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工作岗位的工作行为 ” 、 “ 典型工作任务 ” 、“ 职业成长阶段 ” 、 “ 行动领域 ” ,与课程专家共同研讨,获得基于职业成长规14 律与认知规律相结合的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体系 (表 3)。 表 3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成 长阶段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专业课程体系) 新手 合格工人 GMP 规范执行 发酵、分离纯化、制剂岗位操作 职前培训 生物医药职业工作概貌 分离纯化岗位操作 生化药物生产操作 生化药物生产 发酵岗位操作 微生物药物生产操作 微生物药物生产 制药设备操作、维护 制药设备的运行与维护 制药设备运行与维护 微生物指标、生化指标、理化指标分析检测 生物药物质量检验 生物药物质量检验 合格工人 — 操作骨干 工程菌构建、微生物培养岗位、发酵、分离纯化岗位操作 生物技术药物生产操作 生物技术药物生产 微生物培养岗位、发酵、分离纯化和酶促转化岗位操作 酶工程药物生产操作 酶工程制药 配液、除菌、灌封、制粒、压片等岗位操作 制剂生产操作 生物药物制剂生产 操作骨干 — 车间技术员 生产工艺放大、优化 生产工艺管理 生产工艺放大与优化 生产组织、质量管理 生产质量管理 生产组织与质量管理 三废处理 安全操作 三废处理 安全操作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在完成第一、二学期公共基础课 后实施 该课程体系 , 第 三 学期实现学生由新手到合格操作员的转变,第四学期实现由合格操作员到熟练操作员的转变 , 第五学期则为学生今后工作中从操作员晋升为技术员奠定基础 ,并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第六学期 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 ; 同时 为继续教育和进一步学历教育奠定基础,力争 实现 10%的专升本人才输送。 3. 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 ( 1) 优化 教学项目 , 对接职业标准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上,由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与改革,对接发酵工、生化药品提取工和药物制剂工等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企业生产过程, 引入新技术、 新工艺, 优化原有教学项目,进一步开发源于生产实际又高于实际的教学项目,修订、完 善课程标准,形成 “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综合项目 ”四个层次的教学项目体系。 建设期内,修订完善《生化药物生产》、《微生物药物生产》和《制药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等 11 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生化药物生产》、《微生物药物生产》、《基础化学与实验技15 术》、《微生物基础》、《生物化学基础》等 5 门项目化核心课程。 ( 2) 实施项目化教学 , 强化实践训练 在 产学研合作平台 中 开展项目化教学,针对 四个层次 的 教学项目特点 ,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 培养 , 强化实践训练,将 知识 的学习 渗透 于 项目任务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结果检 查与评价中, 达到做学合一。 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 ,再 进行理论提升,实现学生从生手到能手的跨越,从如何做事到如何做得更好的层面转变。 (图 3) 图 3 项目化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 3) 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 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基本素质平台。 第一课堂以基础课程系统的模块化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第二课堂通过公选课、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 职业素质平台。 第一课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系统的项目化课程为主体,以 “ 入门、主导、自主、综合 ” 多种层次项目为载体, 反复 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实现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二课堂选修《创业策划》、《创业实务》 等选修课程,辅之以 技能竞赛 、创新 创业 竞赛等素质拓展活动 ,培养职业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以第一课堂自主项目、综合项目,第二课堂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企业技术改造、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开放式课程系统为主体,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保障,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技术服务,选修《创业管理》、《创业拓展》课程,完成对 “ 创业计划书 ” 的评价与完善,最终以呈现《某药业有限公司创业方案书》的形式完成贯穿项目 ,将专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的态度就业,把就业作为创业的开始。 16 ( 4) 推行 多种 评价 方式 ,建立 多元化 课程考核 办法 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水平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学业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以 项目实施过程 中的表现 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以多 元化的评价 方式考核学生的 知识 和 技能,建立以职业 能力 为 核心 的多形式 、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办法。 (图 4) 图 4 以职业 能力 为 核心 的 多元化课程考核 4. 强化资源库 建设 在 合理使用 高职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等现有的国家教学 资源库 的基础上, 组建由 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 骨干、多媒体 与网络技术人员 等组成的 资源库建设团队,充分 利用 学院的 数字化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 按照岗位要求和课程标准, 运用 数据库 开发 技术,将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项目、职业资格标准 、 标准操作规程、生物材料管理规范、发酵罐操作动画、生产案例 等集成 ;再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发典型生物药物的虚拟生产流程、虚拟生产工艺等视频资源,形成具有 信息查询、资料下载、 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和就业支持等 多种功能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5.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由骨干 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教材开发团队,共同研讨职业岗位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确定编写思路,拟定编写大纲。 建设期内, 完成《生物产品开发与工艺优化》、《生物医药职业工作概貌》等 6 本项目化课程校本教材, 组织编写并出版《基因操作技术》、《酶制剂生产技术》和《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等 3 本项目化课程特色教材,力争 1 本成17 为省级精品教材。 6.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设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网站, 与企业合作 采集生产工艺 流程、 仪器设备操作、 GMP 管理信息等,制作成 数字化教学 资源,将企 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 引入 到课堂。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教学改革 计划与经费预算 见表 4。 表 4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计划与经费预算表 序号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经费预算(万元) 责任人 2020 年 2020 年 校内 企业 1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深化“ 三 结合、 三 平台、 三 阶段” 的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1 1 邱玉华 张华 优化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和培养方案 1 1 新生素质调查分析、学生能力鉴定和评价、技能竞赛活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 2 2 2 课程与教学资源 建设 11 门专业课程标准修订 1 5 门专业核心 课程 开发 4 6 专业教学 资源库建设 15 25 9 本项目化 教材 编写 5 4 3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网站建设 1 1 信息 采集、 制作、传输装备购置 3 5 小 计 33 50 — — 合 计 83 — — ( 四 ) 实施三项工程,提升双师素质,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责任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周 勇 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韦利军 依托生物制药产学研合作 平台,以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抓手,实施“ 双带头人 ” 工程,形成校内和校外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专业建设的工作机制;实施 “ 强基 ” 工程,切实提高 青年 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实施 “ 聚合 ” 工程, 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 结对共聚 , 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打造一支职教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高 、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 “ 双师 ” 型专业 教学 团队。 18 1. 专业 双 带头人培养 建设期内,聘请和培养能站在生物制药技术 生产一线 、熟悉行业产业的发展和运作、有一定影响力的、掌握生物制药技术 生产一线 动态、把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专业带头人 2名,其中 1名来自于行 业 企业专家,形成校内和校外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专业建设的工作机制。 2. 骨干教师和技术骨干结对培养 实施 “聚合 ”工程,建设期内实现 5 名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 “一对一 ”结对,合作完成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工作。 3.青年教师培养 全力实施 “ 强基 ” 工程,采取 “ 一对一 ” 以老带新方式,指导青年教师 提高教学基本功和职业教育能力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参加相关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定期下企业实践或参加新产品研发。 建设期内 对青年教师制定 3 年培养计划 并实施。 4. 双师素质提升 以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工程师以上职称作为衡量标准,制定专业教师 “双师 ”素质提升计划。 建设期内,安排 8 名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 4 名到企业教师工作站实践, “双师 ”素质教师比例稳定在 100%。 5. 兼职教师 队伍建设 聘请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品质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新聘 20 名兼职教师,建立由 30 名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库,实现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比例达 50%。 选拔和聘用 5 名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 技术 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 使之 成为兼职教师队伍的核心骨干。 每年 安排 2 期 兼职教师培训,主要 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法规等的学习与交流,使之熟悉职教规律和教学方法,能将 新技术、新工艺及时 传授给学生。 6. 教学 团队建设 按照学院深化教学团队建设要求,专业带头人牵头组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19 骨干、青年教师组成 5 个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 2 个项目开发团队,进行课程开发、项目化教学、教材编写、资源库建设、教改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 建设期内,打造一支职教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 “双师 ”型专业教学团队。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师资队伍 与服务能力 建 设计划与 经费 预算见表 5。 表 5 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 建设计划与 经费 预算表 序号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万元) 责任人 2020 年 2020 年 校内 企业 1 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 建 设 专业双带头人培养 4 6 周勇 韦利军 2 骨干教师培养 4 3 3 青年教师培养 2 3 4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8 8 5 教学团队建设 8 9 小 计 26 29 — — 合 计 55 — (五)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人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谢婷 赵雷 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龚小玉 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 和 创新创业成效等为指标, 制定 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建 立质量评价 反馈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 建立质量评价制度 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着重进行教学质量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的关联度分析,以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的满意度 和创新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要素,通过第三方调查以及学校对学生、用人单 位的调查,确定人才培养质量中最重要的影响环节及关键指标。 根据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结合企业对 高端 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具体要求,研究制定和完善 各 关键性监控指标的质量标准或实施意见,明确对关键监控指标的质量要求。 组建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工作机构,20 根据质量标准和实施意见,进行质量评价。 2. 实施 全过程质量 管理 依据全面性和全程性原则,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校企合作,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及落实、师资队伍质量、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学 过程、教材质量、考试和考核、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 针对确立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指标,重点抓好 5 个方面的管理监控工作: 一是对新生状况进行分析。 每年对新生进行基本情况调研,对新生专业 满意度、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心理健康状态等进行分析,为专业教育 及 因材施教提。高职高专:江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药品调剂、药物制剂配制、药理学及用药指导、药物分析等);药品经营管理课程群(药品销售、药学服务等);药物制剂课程群(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物制剂检验等)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主题课程和活动课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 完成由通识能力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岗位群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等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见图 3: 1,图 3: 2)
容相配套的专业教材。 5 年内编写出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3 本,校本教材(讲义) 3 本。 5 年内专业建设教材见表 2。 表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教材建设规划 表 序号 教 材 名 称 出 版 时 间 备 注 1 传感器技术 2020 年 主 编 2 电工基础 2020 年 主 编 3 单片机技术 2020 年 主 编 4 工厂供配电技术 2020 年 校 本 5 电机维修技术 2020
现 了双赢目标。 (七)服务社会成果 近年来,本专业充分发挥高职服务地方经济职能,大力提供电子商务服务,为苏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其中,本专业为江苏仕德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苏州地区网商等企 业进行了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专员考证培训累计 3600 多人次。 同时,还加强了技术攻关、技术研发,为苏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专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限公司和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订单培养协议,联合培养 LED 人才,同时还和鸿联灯饰等 10 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9 图 4 专业沿革图 专业 师资 本专业现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其中专任教师 12 人,兼职教师 10 人。 专任教师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其中 教授 1 人( %), 高级职称教师 4 人( 3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 11 人( %)
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与优质生态农业企业共建功能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园中校‛ 10 个以上。 ( 四 ) 教学改革与建设 ‚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 实施 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采用‚五合作‛(即 合作 制定专业建设计划、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合作开展课程 建设、合作实施教学 过程 、合作保障培养质量)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着手 : ( 1) 改革教学手段 改革教育教学 手段 和考核手段 , 实施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校中厂与厂中校”等多样化 教学 手段, 通过理论讲解、图纸识度、模型拆分、实验实训等,提高教学效果。 ( 2) 优化教学方法 采用 启发、引导、研讨、参与、交互、自学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结合 具体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研讨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