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 16%增至 23%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机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 48 个,电子产品占整车成本的 50%以上,目前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 汽车 发动机电控技术 的发展历程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 ,主要是为改善部分性能而对汽车电器产品进行的技术改造,如 1953 年美国 BENDIX 公司着手开发汽 油电喷装置; 1955 年晶体管收音机成为汽车的标准部件; 1960 年起,克莱斯勒和日本开始采用二极管整流式交流发电机: 60 年代中期,汽车上开始采用晶体管电压调节器和晶体管点火装置, 1967 年德国 BOSCH 公司公布了 DJETRONIC 系统; 1969 年开始研制汽车变速器的电子控制装置,并与 1970 年装车使用。 第二阶段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到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初步开始形成。 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减少电子产品的体积,应用微处理器 提高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应用电子装置解决机械装置所无法解决的复杂的 自动控制问题。 如 1970 年,电子控制防化装置 — 载货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 ABS)。 19721975 年 BOSCH 公司先后投产电子控制喷射系统; 1973 年通用 公司 IC 点火装置,随后逐渐普及; 1974 年通用公司装备高能点火系统,点火系统一体化, 1976 年美国克莱斯特勒公司在汽车上首先装用了电控点火系统。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 以后,为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的第三阶段,随着社会和汽车相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已逐步扩展到车用汽油发动机以外的地盘、车身和车用柴油发动机等多个领域,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各种车用电控系统也日趋完善。 电控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所周知,汽车发动机的运行工况是多变的,只有电子控制的灵活性和电子控制单元强有力的综合处理功能,才能使发动机在各种运行工况下实现全面优化运行,从而提高发动机性能。 排放污染 7 第 二 章 发动机基本构造 发动机是将某一种型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其作用是将液体或气体燃烧的。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毕业论文
相关推荐
其他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加工前必须将工件装好(定位)、夹牢(夹紧)[6]。 夹具通常由定位元件(确定工件在夹具中的正确位置)、夹紧装置、对刀引导元件(确定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或导引刀具方向)、分度装置(使工件在一次安装中能完成数个工位的加工,有回转分度装置和直线移动分度装置两类)、连接元件以及夹具体(夹具底座)等组成[7]。 夹具种类按使用特点可分为:万能通用夹具[8]。 如机用虎钳
了解 : 发动机性能指标及提高性能指标的技术措施。 13 ( 3)课程实践一 发动机总体认识 ( 4 学时) 目的:巩固 发动机各系统及总成的组成及布置。 要求:掌握 发动机各系统的组成及相对位置 ,了解 工具的使用及实训的操作规程。 主要内容:对发动机各系统和总成进行认知。 曲柄连杆机构 ( 10 学时) ( 1)教学内 容: 曲柄连杆机构功用、组成、工作条件。 气缸体、气缸盖、活塞、活塞环
供对口专业人才,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了使汽车专业办学更贴近就业的需求,南海汽车协会和汽车工 13 程系共同进行 了 南海汽车业的 人才需求 调查工作,对南海当地 汽车制造、销售、维修及 4S 店 80 多 家 企业进行 的问卷调查 ,并形成分析报告,为进一步办好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打下良好基础。 佐证材料: 南海汽车协会 会员单位证书复印件 系主任孙志亮南海汽车协会理事证书
精度的目的,进一步掌握统计分析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CA6140 车床,水平仪 ,锥柄检验棒,千分表 ,磁性表架,钢尺,M1080 无心磨床,测微仪,块规一组(根据所用选择),千分尺一支(量程 25~ 50),试件200 个(可顺次选取 100 个),记录用纸、计算器等。 五、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项目 内 容 提 要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理与心理及操作的需求出发,人们希望车内空间宽敞而明亮,舒适而高雅。 可实际上,由于受到汽车的总体设计指标与多方性能的约束与限制,所以只能通过理性的策划与艺术手法的烘托争取到最佳的 “ 人为环境 ”。 (一)车内实际空间的策划与人的生理需求为了保证驾驶员的操作空间,乘员的乘坐空间及其肢体的基本活动空间,有些空间尺寸是必须给予保证的。 例如: a.为了保证驾驶操作上的 自如
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天不少于8h;其流量为根据水泵工作时间即后续工艺确定:若24h不间断供水,当采用变频泵直接供水时,则流量采用最高日最高时;当采用建调节构筑物的形式时,则流量为最高日平均时;间断供水,则为水泵设计流量为最高日用水量除以水泵工作时间。 扬程根据输配水管网水头损失与控制点所需最小服务水头及两地高差之和计算确定确定,具体见配水工程章节;水泵台数可按如下条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