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技工学校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体防洪、排涝实施规划。 八、施工条件 23 / 66 该项目 拟选 在槐荫大道南侧该校校区建设。 A市第一技工学校在总体规划中已做过规划, 经现场勘察,建设场地可以满足施工需要;该校水、电供应充足;附近有 1 条城市下水道,排水方便;校外是市区主要交通道路,运输方便,建设便利。 第三节 场址推荐方案 一、场址推荐 项目场址 拟选在 槐荫大道南侧该校校区建设。 建设部分实现功能分区,充分发挥其资源效应。 在总体规划中已做过规划,经现场踏勘,建设场地平整,可以满足施工需要;该院水、电供应充足;附近有城市下水道,排水方便;院外是市区主要交通道路,运输方便,建设便利。 二、拟选场址技术经济指标 见《拟选场址技术经济指标表》: 24 / 66 拟选场址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建址经济指标 项目 技术指标 1 建筑占地面积 平方米 2 建址地貌特征 前后无障碍物,场地平整 3 工程地质 较好 4 交通运输条件 在城区,运输方便 5 供水 用该市自来水 6 排水 用市政公共管道排水 7 供电 稳定充足 8 生活、福利设施条件 距市区商业网点、文教区及其他公共设施近 9 周围环境及相互影响 无明显不利影响 25 / 66 第五章 工程总体方案 一、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原则 学校本着“科学、文化、艺术、园林”的规划指导思想,使学校具有现代科技的氛围 ,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缩影,艺术与哲学的表现;有园林式的绿化衬托,在总体规划结构上把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使之体现新时代社会思想,保持环境的整体性。 以高雅、独特、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空间序列来定位总的格调,创造与人亲和、富有韵律,供师生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的主次不同、大小各异的空间环境,其总体规划布局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利用自然景观,创造人文景观,倡导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新文化。 以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并注重运用技术化与智能化设计,以清新典雅的校园环境和别具一格的建筑群来设计一流 的学校校区。 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结合地形地貌特点,科学地安排校区的功能分区,突出 教学 楼的中心地位。 按学科功能相近的特点考虑各建筑组团的布局,以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与生活既相互独立同时也联系便捷。 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留出更多的大面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 便于设施的共享使用和管理。 具有更大的弹性 ,可根据学科的发展灵活调整各用房。 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手法,从城市到校园,从整个校园的生态环境到建筑组群,到建筑内部庭院,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 以绿色生态为主,合理、艺术的利用园林、水体、 26 / 66 山石建造景观系统,形成一个特色的景观园林式学校。 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 环境育人 的作用。 强调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构筑整个校园生态系统。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结合地域、地区特点,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创造一个现代化态的生校园环境。 强调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同时体现在 :满足教学,实验,生活的需求。 满足交流、活动、休闲的需求。 满足方便、安全的需求。 建筑的单体设计尺度宜人,以现代建筑艺术为主要建筑特征,在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形成校园的独特个性。 反映教育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改善各系独立封闭的布置,把单幢布置与集中布局相结合,以适应学科交叉的教学、实验模式,创造一个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智能型校园的教学与实训环境,体现学科间的密切联系与交融。 在规划布局,外部空间上均体现网络化的特点,营造流通、交流、接触方便的交往空间,体现激励思想,创造知识的环境特点。 建筑形态以现代的建筑语言为主要手段,单体建筑着力探索新风格和新形式。 整体建筑布局以网络式、组团式为主,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整体。 二、总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 学校规划设计方案采 用了单元组团式的规划方式,将校园规划分为:教学活动区、学生住宅区、行政办公区。 各个功能区围绕叠漫水景观及中心绿化带布置,相互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教学活动区布置于场地中心相对右侧,并列式排放,以获得优良的景观和相对 27 / 66 安静的教学环境。 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 , 边缘学科的产生 , 督促教学中心区的布局模式走向集中化。 本方案采用系统式教学区布局 , 使各系统既相对独立易于管理 , 又方便交流资源共享。 通过相对的集中布局 , 规划有效地实现了土地的充分利用与预留发展。 全校区建筑群以南北向轴线分隔。 西侧入口处设 叠漫水景观及中心绿化带 ,形成绿色景观;北侧设有行政办公楼;南侧设有教学实验工厂。 南侧为教学活动区,由北至南,呈并列式布局, 利于资源共享。 三、交通流线分析 交通流线规划实行区域性人车分流。 道路系统采用一条近似方形的主环路围绕 叠漫水景观及中心绿化带 ,教学区成为步行区 (消防车除外 )。 主环道的外侧由次一级的道路形成小环状系统,各区域内同样为步行区。 这样的道路系统布局,可以实现具操作性的人车分流,同时可以使主环道的道路面积与周长尽量减少 ,有利于控制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在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 校园主环路为主干道级,采用 14 米宽路,中央 及两侧均设绿化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闭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 校园次干道级采用 10 米宽路,联系主干道之间的交通,因车流量相对主干道减少,只在道路两侧设行道树。 校园小型道路采用 6 米宽,一般不行车,以行人为主,必要时贵宾与消防车可通行。 停车场不破坏校园景观,除几个集中室外停车场外,原则上均放于建筑架空层和地下。 28 / 66 四、公共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 在校园的中心区、公共空间以十字形的绿化长廊。 主环线内侧的大面积绿化林地以及蜿蜒穿插其间的水体共同营造了安宁、大度、景色宜人的校区园林景色。 每一座教学建筑的外围 ,都环绕着大面积的草坪、林地与水面,为学生的学习与自修提供了优美的场所,体现了 环境育人 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储备了充分的用地资源。 在理性规整、几何性的建筑群落基础上融入自然景观,强调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特色景观。 并充分利用保留的生态山系与水体,使得整个学校融入到自然湖光山色之中。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纳入校区整体规划考虑) 建筑占地面积 : 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8230 平方米; 其中 : 教学楼 (1 栋 ) 面积: 6630 平方米; 学生宿舍楼( 1 栋) 面积: 1600 平方米; 层数: 教学楼为 9 层,学生宿舍楼为 6 层; 结构形式:教学楼为 框架结构、 学生宿舍楼为 砖混结构。 建筑密度: % 容积率: 绿化率: 32% 29 / 66 第六章 工程技术方案 一、主要建筑物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教学楼 教学楼单体设计均为庭院式布局,让整个教学楼沐浴在绿色与阳光之中,为整个庭院增添了一份动趣。 教学楼两端均匀布置,以规模布局的几何构图来体现教学楼布置的形体美,并以其显著的造型特点形成自身在总体规划的中心地位。 教学楼平面布局结合 A 地区的气候特点,教室基 本为南北向布置,连廊贯通每栋教学楼引入自然风,并以此而围成若干院落,又由北向南形成一条直向轴线,方便交通。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与用途 , 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 楼面结构为钢筋砼梁板体系。 本工程结构材料为钢筋砼 , 砼强度等级 :预应力梁楼盖为 C35, 普通砼楼盖为 C25, 砼柱 C30。 钢筋级别 I 级 (fy=210N/mm2), Ⅱ级(fy=310N/mm2), 填充墙及内间隔墙体材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 , 砌筑砂桨 MU5。 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其安全等级为二级。 建筑物的防火 等级为二级,各构件的耐火极限均按《 高层民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B 5004595 执行。 宿舍楼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与用途 , 拟采用砖混结构,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 本工程结构材料为钢筋 C25 砼。 钢筋级别 I 级 (fy=210N/mm2), Ⅱ级 (fy=310N/mm2), 墙体材料采用机制砖 MU10。 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其安全等级为二级。 建筑物的防火等级为二级,各构件的 30 / 66 耐火极限均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20 执行。 三、消防设计 消防规范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 高 层民 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 建筑外围道路宽度均大于 ,消防车道均能环通,满足消防要求。 建筑物内疏散楼梯间的间距小于 70m;袋型走廊小于 22m。 各单体建筑防火分区面积均严格控制在消防规范规定的范围内。 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20 规定,每防火分区面积≤ 2500 平方米,有自动灭火系统部分加倍,即≤ 5000 平方米。 地下停车库部分按《汽车库 ,修车库 ,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的规定,每防火分区面积≤ 2020 平方米,有自动灭火系统部分加倍,即≤ 4000 平方米。 建筑物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关于防火分区的规定,设置了封闭楼梯间,以保证上下层建筑面积不叠加计算。 按《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95(2020 年修订版 )规定, 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低于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的规定。 四、防雷设计 本工程属民用建筑,按三级防雷建筑设计防雷设施,建筑屋面设避雷针,引下线利用结构内主钢筋,按地体利用结构基础,构件内钢筋的连接点应焊接,各构件钢筋必须联成电气通路。 接地电阻不大于 4欧姆,共同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不大于 1 欧姆。 五、环保及卫生防疫 生活用水和雨水采用分流排放,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达到国家 31 / 66 二级排放标准后沿主要道路敷设的污水干管,依靠重力排放,集中后进入城市污水管网。 雨水通过雨水干管顺地势布置,集中后排入城市雨水管网。 校内设袋装垃圾收集站,每天由环卫工人定时清运。 六、 绿化 绿化均围绕建筑物环绕布置,隔离噪音、粉尘。 绿地率达到 32%,以生态绿化带为主的外围及周边绿化对城市的干扰因素渗透过滤,保证校园内部环境的相对独立与安静,为校区提供清新的空气和优良的视觉景观。 32 / 66 第七章 工程节能节水措 施 第一节 节能措施 一、设计依据 依据 原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建设部《关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增补节能篇(章)的暂行规定》(计资源[1992]1959 号)有关内容和要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设计依据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民用建设节能设计标准》( JFJ26— 9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 93) 《工程设计节能技术暂行规定》( GB50254— 8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2020)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 530 号) 二、节能措施 为合理利用并节约能源,该项目采取以下措施: 在总平面和建筑平面布置中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座向和建筑物周边环境的利用,以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和日照。 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建筑照明均选用节能产品,照明用电回路采用灯光明暗调节系统,根据外界光照情况自动调节灯光明暗。 项目设备选型方面,择优选用权威部门鉴定的节能和技术先进的新产品。 33 / 66 根据该区域的土质进行基础设计,可以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变压器尽量按负荷距最小 的原则进行布置,以减少线损及电缆用量;对用电设备进行分散或集中补偿,以降低电缆(线)截面积,并减少线损。 第二节 节水措施 采用节水型工艺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无效消耗。 提高生活用水回收率和重复利用率。 采用循环水管重复利用再生水,即生活用水通过蓄水池进行贮存,再通过自动给压装置供给冲洗卫生间。 供水系统采用优质供水管材,严格控制和防止供水系统渗漏现象发生。 34 / 66 第八章 环境影响分析 一、环境影响分析 A.生活污水、污物。 、污物; 、机电设备噪音。 A 市第一技工学校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拟选址在该校园规划处建设。 项目所在地附近有居民区、办公机关和学校,有部分环境影响敏感点。 二、防治污染措施 本项目工程是一项新建项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