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复习总结考试包过内容摘要:

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第五节泄泻 定义: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 5 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分证论治: 1.常证 1)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积-保和丸加减 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3)湿热泻:清热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5)脾肾阳虚泻:补脾温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2. 变证 1)伤阴两伤: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加减 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第六节厌食 定义: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 鉴别诊断:厌食与疳证 相同:小儿常见脾胃病。 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不足。 症状:长期食欲不振。 面色少华,形体消瘦。 不同:疳证:病变在脾胃,常涉及他脏。 兼有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 厌食:病变在脾胃,不涉及他脏,预后良好。 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 联系:厌食久病成疳。 治疗原则:运脾开胃 分证论治: 1)脾失健运:调 和脾胃,运脾开胃-表换金正气散加减 2)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加减 3)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异功散加减 第七节积滞 定义: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 食积与疳证的病机:“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 治疗原则:消食化积,理气行滞 分证论治: 1)乳食内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消乳丸、保和丸加减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加减 第八节疳证 定义: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 疳的含义: ( 1)病机:“疳者甘也” —— 小儿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成疳。 ( 2)症状:“疳者干也” —— 气液干涸,形体消瘦,面黄发枯。 辨证要点:辨病因、辨轻重、辨兼证。 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不足。 轻重: 疳气:疳证之初期,症状较轻。 6 病机:脾胃运化不健。 症见形体消瘦、面黄发枯;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精神欠佳,多发脾气。 治疗:以和为主。 疳积:本虚标实,症状较重。 病机:脾胃虚弱(虚),夹有食滞或虫积(实),属于虚实夹杂症候。 症见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食欲不振或嗜食异物,烦躁激动。 治疗:以消为主。 干疳:疳证后期,症状较重。 病机:脾胃气阴俱伤,元气衰竭。 疳证的兼证多发于干疳阶段。 症见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脱,腹凹如舟,甚则突然虚脱。 治疗:以补为要。 兼证:“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眼疳 口疳 肺疳 骨疳 疳肿胀 分证论治: 1.主证 1)疳气证: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加减 2)疳积证:消积理脾-肥儿丸加减 3)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2.兼证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真武 汤 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石斛夜光丸加减 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泻心导赤散加减 心肝病证 第四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定义:“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行为异常,以致造成学习困难为特征。 好发年龄:学龄期儿童。 病机:阴阳失调,心肝脾肾功能不足。 病性:以虚为主。 治疗原则:调和阴阳 分证论治: 1)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平肝潜阳 杞菊地黄丸加减 2)心脾两虚: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3)痰火内扰:清新泻火,化痰宁心 黄连温胆汤加减 第七节惊风 临床特征:抽搐、昏迷。 好发年龄: 1— 5 岁。 分类:急惊风、慢惊风。 7 病位:急惊风:心肝; 慢惊风:肝脾肾。 八候:抽、 、颤、掣、反、引、窜、视。 急惊风 定义:痰,热,惊,风四证俱备,临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