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2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摘要:

m3污水 ②设计计算 ( 1)确定格栅前水深,根据最优水力断面公式 Qmax=B12V1/2 计算得 : 栅前槽宽 B1=(2Qmax/v1)=(2*)=,栅前水深 h=B1/2=( 2)栅条间隙数 n=Qmax(sinα)*(取 n=42) 设计两组格栅,每组格栅数 n=21 条 ( 3)栅槽有效宽度 B2=s(n1)+en=(211)+*21= 总水槽宽 B=2B2+=2*+=(考虑中间隔墙厚 ) ( 4)进水渠道渐宽部分 长度 L1=(BB1)/2tanα1=()/2tan20=(其中 α1 为进水渠展开角) ( 5)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 L2=L1/2= 武汉理工大学《水质工程学 Ⅱ 》课程设计说明书 11 ( 6)过栅水头损失 h1, 因栅条边为矩形截面,取 k=3,β= 则 h1=kiv2 sinα/ 2g = sinαkβ(s/e)4/3v2/2g =3**()4/3* /2/*= ( 7)栅后槽总高度 H 取栅前渠道超高 h2=,则栅前槽总高度 H1=h+h2=+= 栅后槽总高度 H= H1+h1=+≈ ( 8)格栅总长度 L=L1+L2+++H/tanα =++++176。 = ( 9)每日栅渣量 W=86400QmaxW1/1000Kz=86400** 所以宜采用机械格栅清渣 ①设计参数 设计流量 Qmax=栅前流速 v1=,过栅流速 v2=栅条宽度 s=,格栅间隙 e=10mm 栅前部分长度 ,格栅倾角 α =60176。 单位栅渣量 W1’= 栅渣 /103m3 污水 ②设计计算 ( 1)确定格栅前水深,根据最优水力断面公式 Qmax=B12V1/2 计算得 : 栅前槽宽 B1=(2Qmax/v1)=(2*)=,栅前水深 h=B1/2=( 2)栅条间隙数 n=Qmax(sinα)*(取 n=84) 设计两组格栅,每组格栅数 n=42 条 ( 3)栅槽有效宽度 B2=s(n1)+en=(421)+*42= 总水槽宽 B=2B2+=2*+=(考虑中间隔墙厚 ) ( 4)进水渠道渐宽部分 长度 L1=(BB1)/2tanα1=()/2tan20=(其中 α1 为进水渠展开角) ( 5)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 L2=L1/2= 武汉理工大学《水质工程学 Ⅱ 》课程设计说明书 12 ( 6)过栅水头损失 h1, 因栅条边为矩形截面,取 k=3,β= 则 h1=kiv2 sinα/ 2g = sinαkβ(s/e)4/3v2/2g =3**()4/3* /2/*= ( 7)栅后槽总高度 H 取栅前渠道超高 h2=,则栅前槽总高度 H1=h+h2=+= 栅后槽总高度 H= H1+h1=+≈ ( 8)格栅总长度 L=L1+L2+++H/tanα =++++176。 = ( 9)每日栅渣量 W=86400QmaxW1/1000Kz=86400** 所以宜采用机械格栅清渣 城市污水通过 DN900 的管道送入进水渠道,格栅的进水渠道与格栅槽相连 ,格栅的出水直接进入沉砂池 ,进水渠宽度 B1=,h1= 沉砂池 本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平流式沉砂池 设计流量: Q=,设计 1 组沉砂池,每组分为 2 格,每组沉沙池流量 Q= m3/s,设计流速: v=。 水力停留时间: t=30s I= ( 1)沉砂池长度: L=vt=30= ( 2)水流断面积: A=Q/v=( 3)有效水深: 有效水深介于 ~ 之间,本设计取 h2= ( 4)池总宽度: 武汉理工大学《水质工程学 Ⅱ 》课程设计说明书 13 设计 n=2格,每格宽 B1=A/2h2=,取 B1=。 池总宽度 B=2B1= ( 5)沉砂室所需容积: V=86400QmaxtX1/106Kz 式中: t—— 清除沉砂的间隔时间,一般采用 1~ 2d,本设计取 2 d; X1—— 城市污水沉砂量,一般采用 30m3/( 106m3 污水); Kz—— 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本设计中 Kz = 代入各数据得, V=86400**2*30/106/= ( 6)每个沉砂斗容积 每格沉砂池设两个沉砂斗,则每个沉砂斗容积 V1=V/4=( 7)贮砂斗各部分尺寸及容积: 设计斗底宽 a1=,斗壁与水平面倾角为 600,斗高 h3’= 则沉砂斗上口宽: a=2h3’/tan60+a1=2*+= 贮砂斗容积 V0=h3’(a2+aa1+a12)/3=(+*+)/3=, 符合要求。 ( 8) 沉砂 斗 高度 : 采用重力排砂,设计池底坡度为 ,坡向沉砂斗长度为 : L2=()/2=(*)/2=( 两个沉砂斗之间隔壁厚取 ) 则沉砂斗高度 h3=h3’+=+*= ( 9)池总高度 : 取超高 h1=, 池总高度 H=h1+h2+h3=++= ( 10)校核最小流量时的流速: Vmin=Qmin/n1Amin 式中: Vmin—— 最小流速( m/s),一般 ≧Qmin—— 最小流量( m3/s),一般取 Qmin=05 Qmax n1—— 沉砂池格数,最小流量时为 1个 Amin—— 最小流量时的过水断面面积 代入各数据得, Vmin=(1*)=,满足要求 武汉理工大学《水质工程学 Ⅱ 》课程设计说明书 14 计量堰 : 本设计设计流量 Qmax=,根据〈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 567 页表 103,选择测量范围在 ,其 各 部分尺寸为: W=, B=,A=, C=, D=, 2/3A=。 计量堰按自由流计,根据〈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查的应采用的计量堰尺寸为:当 W= 时, Q=, H1=(Qmax/)1/= , 自由流取 H2/H1= H2==,故计量堰水头损失为 H1H2== : 上游流速 : v1=Q/DH1=(*)=水力计算如下: 湿周 : f=B+2H1=+2*= 过水断面: F=BH1=*= 水力半径: R=F/f= 水力坡度: i=(vnR2/3) 2=(**)2=*104 : 下游流速 : v=Q/DH2=(*) =水利计算如下: 湿周 : f=B+2H2=+2*= 过水断面: F=BH2=*= 水力半径: R=F/f= 水力坡度: i=(vnR2/3) 2=(**)2=*103 厌氧池 设计流量:近期( 2020 年)平均日污水量 Q′=, 每座设计流量为 Q1′=s,分 2 座 水力停留时间: T= 污泥浓度: X=5000mg/L 污泥回流液浓度 : Xr=12500mg/L 武汉理工大学《水质工程学 Ⅱ 》课程设计说明书 15 考虑到厌氧池与氧化沟为一个处理单元,总的水力停留时间超过 15h,所以设计水量按最大日平均时考虑。 ( 1)厌氧池容积: V= Q1′T=1033600= ( 2)厌氧池尺寸:水深取为 h=。 考虑 的超高,故池总高为 H=h+=4+=。 则厌氧池面积: A=V/h=1042/4= 厌氧池直径: mAD 30144   (取 D=20m) ( 3)污泥回流量计算 : 1)回流比计算 R =X/( XrX) =5/( ) = 2)污泥回流量 QR =RQ1′=134=本处理技术采用 卡罗塞尔 氧化沟法曝气,故不设初沉池。 氧化沟 本设计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 ,可以做到去除 SS 和 BOD 的效果 ~同时对出淡出林也有一定功效。 活性污泥浓度 取 LmgMLSS /5000 , 进水水质: mLBOD 2020  TSS=220mL VSS=165mL 出水水质: mLBOD 205  TSS=20mL 污泥龄:本设计只考虑去除 BOD5,污泥龄取 dC 30  MLSSMLVSSf武汉理工大学《水质工程学 Ⅱ 》课程设计说明书 16 污泥容积系数取 SVI=80,  取 1. 则回流污泥浓度 污泥回流比 污泥 产率系数 5/ k g B O Dk g M L V S SY  , 污泥自身氧化率  设计流量 smQ /39 3max 。 ( 1)去除 BOD 所需的氧化沟有效体积 ( 2)氧化沟总有效体积 式中 K 为具有活性作用的污泥占总污泥量的比例,本设计取 ,则 ( 3)氧化沟平面尺寸 氧化沟共设两组,并联运行,氧化沟的有效水深取 ,超高取 ,则氧化沟的总高度为。 氧化沟断面设计成矩形,沟宽 10m,则每组氧化沟总长度 式中: N—— 氧化沟分组数 h—— 氧化沟的有效水深( m) B—— 氧化沟宽( m) 每个氧化沟分为 4 个廊道,每个廊道长度为 ml  ,取 58m 设计参数校核 ( 1)水力停留时间 LmgS VIX r /125001801010 66  % 0012 500 50 00  XX XR r。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