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蛆蚯蚓黄鳝泥鳅链式养殖技术内容摘要:

于日后捕捞。 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待施肥后 2- 5 天,鳅种即可下塘。 每亩放养 3050 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 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 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 投喂的 饵料种类有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 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 5- 6 月为鳅体重 4%一5%; 7—8 月为 8%一 10%; 9—10 月为 5%一 6%。 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 3—4 个饵料台。 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 一般以投饵后 2—4 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 3- 5 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 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 (pH 值为 6. 5- 7. 2),并每隔一定时间 (15- 30 天 )用 1- 2ppm 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 到灭菌防病目的。 池 塘混养 即和其它鱼类混养。 如和 鲢鱼 、 鳙鱼 、 鲤鱼 、 草鱼 、 鳊鱼 等混养。 该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 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 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 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稻 田养 殖 我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 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 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 一般每亩放养 4—5 万尾。 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 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 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 蛹粉即可。 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 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 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 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 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 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坑 塘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 坑塘面积可大可小。 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 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 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 坑塘养鳅,每千方米可放养 120 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亦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点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庭院养殖 养泥鳅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而且经济效益高,省工又省时,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 一、建苗池:在庭院内向阳避风的地方建起长 10 米、宽 5 米、 深 90 厘米的水泥池,池底铺 20 厘米软泥,并用生石灰消毒。 一周后再放 25 公斤发酵过的人畜肥作基肥加水深至40—50 厘米。 二、饲养:从市场上购买或在农村小河沟、池塘、水库挖出泥鳅。 应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每尾 5—6 克的泥鳅作种苗,每平方米放养 45—50 尾,每天按鱼的体重投入 5—6%的麸皮、豆饼、米糠、幼嫩植物茎叶、腐殖质等食料。 5—9 月份,水温升到 20—28 度时,泥鳅吃食最旺。 这时要经常保持水肥饵足,促其生长,达到高产优质高效。 三、调节好池水:当夏季水温超过 30 度时,泥鳅摄食量减少,钻入泥中避暑。 因此, 5—9 月份池水深度应保持在 60—70 厘米。 平时要注意观察,如果池水呈现茶褐色或泥鳅时时窜出水面即是缺氧,要及时冲灌新水。 当水温胝于 5 度时,泥鳅会钻入泥中冬眠,这时宜施些基肥保温越冬,并用漂白粉进行全池消毒,以防鱼病发生。 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鳅苗饲养 100—120 天,即可出售,每池泥鳅可获得 1500—2020 元左右。 化学成份 泥鳅肌肉含天冬氨酸转氨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每 100g 肉中含水83g,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 ,灰分 ,钙 28mg, 磷 72mg,铁。 脂肪含二十二碳六烯酸( docosahexenoic acid)和十八碳三烯酸( calendic acid)。 组织含胺( spermine),亚精胺( spermindin),腐胺( putrescine)和尸胺( cadaverine)。 烘干泥鳅表皮含 γ丁内酯( γbutyrolactone)。 泥鳅含多种酶:蛋白酶( protease),表型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氧酶( phenotype of 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phosphogluutase),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还含胞嘧啶( cytosine),黄嘌呤( xanthine),腺嘌呤( adenine),鸟嘌呤核糖甙( guanosine),鸟嘌呤( guanine),嘧啶( pyrimidine),嘌噙碱( purine bases),核苷( nucleoside),核 3 苷酸( nucleotide),腺苷酸( adenylic acid),鸟苷酸( guanylic acid),尿嘧啶核苷酸( uridylic aicd),脱氧鸟苷酸( deoxyguanylic acid)。 此外,还含 F型前列腺素( Ftype prostaglandins),肌肉蛋白( muscle proteins),4( 2, 4, 6三氯苯氧基) N乙酰苯胺 [4( 2, 4, 6, trichlorophenoxy) acetanilide]和 4( 2, 4, 6三氯苯氧基)甲酰苯胺 [4,( 2, 4, 6trichlorophenoxy) formanilide],维生素( vitamin) A、 B B2,和烟酸( nicotinic acid)。 药用价值 性味 : 味甘;性平 归经 : 脾;肝;肾经 功 能主治 补益脾肾;利水;解毒。 主脾虚泻痢;热病口渴;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阳事不举;病毒性肝炎; 痔疮 ;疔疮;皮肤瘙痒。 用 法用量 内服:煮食, 100250g;或烧存性,入丸、散,每次 610g。 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生品捣敷。 各 家论述 1.《滇南本草》:煮食治疮癣,通血脉而大补阴分。 2.《医学入门》:补中,止泄。 3.《纲目》: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 4.《随息居饮食谱》:杀虫。 5.《四川中药志》:利小便。 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一)人工繁殖 亲鳅最好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选择,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 3 龄,雌性体重 15~ 25g,雄性体重 12g 以上。 4 月初,将亲鳅依雌雄 1∶ ~ 1∶ 比例分养于面积为 80~ 120 平方米,水深为 70~80cm 的亲鱼培育池塘中,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 ~ 1kg。 亲鱼放养前要进行清塘消毒,加固池埂,放养时用 3%~ 5%的食盐水消毒 5 分钟左右。 亲鳅放入池塘后,要适时投喂饲料蛋白不低于 35%的全价配合饲料,适量搭配动物碎肉,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无污染。 投饵量一般占鱼重量的 5%~ 8%。 产前日投两次,每日上午 7~ 8 时和傍晚各一次,其中上午投 30%,下午投 70%。 产后每日傍晚投饵一次。 培育期间每 7~ 10 天注新水 10cm,每 15 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浆,每立方米水体为 15~ 20g。 催产 ( 1)催产亲鱼选择。 待水温达 22℃ 左右时,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雌鱼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鱼用于催产。 ( 2)催产药物及使用方法。 催产剂种类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 A2)、马来酸地欧酮( DOM)。 单独使用剂量为: HCG5IU/g~ 10IU/g,LHRH~ ~。 混合使用剂量为 ~ + LHRH~。 雄鱼减半。 注射方法则采用一次注射,催产剂用 %生理盐水稀释,现配现用,药液量按每尾 配制。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针与鱼体成 45 度角,进针深度~ ,注射后将亲鱼放入网箱中。 产卵用 40 目筛网制做产卵箱,规格根据生产规模而定。 箱底平铺棕榈皮鱼巢。 将已催产的亲鱼按雌雄 1∶ ~ 1∶ 放入箱中。 产卵时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一般催产效应时间在 11~ 13 小时,产卵可持续 7~ 8 小时。 可利用孵化缸、环道、网箱等工具孵化。 立方米 水体的孵化缸可放卵粒 60~ 100 万粒,环道每立方水体可放卵 80~ 100 万粒,网箱充气每立方水体可放卵 20 万粒左右。 孵化时最适宜水温是 20℃ ~ 28℃ ,破膜时间在 30~ 35 小时。 孵化期间要加强管理,经常刷洗过滤筛网,防止跑苗。 根据鱼苗发育情况调整水流和充气量,在破膜的第三天可取出鱼巢,投喂饵料,如轮虫、蛋黄等,投喂三天后即可转入仔鱼培育阶段。 (二)苗种培育 用于苗种培育的池塘面积以 30~ 100 平方米水深以 40~ 60cm 为宜。 池埂、池底夯实,池底平整,最好铺垫 15~ 20cm 的淤泥。 进排水设拦鱼密网,池中投 放占总面积 1/4 的浮萍。 放苗前按常规清塘消毒,注水 50~ 60cm,每平方米施有机肥 ~ ,隔 1~ 2 天搅动池底一次, 7~ 10 天轮虫达高峰时投放鱼苗,每平方米放苗 800~ 1000 尾,放养时水温差不超过 2℃。 在培育过程中少量勤注新水,追施发酵的鸡粪汁,培养天然饵料生物。 池中出现大型枝角类,用 ~ ,若天然饵料不足,可增投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饲料。 当鱼苗长至 ~ 3cm 时即可分塘稀养或销售。 养殖方法及技术 泥鳅为底栖鱼类,喜栖息于泥沙底的浅水体,白天常钻入泥土中,夜出活动觅食。 泥鳅除用鳃呼吸外,肠和皮肤也有呼吸作用,当水中缺氧时,游到水面吞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故能适应底层静水体的缺氧环境。 如果水干涸则钻入淤泥中,靠湿润的环境行肠道呼吸,可长期维持生命。 因此,泥鳅可高密度饲养,并易于运输。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体长 5 厘米以内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体长 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性,常摄食昆虫及其幼体、摇蚊幼虫、丝蚯蚓、小型甲壳类、以及藻类、植物碎屑等。 人工饲养,鱼苗阶段可投喂蛋黄和其他粉 状饲料,也可投喂昆虫、水蚤、丝蚯蚓等。 鱼种阶段可投喂米糠、麸饼类、蚕蛹粉等,也可以施肥培育浮游生物作鱼苗鱼种饲料。 成鱼阶段用米糠、蚕蛹粉、麸饼粉等与猪粪或腐植质土混合制成颗粒饲料或团状饲料投喂。 日投饲量,鱼种阶段为鱼体重的 5%- 8%,成鱼阶段为 5%左右。 开始时每天傍晚喂一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一次。 泥鳅生长适温范围为 15℃ - 30℃ ,最适 25℃ - 27℃ ,此时生长最快。 当水温下降到 15℃以下或上升到 30℃ 以上,食欲减迟,生长缓慢。 当水温下降至 6℃ 以下或上升到 34℃ 以上,钻入泥中 ,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 人工养殖,可在池边搭设阴棚,或在池角种植莲藕、茭白等挺水植物,以供泥鳅在高温时避暑。 人工养殖泥鳅,可建设专门的水泥池或挖小土池,也可以利用浅水的小池塘或水田改建。 养殖场地除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环境清静外,还要求土质要好,以粘土带腐植质土最为理想。 要求蓄水深 50 厘米左右,每平方米可放养 5 厘米的泥鳅鱼种约 100 尾,经过 3- 4月便可达到体重 10- 20 克的上市规格。 泥鳅成鱼养殖是将越冬后的鱼种,从体长5 —6厘米,养到体重10克以上的商品鱼。 养泥鳅可采用池塘养殖和稻田 养殖 等几 种方法。 一、 池塘养殖 成鱼塘以面积1 5 —3 0亩、水深50 —60厘米为宜。 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100平方米水面施放有机肥50公斤,用以培养浮游生物。 鱼种放养量按每平方米放养5 —6厘米的鱼种40 —50尾,并混养少量鳙鱼以控制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 放种后次日即开始投饵,日投饵量为鱼总体重的5%。 饲料包括米糠、豆饼、蚕蛹粉、花生麸以及颗粒饲料等,每天投饵两次。 以后随着鱼的生长,要适当加深池水。 夏季高温时,可在池边搭设遮阳棚。 当泥鳅频繁地出现在水面营肠呼吸时,说明水中缺氧,要适当减少 施肥量,并加注清水,最好设置增氧机。 到年底,当泥鳅长到每尾体重10克以上时,即可捕捞出售。 、地势高、温暖、通风、向阳的地方,土壤以中性或弱酸性的腐殖壤土为佳,因为在腐殖底质的池中成长的泥鳅体色黄、脂肪多,肉嫩肥,味鲜美。 若是沙质底池中养殖的泥鳅,体色发黑、骨硬、味道往往欠佳。 沙质土底质池塘养泥鳅,可在放养前大量投放粪肥改善底质来制造泥鳅良好的生长环境。 泥鳅池的四周要用水泥或硬质塑胶板围造,也可用泥鳅不易钻的粘土筑墙,并在粘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