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公路技术标准内容摘要:

( 3)路面结构类型结合当地地形、交通量、经济状况及自然资源情况而定,一般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 4)结构层材料选用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 5)路面宽度不小于。 桥涵 ( 1)桥涵应根据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灾要求,结合水文物质、环境等条件综合进行设计。 ( 2)桥涵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于环保的原则,并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等因素,合理选用适当的 桥(涵)型。 在特殊路段情况下可采用过水 路面,但应满足行政村内主要机动车辆的通行要求。 ( 3)公路桥涵设置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并考虑排灌的需要。 ( 4)公路桥涵必须能安全宣泄设计洪水量,必要时修建导流或防护构造物。 ( 5)桥涵设计采用标准化跨径。 ( 6)桥涵宽度应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一般取公路 —Ⅱ 级,并考虑 的折减系数。 隧道 ( 1)隧道应根据公路的功能和发展的需求,遵照安全、经济、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并结合隧道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质、施工、运营、管理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 ( 2)隧道净空、宽度、纵坡、排水、照明等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 求。 路线交叉 与铁路、管线的交叉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与公路及其他道路的平面交叉,应设置交叉喇叭口,喇叭口的大小应满足行政村内主要机动车辆的通行要求。 四、设计技术标准 公路横断面设计标准 ( 1)路基设计宽度为 米,特别困难路段不小于 米。 ( 2)路面设计宽度不小于 米。 ( 3)过街村镇及交通量大的路段,路基路面应适当加宽;根据山岭区和平原区的地形确定适宜的路基高度,以免雨水长时间浸泡路基。 公路平面设计技术标准 ( 1)平面最小半径一般不小于 15 米。 ( 2)在半径小于 30 米的弯道内侧应设置不小于 米加宽值。 ( 3)半径小于 60 米的平曲线宜设置超高,最大超高值不大于 3%。 ( 4)回头曲线极限指标按规范中四级公路标准执行,极限最小半径为15 米,最大纵坡为 %。 公路纵断面设计标准 ( 1)路线的最大纵坡为 8%,最大合成纵坡为 10%。 ( 2)纵坡为 8%时最大坡长不大于 300 米、纵坡为 7%时最大坡长不大于 500 米、纵坡为 6%时最大坡长不大于 700 米、纵坡为 5%时最大坡长不大于 800 米;并且在最大坡长的末段应设置不小于 50 米的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小于 3%。 ( 3)竖曲 线最小半径为 100 米。 ( 4)任一连续 3 公里路段范围内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 路面结构的选择 优先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推荐的路面结构形式 ——三种典型结构形式。 ( 1)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不小于 18 厘米,混凝土标号不低于 25MPa。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