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20xx-20xx年发展规划内容摘要:

75个左右。 —— “ 双师型 ” 专业教师 队伍建设 : 五 年内, 生师比达到 17:1, 专任教师总数达 533 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 60%,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 40%以上(年度推进表见附件 3), 9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成为双师素质教师;聘请(聘用) 30 名左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用一大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达 50%;培养 5~ 8 个省市级教学团队, 3~ 5 个省市科技创新团队,4~ 6 名省市教学名师, 1~ 2 名国家教学名师,形成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 —— 技术研发与培训: 围绕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和广州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以轨道交通、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企业应用性技术和高职教育 教学为主攻方向,五年内,院级教科 研立项项目 200项以上,市级以上教研、科研立项项目 50 项,横向课题立项 10~ 20项,申报国家专利 50~ 70 项;以华南地区轨道交通 职业技能 培训与鉴定中心、 广州 地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核心,建设 1 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员工 和 社会人员培训年均 15000 人次;成人学历教育规模达 3000人。 —— 办学条件: 在 进一步完善现有条件上,高起点规划、高标10 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幽雅、低碳经济、高职特色鲜明的新校园,校园环境、设施设备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新校区建设投资情况见附件 4)。 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万兆核心交换机、千兆骨干网(部分万兆)规划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建立起先进的数字校园硬件支撑环境,网络教学平台及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校园公共数据库和综合信息门户平台,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 搭建校企信息化交流平台,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前列。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纸质图书 108 万册以上,生均纸质图书达到 60 册以上;电子图书 68 万种以上;图书馆 设备设施、功能布局、馆藏图书处于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前列 (实训室、图书、校园网等建设指标见附 件 5)。 ——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按董事会管理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建“机车司机”、“铁道 电气化 ”、 “现代运输”、“机械与电子”等 4 个合作学院;组建广州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下的专门委员会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学院运作模式与机制创新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示范辐射作用。 三、重点项目与推进策略 为实现以上目标,更好地为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把学院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举全院之力推进以产学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的教学质量 工程,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重点的办学体制改革工程,以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的创建示范工程,以创建良好育人环境、优化办学条件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工程,并努力实施八大策略。 (一)创建骨干高职院校,提升学院办学水平 以 4 个中央财政项目和 4 个非中央财政项目为载体,整合政、校、企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内外发展环境,增强校企合作办学活力,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提高服务轨道交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11 从硬件到软件提升学院整体实力与办学水平,到 2020 年把学院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广东省示范高职院校。 支持 项目建设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数控技术 (大功率机车制造方向) 等 4 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把 4 个重点建设专业建成国家重点专业,带动群内 10 个专业发 展,整体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水平。 支持 项目建设 ——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联合广铁集团等企业,以重点专业与专业群为主,建立“机车司机”、“铁道电气化”、“现代运输”和“机械与电子”等 4 个合作学院,按照“董事会 +监事会”的管理架构进行运作 ; 组建理事会管理机制的广州轨道交通职教集团, 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 体制机制。 —— 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建设: 先行先试,探索践行董事会、项目部、教师工作室三级管理机制,引入 10 家规模以上企业,建设“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室(车间) 30 个,建立 12 个以骨干教师命名的教师工作室, 建成 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 “ 双师型 ”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校企双方互兼、互派、互聘 长效 机制,建立一支 300 人的兼职教师队伍、一个 1000 人左右的兼职教师库和一支 30 人左右的兼职教师评价队伍 ;以 新教师准入制度 为 切入 ,以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中心 和 AES 知识库为平台, 以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评价体系为保障 , 全面提升专业教师教学 、科研 和 社会服务能 力 ; 每年投入 300 万元教师专项培训基金, 2020年 建成一支 300 人的专业教师队伍,双 师素质的比例达 90%, 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 队伍。 ——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 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 、 邻近轨道交通人才紧缺区域),建设三个中心(华南地区轨道交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广州地区中小型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广东省轨道交通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搭建三个平台(志愿服务、对口支援、国际交流), 为企业提供技 术 服务 100项,年均收入 250 万元以上;集成 网络 培训课程 资源包 100 个 , 各类12 技术培训与鉴定 40000 人次(含成人学历教育) ; 新 辟志愿服务基地16 个,参加 志愿服务 学生达 24200万人次。 (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搭建合作发展平台 在政府的支持下,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先行先试,校企共建机械与电子 合作学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成立董事会等合作专门机构,建立利益分割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等措施,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落实政府在政策支持、经费保障、基础建设,行业企业在兼职教师、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就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方面 的 责任。 组建职教集团,促进校企资源共享。 1. 建设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 依托花都区新华工业 区粤宝丽工业 园,对接花都区大功率机车、汽车、电子等产业集群,通过引企入园、引项目入园等形式,成立由花都区政府、学院和企业组成的董事会,政校企共建合作育人的工学结合示范园,探索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研发等多种合作形式,建立有利于规模以上企业参与的各项制度 , 构建“园(工业园)中校”、“校中厂”,为广州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技术服务,成为花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打造成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2. 校企 共建多形式合作学院 在政府的支持下,改变学校独立办学的体制,主动联合有多年订单人才培养基础或有大量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共建机车司机学院、铁道电气化学院、现代运输学院、机械与电子学院等 4 个合作学院,建成管理、驱动和保障三个合作机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现“ 1+N”的多主体合作办学模式,形成吸引企业积极参与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3.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在政府的指导下,对接珠三角轨道交通和先进制造业,组建由政府推动,学院牵头、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广州轨道交通职教13 集团。 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管理机制 ,设立秘书处处理日常工作事务,承担集团决策专题调研,制订系列制度,通过建设组织结构三层次(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内部管理三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产学合作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及操作运行三体系( 运行制度体系、信息交流体系、共建共享体系 )等“ 333”规则,搭建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形成校企互利共赢、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格局。 (三)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主动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国家铁路和珠三角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以及广东省、广州市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建立动态调整 新机制,建设以重点专业为龙头, 相关专业为 支撑 的专业群 , 加强专业 建设 的集约性 ,形成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龙头,先进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两翼、现代服务类等文科专业为支撑的专业格局。 1. 整合相近专业 在分析研究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基础上,对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予以撤销 , 调整与合并相近专业。 近期把文秘和法律事务、应用电子和电子工艺与管理、电气化铁道技术和供用电、模具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 14 个专业整合为 7 个专业, 构建符合宽口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课程体系 (专业整合推进表详见附件 6)。 2. 拓宽专业方向 坚持大专业多方向的专业建设思路,对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专业,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技术更新和岗位群发展,拓展相关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与 专业面 ,在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铁道机车车辆、涉外旅游等 7 个专业增设驾驶、检修、旅游乘务等 17 个方向(见附件 7),增强 人才培养的社会 适应性。 3. 配套开设新专业 增设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的紧缺专业。 根据学院办学条件和专业结构,抢抓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机遇,进一步突出轨道特色优势专业,14 大力开发轨道交通类专业,增设 市场需求旺盛 的轨道交通工程、高速动车等紧缺专业 ; 适应广州市建设服务产业化基地等服务 类高技能人才需求,增设 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的港口经济等服务类专业。 4. 加强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建设 城市 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 城市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数控技术 (大功率机车制造方向) 等重点专业,加大重点专业在实训室建设、人才引进、教学科研的投入力度;鼓励并支持重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根据 学院办学特色与 定位, 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链,抓住专业之间的关联性特征,聚集专业优势,发挥重点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重点专业为龙头,各辐射带动一批相关专业 ,推动 7个特色鲜明的专业群的发展(专业群建设详见附件 8),在群内构建“ 平台 +模块 ”的课程体系,促进群内专业师资、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库的共享,发挥集群效应,推动专业建设整体提升。 (四)深化订单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扩大订单培养的规模,深化订单培养内涵,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使每个专业形成符合专业自身发展特色的教学模式。 以典型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能力为主线,以素质为本位, 优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并 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 1.深化“产教一体、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深化、细化 “产教一体、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与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将其具体、细化到专业人才培养中 , 把高技 术含量的企业生产任务转化成“工学交替”的“工”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中。 在总模式下,探索 各专业 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 实现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队伍共同培育、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教育教学共同管理、就业服务共同担当的校企合作育人 机制。 2.坚持素质本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5 联合企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融入国内外职业资格标准和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双 证书制度。 围绕“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与方法、考核评价”五大要素,系统归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过程。 按照“职业、系统、开放”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校企共同开发与建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