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综合实训手册大全内容摘要:
1 甘薯天蛾 ( 图 222) 【成虫】 大型蛾。 体长 43~ 52 毫米,翅展 100~ 120 毫米。 体、翅暗灰色。 前翅内、中、外横线为锯齿状的黑色细线,翅尖有 1 曲折斜走的黑褐色带。 后翅有 4 条黑褐色横带。 腹部各节两侧,顺次的白、红、黑色横带 3 条,故整个腹部似煮熟的虾壳。 【卵】 球形。 直径约 2 毫米。 初产时蓝绿色,孵化前转黄白色。 【幼虫】 各龄间体色存在变化,其中 1~ 3 龄体黄绿至绿色, 5 龄体色可分 3 型:①体绿,头黄绿色,两侧各有 2 条深褐色斜纹。 气门杏黄色,中央及外围深褐色。 ②概似前型,唯腹部两侧斜纹为黄白色。 ③体暗褐色,密布黑点,头黄褐色,两侧各有 2 条黑纹,腹 37 侧斜纹黑褐色,气门黄色。 幼虫第 8 腹节背角有 1 个光滑而末端下垂呈弧形的尾角。 成长幼虫体长约 83 毫米及腹部第 1~ 8 节背面有许多皱形环纹,侧面皱纹也多。 【蛹】 长 56 毫米,红褐色。 喙长,卷曲成象鼻状。 图 222 甘薯天蛾的各虫态形态及为害状 1 甘薯麦蛾 ( 图 223) 【成虫】 体长 6 毫米,翅展 15 毫米。 头、胸部暗褐色。 前翅狭长,暗褐或锈褐色,中室内有 2 个暗色小点,内方的圆,外方的较长,其周缘均为灰白色,外缘有 1 列黑点,缘毛甚长。 后翅淡灰色,缘毛也甚长。 【卵】 椭圆形。 长 毫米。 初产时白色,后变为淡黄褐色。 38 【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 15 毫米。 头黑褐色。 前胸背板褐色,中胸至第 2 腹节背面漆黑色,但中、后胸前缘及第 2 腹节的前侧方均为白色。 第 3 腹节以后,底色为乳白色。 亚背线 1 对,黑色,第 3~ 6 节每节又有 1 条从亚背线分出的向后斜伸的黑纹。 全体生有稀疏的长刚毛,着生于漆黑色的圆形小毛片上。 【蛹】 长 7~ 9 毫米。 呈纺锤形,头钝尾尖。 黄褐色,全体散布细长毛。 臀棘末端有钩刺 8 根。 图 223 甘薯麦蛾成虫、幼虫和为害状 1 甘薯小象甲 ( 图 224) 【成虫】 体长 5~ 8 毫米,形似蚂蚁。 全体除触角末节、前胸和足呈红褐色外,其余部分均为蓝黑色,具金属光泽。 头向前延伸成细长的喙,状如象鼻。 复眼半球形突出。 触角10 节,末节特别长大;雌虫末节长卵形,较其它 9 节的总和短;雄虫末节长圆筒形,较其它 9 节的总和长。 前胸细长,长,在后部 1/3 处缩入如颈状。 足细长,腿节棒形。 【卵】 椭圆形,长约 毫米,初产乳白色,后转为淡黄色,表面散布许多小凹点。 【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为 5~ 毫米,近圆筒形,两端略小,稍向腹面弯曲。 头部淡褐色,胸腹部乳白色,生有稀疏白色细毛。 胸足退化成很小的革质突起。 第二至第四龄幼虫胸腹部各节较细瘦,背面和两侧多少杂有紫色或淡红色斑纹;第一龄和末龄幼虫胸腹部各节肥大,无斑纹。 39 【蛹】 体长 ~ 毫米。 体乳白色,复眼褐色。 管状喙贴于腹面,末端伸达胸腹部的交界处。 腹中部隆起,各节背面隆起处各有一横列 小突起,其上各生 1 细毛,末节具尖而弯曲的刺突一对。 1 甘薯大象甲 【成虫】 体长 ~ 9 毫米,黑色或黑褐色,体表长有灰褐、土黄或红棕色的鳞毛,头前管状喙微弯曲,触角膝形、 12 节,末端 4 节稍膨大,前胸背密生颗粒状突起,中央有一鳞片密集而成的纵纹。 鞘翅上有纵沟、隆纹、鳞毛,自鞘翅会合处向外的第 8 条隆纹和第 5 条纵沟上的鳞毛不易脱落。 图 224 甘薯小象甲的各虫态形态特征 【卵】 长椭圆形,约 ~ 毫米,淡黄色,卵壳柔软,表面光滑。 【幼虫】 长约 ~ 毫米,体肥胖,前端较小,后方较大,向腹面弯曲,多皱纹。 第一龄幼虫腹面淡紫褐色,第二、三龄后变乳白色。 胸足退化为小突起,第九、十腹节短小,常隐于第八腹节之下。 【蛹】 长 ~ 毫米,淡黄色,体背密生金黄色细毛,头顶具褐色乳状突 1 对,第 1 至 7 腹节背后缘各具小瘤一列,末节尾端具发达的刺突一对。 1 甘薯叶甲 ( 图 225) 40 【成虫】 短椭圆形,长约 6 毫米,宽约 5 毫米,具金属光泽,体色有蓝黑、蓝绿、紫铜、红黑四色,由于阳光反射呈多种色彩,丽鞘亚种鞘翅有紫铜色带蓝色三角形斑,雌虫鞘翅肩胛后方皱褶粗而隆起,指名亚种无上述三角形色斑,租皱纹较细。 【卵】 长圆形,长约 1 毫米,约产时淡黄色,后微带黄绿色。 图 225 甘薯叶甲的成虫 【幼虫】 长约 9~ 10 毫米,粗短圆筒形,头部淡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腹部各节被红棕色刚毛,胸足短小。 【 蛹 】 长 5~ 7 毫米,黄白色,密被细毛,腹部末端有 6 个刺, 2 个生于末节后缘, 4 个生于末 2 节的两侧。 (三)观察棉花害虫标本,认识各害虫特征及为害状,然后在镜下仔细观察害虫微细结构,掌握主要特征,加以识别。 棉蚜 ( 图 226) 【有翅胎生雌蚜】 体黄色,浅绿或深绿色,前胸背板黑色。 腹部背面两侧有 4 对黑斑。 触角第 3 节有感觉圈一般 5~ 8 个。 至多不超过 10 个。 几乎排列 呈一行。 第 4 节无或有感觉圈。 第 5 节近端部有一个感觉圈。 第 6 节基部有感觉圈 2~ 6 个。 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较宽,上有瓦状纹。 尾片黑色,两侧各具毛 3 根。 41 【无翅胎生雌蚜】 体色多变。 夏季多黄色,春秋两季绿色、兰黑色等。 触角第 4节无感觉圈。 第 5 节一个。 第 6 节膨大部有 3~ 4 个感觉圈。 触角除 5 节的端部暗黑色外。 其余部分为灰黄色。 腹管、尾片同有翅胎生雌蚜。 参考表 2 观察玻片标本。 图 226 棉蚜 的各虫态形态特征 2、 棉红蜘蛛 ( 图 227) 观察棉红蜘蛛成虫、卵、幼虫、若虫的体色、体形、体侧的斑纹及色泽,足的颜色及对数。 成虫 卵圆形。 雄虫腹末较尖。 体一般呈红色或锈红色,也有浓绿色,褐绿色等。 虫体两侧有长条形块状斑。 足 4 对。 无爪。 腹节先端有粘毛 4 根。 3、 棉蓟马 及 花蓟马 ( 图 228) 观察棉蓟马及花蓟马的形态,用比较方法,观察其体长、体色、复眼颜色、单眼着生位置、排列的方式,着重观察前翅 上脉鬃的刚毛根数及排列情况,下脉鬃的根数,同时,注意前后翅缘的长毛。 42 表 2 棉蚜各蚜型主要特征 蚜 型 体 色 触角节数 触角感觉圈 干母 茶褐色 5 节,约为体长的 1/2 无翅胎生雌蚜 春秋季节绿色、棕黑色或蓝黑色,夏季 多黄色。 6 节 第 5 节 1 个 第 6节膨大部有 3~ 4个感觉圈。 有翅胎生 雌蚜 夏季腹部淡黄绿,秋季蓝色,背面两侧有 34 对黑斑 6 节 第 3 节有 58 个,排成行,第4 节 01 个, 第 5 节末端 1 个, 第 6 节基部 26 个 有翅雄蚜 体色变异大,有深绿色、灰黄色、暗红 色、赤褐色等。 6 节 第 34 节 20 余个, 第 5 节 10 余个, 第 6 节 78 个 无翅卵生 雌蚜 体褐、墨绿、暗红、赤褐,头及前胸背灰黑色。 5节 第4节有1个, 第5节基部2 3个。 无翅若蚜 夏季黄绿色,春季和秋季蓝灰色,眼红色。 因虫体大小有变异 同上 有翅若蚜 夏季淡黄,秋季蓝灰色,第1~6腹节中侧及第2~ 5腹节两侧各有 1个白圆斑。 同上 同上 43 图 227 棉红蜘蛛 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状 棉叶蝉 ( 图 229) 观察成虫体淡黄色,头枯黄色,近前端有二黑褐小点,中央有纹形白带,前胸背板中央有纹形白色宽带,两侧各有一大白斑,前翅细长半透明,离翅端1/2处有黑褐斑1个。 蛀铃害虫( 红铃虫 、 棉铃虫 、 金刚钻类 ) 仔细观察识别三种蛀铃害虫为害状,在蕾铃上蛀口大小、虫粪有无,蛀孔部位及花被害状(参考表 3)。 44 图 228 棉蓟马(左)及花蓟马(中、右) 图 229 棉叶蝉成虫和若虫 红铃虫( 图 230):观察成虫、幼虫、蛹、卵的形态,并注意区别其成虫、幼虫的雌雄个体。 棉红铃虫雌雄 成虫、幼虫的区别见表 4。 棉铃虫( 图 231) 观察棉铃虫、成虫、幼虫、蛹的特征与烟青虫进行比较,掌握其区别要点,加以识别,请参考农业昆虫学棉虫部分。 三种金刚钻( 图 232):观察为害棉花三种金刚钻形态,其区别可参考表 5,着重识别鼎点与翠纹两种金刚钻。 图 230 棉红铃虫成虫和幼虫 地老虎类 ( 图 233) 45 地老虎属于夜蛾科,前翅面斑纹具有名称。 为害棉苗的主要是小地老虎,但其近缘种大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在棉田也有发生,故应采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识别,可参考表 6。 图 231 棉铃虫各虫态形态特征及为害状 表 3 三种蛀铃害虫被害状 虫 名 蕾、铃、花被害状 棉铃虫 蕾上蛀 孔较大,直径约在5 mm,外有虫粪,铃上蛀孔多在基部,蛀孔较大,约有 5mm,铃外有许多虫粪,花内有虫粪,花瓣有大孔洞。 红铃虫 蕾上蛀孔较大,直径为2.5 mm,铃蛀孔也小,未见有虫粪,花瓣无孔。 金刚钻类 蕾上蛀孔中等大小,直径约3 mm。 铃期为害,蛀孔内外均有虫粪,花上有小蛀孔,并有虫粪。 表 4 棉红铃虫雌雄性别主要特征 虫 态 雌 虫 雄 虫 成虫 尾部末端 丛毛排列整齐均匀,圆孔清晰可见,上方稍有缺口 从尾端直视,丛毛间呈小圆孔状,但上部丛毛较长 翅 缰 三根 一根 46 幼 虫 腹 背无黑褐色丸形物 腹背 78 节有个呈黑色丸形物 表 5 三种金刚钻的主要特征 虫态 鼎点金刚钻 翠纹金刚钻 埃及金刚钻 成虫 前翅大部黄绿,外缘角橙黄外缘波状褐色翅上有鼎足三小斑点。 前翅前后缘呈较宽的白条斑,其间有一草绿色三角形条斑。 前翅外缘线及基线有不明显的 “W” 及 “V” 字形。 卵 鱼篓形,初产鲜绿,后变灰白,最后变黑色。 鱼蒌形,淡蓝色。 扁球形 幼虫 体除前胸与末节外,各节有 6 个肉庞,唇基桔红色,上有褐色圆斑。 体赤褐色,头黑褐色,中后胸各有 4 个较短的毛突,第 26 腹节无毛突,第 710 腹节有较小的毛突,气门下方无刺。 体淡灰绿色,中胸至第 9腹节,各有毛突 4 个,气门下方有 1 个白色小刺突。 蛹 触角长于或短于后足,肛门两侧突起 3个。 触角与中足等长,肛门两侧突起4 个。 触角短于中足,肛门两侧有隆脊 58 条。 图 232 鼎点金刚钻( 2)、翠纹金刚钻( 3)和埃及金刚钻( 6)形态及为害状 五、作业: 画三化螟、二化螟、大螟成虫右前翅图。 用图示方法简要说明叶蝉和飞虱的区别。 47 绘玉米螟成虫前翅图。 简要说明棉蚜、棉红蜘蛛、棉叶蝉为害所引起的征状有何异同。 绘出大、小地老虎的幼虫区别特征。 表 6 三种地老虎形态比较 虫态 特 征 小地老虎 大地老虎 黄地老虎 成 虫 体 长 mm 17~25 20~25 14~19 翅 展 mm 42~54 42~52 32~34 前翅斑纹 前翅褐色,肾形纹环形纹和棒形纹,周围有黑褐色边,肾形纹和外缘线 上有两个楔形斑与三个楔形尖端相对亚基线、内外横线亚缘线具明显双条波形。 翅褐色,前翅前缘自基部至2/3处有黑褐色肾形纹。 环形纹明显,其周围有褐边,肾形纹处侧为一不规则黑纹亚外缘线中横线极不明显,内外横线亚基线不明显。 前翅黄褐色,肾状纹,环状纹棒状纹明显,各围以暗褐色亚基线、内中,外横线不明显,但在亚外缘线外面呈暗褐色。 雄蛾触角 双栉形,分枝仅达触角长的1 /2处,其余为丝状。 双栉状,分枝逐渐短小而达末端。 双栉状,分枝达2/3处,其余丝状。 幼 虫 体 长 mm 25~58 41~60 33~34 体 表 暗褐色,粗糙密布大小颗粒,颗粒较显著。 黄褐色,多皱纹,颗粒不明显。 淡黄褐色,多皱纹,颗粒不明。 头 部 额为等边三角形,顶端不达顶。 额的底边大于斜,边顶端不达顶。 额的底边大于斜边顶端达顶。 腹部1至8节背面毛片及气门 每节前2个毛片比后2个毛片小得多,气门圆形。 前2个毛片比后2个略小,椭圆形。 4个毛片大小相同,椭圆形。 臀板 黄褐色并有两条深褐色的纵纹。 全为深褐色,密布皱纹。 有两块黄褐色,中间断裂。 蛹 刻点大小及排列 每节点刻在背面的极大两侧的极小。 第4~7腹 节基部密布刻点,背面与侧面刻点大小相同。 第4腹节背中央基部有不明显的少数刻点,5~7腹节刻点小而多 48 图 233 小地老虎( 2)、大地老虎( 3)、黄地老虎(。植物保护综合实训手册大全
相关推荐
的管线图纸。 完成管线预埋图后,根据工程项目总综合进度计划的进展,组织试工单位的部分施工人员到施工现场,配合土建 完成前期的管线预埋工作。 土建工程进展到具备大批智能化系统施工共员进场条件后来,项目经理部立即和协调施工人员朝霞,同时要组织各施工单位完成如下工作: 编制工程施工综合进度表。 制定工程技术 、质量、安全、消防、现场保卫、设备机具、材料、现场文明施工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 组织施工队伍
便携机进行。 ,可提供正确的 HVAC 控制及有关系统操作的全面性信息。 开放式控制器在现场中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并直接控制设备。 模块化现场控制器具有以下功能: *闭环回路比例,积分和微分 (PID)控制 *逻辑顺序控制 *报警监测及报告 的 DDC 控制器,具有与主板一体化的 I/O 端子。 输入 /输出点应能灵活配置,满足不同的控制需要,每个控制器监控点数应预留有 10%的余量;
磷乳油(种子作稀释剂)的千克数为( ) A: B: C: D: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小题 2 分,共 16 分) 小麦吸浆虫和葡萄透翅蛾一年均发生一代( ) 苹果腐烂病菌侵害树干时引起粗皮病。 ( ) 防治地老虎应重点防治第一代( ) 小麦在齐穗后的 20 天最易感染赤霉病。 ( ) 玉米大小斑病发病重的气候条件是高温、多湿、时晴时雨。 ( )
全部是网络数字视频信号,处理起来非常灵活, 我公司的 VMP 全网络视频集中监控管理平台针对大中型网络视频监 控设计,采用模块化、平台化架构,适应各种功能需求和平台扩展。 下表是各个部分的主体设备和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根据不同规模和功能需求进行灵活配置,有些软件模块可部署在同一台硬件服务器上来完成相应服务功能。 序号 名称 型号 说明 视频前端 设备 1 高清网络摄像机 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