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与优质生态农业企业共建功能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园中校‛ 10 个以上。 ( 四 ) 教学改革与建设 ‚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 实施 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采用‚五合作‛(即 合作 制定专业建设计划、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合作开展课程 建设、合作实施教学 过程 、合作保障培养质量)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一是合作 制定专业建设计划。 在‚学院 +协会 +企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框架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院与企业两个培养主体的社会分工和各自职能。 在专业建设上,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实施计划,提高专业建设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学院、协会、企业共同确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 纳得出行动领域,进一步转化为技术、技能学习领域。 二是合作 开发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共同研究开发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先进性和时效性。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14 — 三是 合作进行课程建设。 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与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求企业的参与人员比例不低于 50%,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先进性。 四是 合作实施教学计划。 教学实施过程包括前两年的课程学习和教学实习,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 课程学习和教学实习以校内为主,以系部为主导,企业参与实施,推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综合素质培 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以校外为主,以企业为主导,学院系部参与实施,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在企业实际岗位安排准就业实习,提升学生岗位综合能力,并基于岗位工作内容,由企业和学院双方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实践项目。 在教学改革上,每年召开企业恳谈会、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等形式听取企业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并落实到一年一次的教学计划修订中。 五是合作保障培养质量。 由学校、社会、企业共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监控体系与评价指标,共同制订校企共建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人 才培养方案、课程评价体系。 将毕业生就业率、职业资格获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构建学院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推进 ‚六化‛课程 改革 依托 ‚苏绿学院‛ , 按照‚六化‛要求, 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以工作过程典型任务开发课程,以项目为逻辑主线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教学过程,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系统训练和培养 ;同时合作加强教学建设和过程管理, 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和专业人才的‚量身定制‛。 一是 课程体系职业化。 在前两年实践的基 础上,进一步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归纳整理职业行动能力,凝炼出典型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务,实现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变;共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 行动能力域,并结合学生的基础,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学习领域,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变;共同对学习领域的任务与能力进行分解与排序,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变。 二是 课程结构模块化。 打破传统的从理论到技能再到实践的‚三段论‛式课程结构模式,按照职业素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 展课程等 四大 模块来重组课程体系,凸显课程的职业特色、实践特色和能力特色,同时增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也更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调整和管理。 三是 课程内容综合化。 注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相关知识、技能、职业情感(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以保持知识及其探究过程的统一性,减少课程内容上的不必要的重复,实现课程集约化,减轻不同课程争课时的矛盾。 四是 课程形式多样化。 突破学科型课程的课程形式的限制,将实践性课程、‚多证制‛要求及各教育环节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赋予相应学分并严格进行考核。 特别要重视活动 课程(社会实践、团队协作等)和隐性课程(如职业氛围、职业道德标准和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开发和管理,使之与显性课程相互适应、相互补充,共同为培养目标服务。 五是 教学手段现代化。 采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以及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建立起来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来开展教学活动 ,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六是 课程评价社会化。 完善考教分离制度,采用笔试与项目作业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实行集中考试与个别考试相结合,增强考试实效。 同时,注重引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加快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 的‚双证融通‛,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 1) 精品课程建设。 设立《作物栽培》、《种子产业化技术》、《土壤肥料》、《田间试验与统计》、《植物保护》等 8 门课程立项进行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按照‚六化‛要求,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16 — 教材、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书、标本、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建设。 ( 2)教材建设。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按照‚五合作‛要求,采用‚学院骨干教师 +行业 企业技术专家‛双主编,合作编写反映 产教结合、理实一体 教改特色和苏南现代 生态 农业特点的 10 部校本特色教材。 表 5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校本特色教材编写计划表 序号 教材名称 校内主编 行业企业主编 1 作物栽培 束剑华 郁寅良( 苏州市 市农技推广中心) 2 土壤管理与配方施肥 陈易飞 张导( 苏州 市土肥站) 3 生态植保技术 吴雪芬 张绍明( 江苏 省植保站) 4 种子产业化技术 马运涛 何建华( 苏州 市种子站) 5 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 许乃霞 施赞红(市农委 农产品 质量处) 6 种植制度 郭益红 蒋利春(张家港 市农技中心 ) 7 农业环境保护技术 马国胜 管永祥( 江苏 省农环站) 8 农业生态工 程技术 张仁贵 秦 伟( 苏州 市农委环能处) 9 农业技术指导 单建明 吴钰民(望亭虞河蔬菜合作社) 10 农业就业创业指导 徐建灵 王强(江苏田娘农业科技公司) 通过两年的建设,‚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基本成熟;建成 8 门产教结合、理实一体课程,政校企合作编写 10 部特色校本教材;新增院级以上精品课程 2 门。 ( 五 )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 围绕服务 ‚ 三农 ‛, 实施 科技 培训工程 充分发挥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的 优势, 发挥苏绿学院这个政校企合作平台的优质,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为 农业 企业培训技术员 和职工 500 人次以上。 继续 推进科技为农服务工程 继续实施好院区结对科技服务,每年结对服务的农业园区(企业) 不少于 2 个; 落实好 教师联系企业制度 , 全部 专业老师 均有稳定的联系企业 ; 承担企业委托项目 20 项以上。 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利用区域和专业优势, 积极开展地区与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承担对 相关 院校的 师资培训任务, 同时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和弱校的发展帮扶建设,利用 专业 的基地为其培训师资,进行教学项目合作,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五 、建设进度 与 预期成效 ( 一)建设进度 本项目的建设期为 两 年( 2020 年 11 月至 2020 年 11 月)。 2020 年为现状年, 2020 年和 2020 年为建设年, 2020 年 12月进行总结验收。 各建设年度预期进度及绩效见表 6。 (二) 预期成效 专业 特色 日益增强 进一步完善、拓展‚政校企深度合作‛的培养模式, 定单培养模式,企业实习模式,委托培养模式,专业共建模式,实习基地模式等 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职业教学的示范作用。 同时从教学管理,实训条件,双师 型教师水平和课程设置体系上保证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满足江苏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对人才的需求,形成特色在江苏省农业高职院校中, 生态农业技术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示范作用,亦带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新建生态农业技术中心和生态农业示范园使实训室数量增加,面积增加。 学生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 100%。 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需要和农民技术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示范需要。 加强校企合作,专业群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到 20 个以上。 注重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开发和创新校内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18 — 专业团队 素质提升 通过企业与学院不同系部师生合作进行应用技 术研究、 联合开发项目和产品,在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同时,完成双师型 教学团队建设,实现学院与企业互惠共赢,并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创设良好基础条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人才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强化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改善及实训质量的提高,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全面改善人才培养条件,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六、 经费预算 与保障措施 (一) 经费预算 本项目建设经费 预算 为 480 万元,其中 苏绿学院体制机制建设 40 万元,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60 万元 , 生产性实训基地 —— 校中园、园中校建设 220 万 元, 教学改革与建设 110 万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50 万元。 资金来源为: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 240 万元, 苏绿学院理事会单位投入 100万元,学院自筹 140 万元。 中央财政经费 240 万元 主要用于:师资队伍建设 30 万元, 占 %;实训条件改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100 万元, 占 %; 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90 万元, 占 %;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20 万元 ,占 %。 资金的年度投入情况为: 2020 年 200 万元, 2020 年 280 万元。 具体 建设经费 安排见 表 7。 ( 二 ) 保障措施 政策保障 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 、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职院校基本建 设经费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学院的上级主管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十分重视学院的建设,将学院的发展纳入江苏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承诺在国家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大力促进校企合作、协助学院建立高水平的企业兼职师资队伍,并以各种形式向学院加大投 入。 江苏省政府以及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各项制度措施,使学院的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具有良好的政策保障。 组织保障 为了保证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按期实施,学院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对建设项目的整体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 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重点专业及各个项目的建设能够按照建设方案的要求落实到位,确保各建设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的建设质 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建立并健全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设备采购管理办法‛,确保设备的按期采购及正常使用;建立并健全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的使用程序,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单独核算,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审批权限、预决算制度等,设立项目建设专用账户,严格审批制度,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经费保障 坚持‚国家投入、行业支持、企业捐助并举‛的思路,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学院可 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完善以国家教育事业经费、重点专项建设经费和科技开发服务经费为基础,行业专项建设经费为主,学校自筹办学经费为辅的资金运行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学院将建立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监控制度,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20 — 制订详细的分项目、分年度资金使用计划,开展预算管理,保证项目资金完全用于项目建设。 学院纪检部门将进行全程监控。 体制机制保障 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构筑校企之间‚双向参与、互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搭建学院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的平台,建立起校企。高职高专:江苏-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限公司和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订单培养协议,联合培养 LED 人才,同时还和鸿联灯饰等 10 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9 图 4 专业沿革图 专业 师资 本专业现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其中专任教师 12 人,兼职教师 10 人。 专任教师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其中 教授 1 人( %), 高级职称教师 4 人( 3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 11 人( %)
工作岗位的工作行为 ” 、 “ 典型工作任务 ” 、“ 职业成长阶段 ” 、 “ 行动领域 ” ,与课程专家共同研讨,获得基于职业成长规14 律与认知规律相结合的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体系 (表 3)。 表 3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成 长阶段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专业课程体系) 新手 合格工人 GMP 规范执行 发酵、分离纯化、制剂岗位操作 职前培训
药品调剂、药物制剂配制、药理学及用药指导、药物分析等);药品经营管理课程群(药品销售、药学服务等);药物制剂课程群(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物制剂检验等)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主题课程和活动课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 完成由通识能力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岗位群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等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见图 3: 1,图 3: 2)
面着手 : ( 1) 改革教学手段 改革教育教学 手段 和考核手段 , 实施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校中厂与厂中校”等多样化 教学 手段, 通过理论讲解、图纸识度、模型拆分、实验实训等,提高教学效果。 ( 2) 优化教学方法 采用 启发、引导、研讨、参与、交互、自学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结合 具体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研讨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 (
,作为必修课程,以加 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指导 专业 课程 土壤肥料学 气象学 生态学 作物栽培环境 由原有三门课程按作物生长必需的水、大气、土壤、农田小气候环境因素综合而成,使课程更加系统,逻辑关系紧密。 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学 杂草防除 植物检疫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植物病害防治 农业害虫防治 将 “ 植物病理学 ” 与 “ 农业昆虫学 ” 的综合防治部分、植物检疫、以及 “ 植物化学保护
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 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 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团结合作、老中青搭 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 四)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评估制度 以评促建 , 以评促改 , 完善特色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 , 实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 , 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第二部分 院级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2020— 202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