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学综合实习总结报告内容摘要:

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 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较低、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三 、 地学基础总结 气候 陕西省属大陆季风性气候, 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 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受山地地形影响比较显著。 年降水量陕北400~ 600 毫米,关中 500~ 700 毫米,陕南 700~ 900 毫米,其中陕南的米仓山、大巴山和秦岭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多达 900~ 1250 毫米。 陕西省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的 39%~ 64%,夏季降水量又以陕北地区最为集中。 秋季次之,占全年的 20%~ 34%。 春季少于秋季,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13%~ 24%。 冬季降水稀少,只占全年的 1%~ 4%。 暴雨始于 4 月,于 11 月结束,主要集中在 7~ 8 月。 关中、陕南春季第一场 毫米的降水过程一般出现在 4 月上旬末到中旬。 初夏汛雨出现在 6 月7 下旬后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间,暴雨相对集中,关中、陕南出现洪涝较多。 秋季,我省关中、陕南又出现相对多雨时段,称为秋淋,一般出现在 9 月上旬末至中旬初。 秦岭东西横架于我国大陆内部偏东的 中纬度地区,是我国南北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它犹如一道高大宽厚的巨臂,阻挡着南北气流的通行,秦岭以北属于暖温带气候,秦岭以南为亚热带气候。 由于东亚季风环流和高空西风带的影响,加之山体高峻,又宽,有复杂,因此,秦岭属于凉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 — 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并且具有季节变化明显和地区差异性大的特点。 南坡和北坡的降水也有差异,本区处于西风带,由于南坡为迎风面,南来的湿暖气流被迫抬升,温度下降成雨的机会多,而北坡为背风面,气流下沉增温,水汽大大减少,降雨不太显著。 但是当降水天气从北方南下时,北坡处于迎风面,这样北坡 就有较多的降水,但是由于北来的气流含水汽的量不如南方,所以,南坡的降水量大于北坡。 由于大气中温度垂直递减规律,使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带,由下向上可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和寒带五个气候带。 黄土高原气候属于半干旱 — 干旱气候, 雨量较少,雨季短促,干季较长,干湿季节明显;日光充足,日照时数多,无霜期较长,热量条件比较优越;冬春季节多大风,冬干、春春旱现象比较明显。 从我们实习走过的汉阴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温 ℃ )、石泉县( 北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由 于纬度和海拔均高于汉阴,年均温℃ )、宁陕县 (火地塘临场所在地,山地起伏温度变化较快, 关山 — 太山庙以北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以南属凉亚热带,年均温 ℃ ,多春寒、伏旱、夏洪、秋涝 ) 、柞水县 (暖温带季风气候) 等地方的气候情况来看,基本反映了秦岭山区随海拔和纬度变化形成的不同气候带特点,同时长武县 (属暖温带,冬长而冷,夏短而热,年均温 9℃ ,年降水量 584mm)的气候就让我们明显感受到了邻近黄土高原的高温干旱。 土壤 土壤可是说是贯穿我们实习始终的主线。 常老师对土壤也是了如指掌,像铁锹和铁锨、土样盒 、盐酸等工具全都是为他 服务的。 每到一处,先挖出一个土壤剖面出来,直观地从颜色观察土壤分层情况,然后盐酸测定碳酸钙含量,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粘性以及含矿物质等。 有句话说“ 土壤是环境的镜子 ”,老师还会根据土壤的情况对形成土壤的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进行分析回顾。 通过对土壤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以及铁锰和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的检测,可以分析出这个地区的气候、造山运动以及岩石特点。 这点是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的。 通过对各地土壤的观察和对比,我们能够基本上形成环境和土壤之间的关系了,也能够简单分辨土壤的类型、质地等等性质。 秦岭由 于复杂的自然环境、长期的人类活动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壤的类型多样,垂直分带明显,其中以太白山最具代表性。 秦岭北坡土壤垂直地带性 (1)褐土 :分布在海拔 1300m以下。 ① 土 :分布海拔 600m 以下。 ②山地褐土 :分布海拔 600~ 820m。 ③山地淋溶褐土 :分布海拔 800~ 1300m。 (2)山地棕壤 :分布在海拔 1300~ 2500m。 (3)山地暗棕壤 :分布在海拔2400~ 3100m。 (4)山地草甸森林土 :分布在海拔 3000~ 3400m。 (5)亚高山草甸土 :分布在海拔 3300~ 3767m。 秦岭南坡土壤垂直地带性 (1)黄褐土 :分布在海拔 1000m 以下。 ①水稻土 :分布在海拔 500~ 1000m 以下②山地黄褐土 :分布在海拔 500~ 1000m。 (2)山地黄棕壤 :分布在海拔 1000~ 1500m。 一下为我们观察的几个地方的土壤特征: 8 汉阴县: 山区丘陵上的土壤呈红色,土质硬,质地黏,土壤颗粒细。 有池塘、有水稻田。 土壤可以搓成条和片,且有光泽。 宁陕县: 城关镇朱家咀 村 附近土壤为典型的水稻土。 和汉阴县相比,土壤的黏合度稍低,且土壤颜色呈黄棕色。 火地塘林场附近的土壤分层也很明显,特别是有机层和腐殖质层比较厚,这是由于森林的落叶 腐殖质 化形成的 ,以棕壤为主, 由于坡度较陡,侵蚀严重,发育不正常含有小石块,无反光,表面较光滑,淋溶强不含碳酸钙。 到了 平和梁 高山 草甸地区,土壤的颗粒较大,黏合度更低 ( 5%左右); 其中有碳酸盐 , 说明淋溶程度一般 ;枯枝落叶层在最下面,母质构性明显,土层已看不出原生矿物,无亮物质(云母、角闪石等);无生物、无绣纹绣斑。 周至县仙游寺: 外面有明显的白色物质,即次生碳酸钙,这些是由上面淋溶下来的,里面就有很少。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看到土壤的淋溶程度很大,那就是土壤的分化程度比较高。 另外,土壤的 柱状结构明显, 硬度比较小 ,质地年龄高,质地重,黏度较小,没有铁锰胶膜。 泾阳县: 土壤中没有暗色矿物,因为没有强烈的高温高压作用,所以没有强烈的变质作用 , 土壤黏类含量低,颜色浅 ,降水少无法形成岩溶地貌,土层薄植被很少。 旬邑县: 土壤棱柱状不明显,有一定结构,质地较轻,黏类含量少,撮不成薄片,粗糙。 在海拔 1287m 的地方观察了当地土壤: 下面的土层颜色浅,碳酸钙含量高;中层以黒垆土为主,色暗,含一定的有机质,虽然颜色很深,但有机质含量不是很多,像是被染色的;上面的土层颜色浅,碳酸钙含量也比较多,这主要是当地的降水量太少,淋溶作用弱的缘故。 长武县: 长武县地区的土壤为典型的黄土。 土壤和盐酸的反应强烈,说明土壤种有大量的碳酸钙。 黄土高原的岩石主要是沉积岩。 由于在汉阴县主要讲解了水稻土,随后又在宁陕县实地观察采集了水稻土, 也是我第一次看见水稻田, 所以在此说说 水稻土的特点 :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 这种土壤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的缺氧状态,土壤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易溶于水的氧化亚铁,并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当土壤排水后或受稻根的影响(水稻有通气组织为根部提供氧气),氧化亚铁又被氧化成氧化铁沉淀,形成锈斑、 锈线,土壤下层较为粘重。 我们在秦岭地区主要看到的就是水稻土。 可以看到土壤剖面有很明显的分层。 水稻土分为:耕作层、犁地层、氧化还原层、还原层(潜育)。 北面,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 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 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 我们实习过程中在陕北地区,盐酸所滴之处,气泡产生很强烈,正印证了碳酸钙的高含量。 在“ 长武 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 ”,我们详细了解了各种对土壤监测的设备以及原理和方法、气象观测的相关设备和用法等。 比如: 对土壤中的水分 、气体和温度进行监测, 还有地面辐射 、 太阳辐射的 监测、 当地的日水分蒸发量 研究等等。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根据不同的变量控制制作的样土,以便研究。 在这里,感受到了数据的持久性和重要性。 9 实习地貌图 地貌 报告的第二大部分介绍了本次实习经历的三大地貌:秦巴山区、关中平原、黄土高原。 上图是遥感影像合成的这三部分局部地貌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山区,平原和高原。 汉阴、石泉、宁陕、柞水都地处秦岭中, 其中汉阴、石泉、宁陕县部分地区和柞水部分地区都地处秦岭南坡,而宁陕县部分地区和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