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杭客运专线沉降观测方案内容摘要:

水平位移 变形 观测 等。 填筑期间和填筑完成后应对路基沉降变形进行连续监测,并保证荷载稳定条中铁四局宁杭客运专线 第四分项目部 7 件下观测 6 个月以 上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以确定轨道结构施工和铺轨时间 ,同时作为竣工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 每 100~ 150 米设一个监测断面,桥路 、路涵 过渡段必须设置 ,每个监测断面预埋 1个沉降板 ,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 制作与布设 及保护 : ( 1)沉降板制作: 由沉降板、底座、测杆(φ =50mm钢管)及保护测杆的φ =90mmPVC塑料管组成 (大样图见图 )。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相应加高,每节高度长度不超过 100cm,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测杆接高采用 两端带 螺纹丝口钢管连接,其长度为 20~ 30m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宜大于 50cm。 ( 2)沉降板布设 : 当路基填至需要埋设沉降板标高以上 30cm时,用全站仪放出沉降板埋设的位置,在埋设处挖土坑,深度 35cm,铺上 10cm 左右的砂垫层,层面要水平,将沉降板放在砂垫层上,套上第一节外保护管,然后回填土,用小型打夯机夯实。 夯实后要求内、外管均垂直水平面,不得歪斜,并且内外管之间的间隙要均匀。 最后用水准仪测出内沉降管的 标高,作为该沉降管的初始读数。 中铁四局宁杭客运专线 第四分项目部 8 内管要随填土高度用管箍接长,使管口始终高于填土地面。 上下两节管要接触紧密(用管钳拧紧),防止沉降管被偷盗。 接管前后均要用水准仪测一次内管标高,以求出所接管实际长度。 每层填土前,应先用小车推土将沉降板周围填高,防止大型机械撞到沉降管。 沉降管周围填土要求用小型夯机夯实,以免被压路机撞坏。 万一不幸撞坏,要及时卸下被撞坏的沉降管,接上新的沉降管,并立即测出标高。 ( 3)观测频次标准: 填土高度小于 米时,每两天观测一次,超过 2 米高度后,要求每天观测一次,在沉降速率较大的情况下,还 应加密观测。 每天的观测数据都要及时整理并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 4) 沉降板观测杆易受自卸车、压路机、推土机的碰撞、挤压和人为损坏,除采取有力保护措施外,还应在标杆上竖立醒目警示标志。 观测点若遭受碰损,应立即恢复并复测。 ( 5) PVC套管头必须设置帽盖。 严禁在沉降观测杆和套管间堵塞泥土等杂物,确保测杆垂直和自由活动。 : 路堤地段每 5~ 50 米设一个监测断面,每断面 3 个监测点。 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包桩),路基成形后设置。 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 圆桩(边长或直径 ),其中埋设φ 16 mm 钢筋一根,桩长 ,埋入路基面以下。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 (根据设计要求设置,如设计不要求则不设)。 中铁四局宁杭客运专线 第四分项目部 9 点布置 : 路基观 测点布置 和 观 测点 桩制作 大样 见图 (以设计参考图为准) 接长测杆连接大样测杆连接接头 原地面填筑面 图 路基观测点布置及 桩 制作大样图 测量的精度及频度 ( 1) 测量精度 必须 应达到二等水准测量标准(特别是在路堤基床底层填筑完成后) ,沉降量用 DS05或 DS1仪器 配合铟瓦尺 测量,精度要求准确到177。 1mm, 读数取级配碎石厚2m 8m2m8m场拌改良土路拌改良土沉降观测板路肩观测桩位移观测桩 位移观测桩路肩观测桩中铁四局宁杭客运专线 第四分项目部 10 位至 mm。 路基中心沉降板沉降量小于 10mm/天。 填筑过程中加强观测,若沉降量超出以上控制值 或在观测期间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的 20%及以上时 ,应停止填土施工, 会同建设和设计单位查明原因,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观测要求: 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基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设置稳固后及时进行。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 S1型 电子 水准仪 ,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成像 清晰、稳定时再读数;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气呵成;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3)测量频 次 : 设计文件要求频次: 在路堤填筑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 2 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 3 天观测一次。 施工完成后,前15 天每 3 天观测一次,第 15~ 30 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 30~ 90 天每 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 路基沉降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 测 频 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 次 /天 中铁四局宁杭客运专线 第四分项目部 11 沉降量突变 2~ 3次 /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 次 /3 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 1个月 1 次 /周 第 3 个月 1 次 /2 周 3个月以后 1 次 /月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 1个月 1 次 /2 周 第 3 个月 1 次 /月 3~ 12个月 1 次 /3 月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 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 资料整理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 1) 分析评估以前,应收集整理以下资料: 路基 沉降变形观测资料; 路基 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 路基 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 变形 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施工过程、施工核查 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压实检验、 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按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点的荷载 — 时间 — 沉降曲线。 路基 沉降分析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 根据 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 3 个月的 实际观测数据,作 多种 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中铁四局宁杭客运专线 第四分项目部 12 定沉降变形的趋势。 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 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 3 个月的 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差值不大于 8mm。 : 比较计算的总沉降量与实测总沉降主要目的是: ( 1)审核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模型和参数是否符合实际。 ( 2)估算真实的路基压缩模量 Es,以便确定铺设无碴 轨道结构(自重)产生的附加沉降。 ( 3)如果施工期观察到的沉降明显大于设计计算沉降量,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查明原因,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修改设计,保证路基的工后沉降满足要求。 由设计院提供相应观测断面的路堤本身压缩变形量与地基总沉降量。 具体操作时,应对路基工点每一观测断面的各观测面(特别是路堤底部地基面)沉降绘制施工过程(包括观察期)沉降随时间发展的曲线 ,在此基础上估计各观测面的最终沉降。 路基填筑完成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