成虫) 不吃 不吃 土鳖虫(幼虫) 73 喜吃,发育良好 喜吃,发育良好 家蚕(幼虫) 不喜吃 不喜吃 黄粉虫(幼虫) 喜吃,发育良好 喜吃,发育良好 蝗虫(幼虫) 不喜吃 喜吃 薄翅蟑螂(若虫) 喜吃,发 不 良好 不喜吃 米蛾(幼虫) 喜吃 喜吃 印度谷螟(幼虫) 喜吃 不喜吃 玉米螟(幼虫) 喜吃 喜吃 蜘蛛 喜吃 喜吃 平耳孔蜈蚣 喜吃 喜吃 注:。 (幼虫)、洋虫(成虫)的营养成分为千重百分比,其他为鲜重百分比。 、脂肪、糖类的含量数据由 昌潍医学院化验所得。 ④ .对鞘翅目的昆虫,蝎喜欢吃其幼虫,不吃成虫。 对鳞翅目的昆虫,成虫较幼虫对蝎更具有引诱力。 对直翅 目的昆虫,若虫较成虫对蝎更为适宜。 对蛛形纲和多足纲动物,蝎则按体形大小进行选择。 ⑤ .幼蝎的食性与成蝎不同,因捕食能力弱,主要捕食小蜘蛛、小型蛾以及身体与幼蝎相当的昆虫。 幼蝎不但捕食不了蜈蚣,有时反被蜈蚣吃了。 蝎子在捕食时,先用尾刺将猎物毒死,然后用螯枝将其撕裂,与此同时注入大量的消化液,将捕得的饲料虫消化为汁液,然后 吮食;最后在中肠进行消化吸收,并将多余的液体食物流入盲囊中贮存;未消化的残渣进入后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完成捕食活动及消化吸收过程。 捕食活动一般在窝外进行,也有时带部分残 体回窝继续取食。 蝎子感觉器官特点决定了其捕食能力相对较弱,只会捕捉那些即将撞上角须尚在活动的昆虫和一些在其附近飞翔时空气发生振动的昆虫。 对那些小昆虫等很快就能钳住,同时用毒针将其蛰刺麻醉。 因为蝎子的眼睛是一个只能感光而不能成像的器官,在距蝎子 10 厘米处设置障碍物,蝎子视而不见,还是一直往前走,只用接触到障碍物,行动受阻时,它才会改变行走路线。 捕食量 蝎子的捕食量情况与蝎子生活环境的温度和生长发育及繁殖有很大的关系。 观察小蝎发现:初产 1 领仔蝎不进食,出生 12 天后,先后爬下母蝎背部,营独立生活,开始寻觅 食物。 在晴朗的天气,气温在 25~ 28℃ 时, 1 只小蝎 1 天可吃 8~ 10 毫克的食物,相当于自身体重的 30%(未吃食物的 2 龄小蝎,体重为 25 毫克); 3 天以内不再吃任何食物;到第 6 天又可吃 1 只小虫, 11 天以后再吃 1 只,以后每隔 10 天吃 1 只。 1 个月内共吃 6 只,重约 60 毫克,同时小蝎的体重增加 24 毫克。 如果条件正常,出生 1 个月的小蝎便吃的肥胖,进入蜕皮前的半休眠状态。 7 天后脱下第二次皮,脱皮 4~ 7 天,开始进食,但食量比以前并没有增加,这是 气温减低的原因。 蜕皮第一次进食后的第 5天,吃第二只小虫,以后每 10 天吃一只,一般 30 天的时间可吃 4 条小虫。 此时已接近 10 月下旬,气温渐低,其进食量大幅度下降。 从上可看出,温度适宜时,蝎子的捕食量大,一般每次可以吃掉与自己同等体重的食物,一次饱吃后则可以于 3~ 5 天后再进行捕食。 温度低时则捕食量少,且两次捕食间隔时间长。 观察母蝎则发现:小蝎离开母体后,母蝎食欲大振,一次可吃掉100 毫克的小虫(约相当于 1 只老熟的黄粉虫幼虫),而且连续两天,可吃 2 只幼虫,此时腹部已显饱满。 10 天后逐渐消化,接着再吃 1只。 以后由于气温下降, 20 天才吃 1 只,至 10 月底,共吃 6 只小虫,而进入冬眠。 这表明不同时期 蝎 子捕食量有所不同,刚与仔蝎分离的母蝎,由于母蝎产生后,体内的营养被消耗,更因在半个月的繁殖期内未吃任何食物,一旦仔蝎离开,便大量捕食,饱吃一顿。 蝎子的耐饥饿力较强,饱食一次可维持 10 天左右, 30~ 60 不吃东西还能照常发情、交配、活动正常。 在湿润环境中,一年不食不至于饿死,但过不了第二年的冬天。 二、活动规律 蝎子有东蜇的习性,一般在谷雨( 4 月下旬)前后出蜇、立冬 (11月上旬 )前后入蜇,一年之中活动 6 个月,而南方地区可有 7 个月左右的活动期。 蝎子昼伏夜出,白天躲在石下、窝内、黄昏至前半夜出来活动,但必须是湿暖 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有风时较少活动。 行走时, 尾平展、仅尾节向上卷起;静止时。 整个尾部卷起,尾节折叠与中体第 5 节的背面,毒针尖端指向前方,有时尾卷起,在体的一侧平放在地上。 受惊吓时,尾部使劲向后弹,作刺物状。 蝎子夜出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日落的早、晚影响蝎子夜出活动起始时间的早、晚。 气温的高低影响蝎子夜出活动时间的长短。 蝎子夜出活动规律与光和温度有关。 三、趋性 蝎子对弱光有正趋性,对强光有负趋性。 夜间把马灯放在饲养池内,蝎子有慢慢靠拢过来的现象,若用手电筒突然照射,它们会很快逃走。 蝎子对声音有 灵敏的负趋性。 轻微的声响能使蝎子送惊而逃。 蝎子对噪音表现烦躁不安,严重使还发生异常行动,如互相残杀、咬斗。 人工养蝎子时,噪声能使正在进行交配的蝎子终止交配,并能使正在产仔的母蝎遗弃幼蝎,从而降低幼蝎的成活率。 在选择养殖场时,一定要避开噪音,将养殖场建在较安静的地方。 蝎子对烧焦昆虫的气味无明显反应,但对一些半翅目 椿象(如臭屁虫)的特殊气味有厌恶感,常避而远之。 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汽油、油漆)以及各种化学药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会产生强烈的回避反应,惊慌而逃。 在饲养和运输蝎子时一定要注意这些。 而采购 蝎子时,用酒和烟喷也正是利用这一点。 四、互相残杀 蝎子因争夺食物、配偶或栖息场所等,会导致互相咬斗、残杀的现象。 防止互相残杀,提高蝎的成活率,是人工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残杀表现在公蝎之间。 每当公蝎、母蝎发情之时,公蝎为了争得与母蝎进行交配,公蝎之间就会发生争斗、残杀,胜者才能同母蝎交配繁殖后代。 因此,在人工饲养时,公蝎与母蝎要搭配好。 由于公蝎在短期内可以同时与几只母蝎交配,而母蝎一旦怀孕之后就会拒绝与公蝎交配,故母群中公蝎数量比母蝎少。 一般公蝎、母蝎比例为 1:3,而有些人认为是 2:5,原则 上既能保证母蝎都能配上种,又不至于公蝎过多,产生互相残杀。 ,常残食幼蝎和弱蝎、未蜕皮的蝎子,吃食正在蜕皮或刚蜕皮的蝎子。 繁殖期母蝎背负幼蝎阶段,是其它蝎子残食幼蝎的主要时间。 这种咬斗、残杀多出现在饲养密度大、饲养不足或者是生活条件(如温度、湿度)不适宜的情况。 所以,管理中首先要按 大小分群,按强弱分群,饲养密度要适中;其次,还要按蝎子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分群、调整密度;第三,要为孕蝎备足产房,防止互相干扰;第四,注意饲料多样化及量足够,调节好温湿度等生活条件。 是因为饲料不足,为了争吃必然会有斗争,同时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如噪音、有害气体刺激引起蝎子行为异常而发生互相残杀。 所以,首先要给蝎子充足适口的食物,让每只蝎子吃饱、吃好;其次改善蝎子的生态 条件,避免噪声、有害气体的污染。 八、蝎子的冬眠 蝎子有冬眠的习性,冬眠完全是由于天气寒冷引起的蝎子的适应性反应。 每当冬季到来之时,蝎子的活动逐渐减弱,当地表(离地面5 厘米)的平均温度降至 10℃ 一下时,它便沿着石缝钻至地下 25~70 厘米的深处进行冬眠。 冬眠的特征是:不吃不动,新城代谢微弱。 即冬眠期间,蝎子的外部行为、活动完 全停止,蛰伏于窝内,静静地消耗着冬眠前贮存的大量 营养,此时只有内部必要的代谢活动维持在最低水平。 在 4~ 6℃时,蝎子的附肢和后腹蜷曲,反应迟缓,腹面向上多不能自行翻过身来。 在 0~ 1℃ 时,则全身松弛,失去知觉,在此温度下时间过长,升温后常不能复苏。 2℃ 一下,即冻僵,化冻后已死亡。 人工常温养蝎时,蝎子冬眠时的死亡率一般为 10%~ 20%.造成冬眠死亡有 3 个因素:冬眠前饲料不足,导致体质欠佳;蛰伏处土壤过湿,温度过高。 适宜的条件是:虫体健壮无损伤;土壤湿度在 15%以下;温度 2~ 3℃ 蝎的冬眠与温度有极大关系,温度 保持为 26~ 33℃ ,它继续进食,蜕皮,生长。 在平均温度 29℃ 时,有些 2 龄幼蝎 当年连续蜕皮 3次,进入 5 龄,母蝎在 12 月份能繁殖一胎。 这充分说明,蝎子的冬眠习性是可以改变的。 全蝎的冬眠是在常温人工养殖时或温寒带地区的野生山蝎的自然规律。 冬眠时间的长短,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气温在 10~ 39℃以内的时间越长,全蝎的冬眠时间就越短;气温在 10℃ 以下的时间越长,全蝎的冬眠时间就越长。 九、环境因素对蝎子的影响 总结我国养蝎子的经验,目前影响养蝎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工养的蝎子改变了其生态环境及生活习性,人为状态下营造 的生态环境多数不合适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特别是蝎子环境因素的协调和控制,一般不易掌握,它是影响我国养蝎技术根本性突破的原因所在。 只用充分了解蝎子环境因素对蝎子的影响,创造出一个更适合蝎子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态环境,养蝎才会成功。 温度 全蝎为变温动物,即冷血动物,它在生理上缺乏调节体温的机能,体温只能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的生活史,包括交配、产仔、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休眠越冬均需 在适宜温度下进行。 温度在 5~ 40℃ 时蝎子均能生存 ,低于 5℃ 蝎子会被冻死,其实在 2℃ 以下时就会被冻僵,及时化冻后也 会死亡。 高于 40℃ 蝎子会体懈死亡。 温度在 5℃ ~ 10℃ 时,蝎子会失去活动能力,不食、不动,开始入蜇休眠,休眠期内的温度以 0~ 7℃ 较为适宜,日温差最好不超过5℃。 温度 10~ 12℃ 时,休眠的蝎子开始苏醒出蛰。 假如休眠期内的温度一直波动在 5~ 12℃ 之间时,将使蝎子处于动静不安状态,势必影响其正常休眠而造成死亡。 温度 12~ 20℃ 之间时,蝎的活动少,同时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和因消化不良而产生腹胀。 并且使母蝎体内孵化期延长和停止交配,孕蝎会由于腹胀造成体内孵化失败从而终生不孕或死亡。 温度 20~ 39℃ 是蝎子生长发 育温度。 但如果在 20~ 25℃ 之间,则初生蝎的吸收蜕变变期相应延长,母蝎的产后息养期也相应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