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内容摘要:

育教学的价值与行动取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 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全面提高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整合进程中大量“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分析,我们深刻领悟到: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找准整合点是关键。 因此,我们以找准整合点为突破口,主要采取找准切入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找准循环点,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找准结合点,进行教学方式的整合;找准创新点,进行学习活动的整合这“四条策略”,去努力构建智慧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的童心课堂,以此促进教师的 专业成展和学生的生命成长。 2.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建构与课例研究 以先进的有关整合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研究的实践经验,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模式的建构。 其中主要包括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式的主题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和课堂评价标准的建构与完善。 并将这些模式应用于大量的课例中,由此进行深入的“一课三议”式课例研究,探讨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整合水平,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3.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要建立信息化资源库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运用在组织上、技术上、资金上得到保证和支持。 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先由研究人员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收集、整理已有资源;并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有效整合的信息资源,并将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整合课件、整合课例、经验论文、专题学习网页等资料,上传到学科课程资源库。 教师选取其中的资源适时适度地应用于教学,通过座谈和讨论的方式广泛收集教师对资源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完善资源库。 由此建立共建共享共研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其资源平 台、管理平台和交流平台,使资源库不断更新,真正成为既有系统性,又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的优质资源库。 (七)主要观点 1. 核心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并以“教师主导 — 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2. 主要观点 : 整合的主体 是课 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应以课程目 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切忌盲目使用,画蛇添足,放映式、电灌式的教学。 整合的目的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不是为“整合”而“整合”,而 应以改善学习、提高效率为目的,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讲究实效性。 整合的实质 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在信息化环境下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 主导 主体相结合 教学结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八)创新之处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问题、基于实践、基于应用 的研究,重点在有效整合上下功夫。 一是针对课程目标和学科特点,寻找不同课程内容的最佳整合点,在实践中系统地研究 有效整合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同时还要落实到创建各学科的新型学习方式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