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摘要:

3 4 5 65 ( ) 5 5 .4 2 7 .1L a a a a a a m         隔板厚度按 计,池子总长 2 7 .1 0 .2 (3 0 1) 3 2 .9Lm     按廊道内不同流速分成 6 段,分别计算水头损失, 第一段: 水力半径 121 12 0. 55 2. 1 0. 55 2 2. 1aHRmaH      槽壁粗糙系数  ,流速系数 11 ynnCRn 112 .5 0 .1 3 0 .7 5 ( 0 .1 0 ) 0 .1 5y n R n     1 0 . 1 5111 0 .2 4 6 2 .10 .0 1 3yCRn   第一廊道长度 1 5 5 b m    第一段水流转弯次数 1 5s 则絮凝池第一段水头损失为 2 2 220 111 2211 0 .4 1 6 0 .53 5 6 0 .5 0 .1 4 82 2 9 .8 6 2 .1 0 .2 4 3n v vh s l mg C R        各管段 水头损失计算结果见下表: 段数 nS nl nR 0v Vnv nC nh 1 5 2 5 3 5 4 5 5 5 6 4  计算 GT 值( t=20℃): 1410 00 0. 40 6 5760 60 1. 02 9 10 20hGsT       57 20 60 68400GT    (在 4510 10 范围 内 ) 池底坡度: L % 沉淀池水力条件复核(考虑池内设有导流管) 3 2 3 1wwR        22 51 .5 8 1 .6 9 1 01 5 1 9 8 1r vF Rg    (在 4510 10范 围内) 1. 58 15 1Re 23 85 80. 01vR   (符合条件) 7 普通快滤池计算 滤池的布置 采用普通快滤池,双排布置,按单层滤料设计,采用石英砂作为滤料。 拟用大阻力配水系统,单独水反冲洗。 设计水量 399000 /Q m d (包括 10%自用水量) 39。 349500 /Q m d 滤速 10 /v m h 冲洗强 度 21 0 1 0 1 .3 1 .1 1 4 / ( )mfq k v L s m       冲洗时间 6mint 滤池面积及尺寸 滤池工作时间为 24h,冲洗周期为 12h,滤池实际工作时间 2424    (只考虑反冲洗停留时间,不考虑排放初滤水时间) 滤池总面积为 2Q 4 9 5 0 0F = = 2 0 8v T 1 0 2 3 .8 m 16N v   滤池个数采用 N=6 个,成双排对称布置 单池面积 22208 34 .7 306Af m mN    采用滤池长宽比 : :1LB 每池平面尺寸采用 B m m   校核强制滤速 hmNNvv /1216 106139。  (满足强制滤速 39。 v < 14 /mh 的要求 ) 滤池高度 承托层高度: H1采用 滤料层高度: H2采用 沙面上水深: H3采用 保护高度: H4采用 故滤池总高度: H= H1+ H2+ H3 +H4=+++= 普通快滤池总体布置见图 3 图 3 普通快滤池示意图(单位 m): 配水系统 (每只滤池) 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其配水干管采用方形断面暗渠结构。 布置见下图 4。 图 4 穿孔管大阻力配水系统示意图 干管 采用钢筋混凝土渠道,断面尺寸采用 ,断面面积 f 总 =,干渠长。 干渠流量 31 4 3 4 .7 4 8 5 .8 /gQ fq m s    采用流速 700gd mm (干管埋入池底,顶部设滤头或开孔位置) 干渠始端流速 /gv m s 支管 支管中心距采用  每池 支管总数 2 / 2 6 .9 / 0 .2 5 5 6ffn L a    每根 支管 入口 流量 / 4 8 5 .8 / 5 6 8 .6 7 5 /f g fq q n L s   支管直径采用 80fd mm , 支管截面面积 ff  支管始端流速 /v m s支 孔 眼布置 支管孔眼总面积与滤池面积之比 K 采用 % 孔眼总面积 220 .2 5 % 3 4 .7 0 .0 8 6 7 5 8 6 7 5 0kF Kf m m m     采用孔眼直径 9kd mm 每个孔眼面积 2 2 20 .7 8 5 9 6 3 .5 8 54kkf d m m    孔眼总数 86750 136563 .58 5kk kFN f   每根支管孔眼数 1365 2556kk fNn n   支管孔眼布置设两排,与垂线成 45176。 夹角向下交错排列 每根支管长度 11( ) (5 ) B d m     每排孔眼中心距 2 .1 5 0 .1 7 2/ 2 2 5 / 2fk klamn   孔眼水头损失 支管壁厚采用 5mm , 流量系数  水头损失 2 21 1 1 4 3 .52 1 0 2 9 .8 1 0 0 .6 8 0 .2 5k qhmgK        复算配水系统 支管长度与直径之比不大于 60, 则 / 2. 15 / 0. 08 27 60ffld    孔口总面积与支管总横截面积之比小于 , 则 20 .0 8 6 7 5 0 .3 1 0 .5n f 5 6 0 .0 8 0 .7 8 5kffF    干管横截面积与支管总横截面积之比,一般为 ~, 则 22f 85 7 5n f 56 85 8gff   孔口中心距应小于 ,即  洗砂排水槽 两槽中心距,采用 0  m 排水槽个数: 0 根 排水槽长度: 0 L m 每槽排水量: 0 0 0 1 4 6 .9 2 1 9 3 .2 /q q l a L s     槽底断面采用三角形标准断面。 槽底断面尺寸: 0 .4 0 .400. 45 0. 45 19 3. 2 0. 23 3x q m   ,取 排水槽底厚度,采用  砂层最大膨胀率; 45%e 砂层厚度: 2  洗砂排水槽顶距砂 面高度: 22 2 .5 0 .0 7 5eeH e H H e H x       0 .4 5 0 .7 2 .5 0 .2 3 0 .0 5 0 .0 7 5       洗砂排水槽总平面面积: 20 0 02 2 0 .2 3 6 .9 2 6 .3 4 8F x l n m      复算: 排水槽总平面面积与滤池面积之比,一般小于 25%,则 0 6 .3 4 8 1 8 .3 % 2 5 %3 4 .7Ff    滤池各种管渠计算 (1) 进水 进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