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指导书内容摘要:

阻力来承受通过主梁传递给桩的重力。 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 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连接件应按规定放置,内楞、外楞、对拉螺栓、抛撑间距、规格应按工艺设计要求设置; ( 4)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按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 ( 5)桩帽、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桩帽、梁、墙上口宽度; ( 6)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预留孔洞处模 板两侧,即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 7)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当跨度大于或等于 4m 时,模板应起拱;当设计无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的 1/1000~ 3/1000。 不准许起拱过小而造成梁、板底下垂; ( 8)采用木模板、胶合板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防止木模板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 特别是下桩帽、下横梁模板受涨落潮影响引起模板变形; ( 9)对模板及其支架应定期维修。 防止因模板变形而造成结构变形。 钢模板及支架应防止锈蚀,从而延长模板及其支架的寿命; 21 ( 10)模板及其支 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即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方可拆除。 拆除芯模和预留孔洞的内模,需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不发生坍陷和裂缝后,方可拆除。 当构件跨度不大于 4m 时,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值的 50%后,方可拆除;当构件跨度大于 4m 时,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值的 75%后,方可拆除。 拆模时不要用力过猛过急,拆下来的模板和支撑用料要及时运走、整理。 拆模顺序一般应是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非承重部分,后拆承重部分。 重大复杂模板的拆除,事先要制订模板拆除 方案。 跨度 4m及 4m 以上的梁下均应保留支柱,其间距不得大于 3m。 模板接缝措施不当造成混凝土漏浆 1.现象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2.原因分析 ( 1)细部放样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 ( 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板干缩造成裂缝; ( 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 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 5)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 22 ( 6)钢模板接缝措施不当; ( 7)桩帽、梁、柱交接部位, 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3.防治措施 ( 1)细部放样要认真,严格按图放样,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优先选用定型模板提高拼装质量; ( 2)模板的配制要严格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所指定的模板图进行; ( 3)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严密; ( 4)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 5)模板的拼缝不应漏浆。 木模板板材直边,表面刨光压平。 对于反复使用的钢模板特别是边框外变形,要不断进行整修,保证其楞角顺直、平整; ( 6)模板间嵌缝措施要控制,不能用油 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 模板板缝要有有效的止浆措施(根据不同的形式分别采用木三角条、塑料管、硬纸片、绒布条、海绵条等止浆材料嵌垫); ( 7)桩帽、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脱模剂使用不当造成砼表面质量缺陷 1.现象 模板表面混凝土残浆不清除即涂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 23 2.原因分析 ( 1)拆模后不清理混凝土残浆即涂刷脱模剂; ( 2)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漏涂,或涂层过厚。 3.防治措施 ( 1)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涂隔 离剂。 不宜采用油质类隔离剂。 严禁隔离剂沾污钢筋与混凝土接槎处,以免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以及混凝土接槎处不能有机结合。 故不得在模板安装后刷隔离剂; ( 2)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上遗留的混凝土残浆后,再涂刷脱模剂; ( 3)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材料选用原则应为:既便于脱模又便于混凝土表面装饰。 选用的材料有皂液、滑石粉、石灰水及其混合液和各种专门化学制品脱模剂等; ( 4)脱模剂材料宜拌成稠状,应涂刷均匀,不得流淌,一般刷两度为宜,以防漏刷,也不宜涂刷过厚; ( 5)脱模剂涂刷后,应在短期内及时浇筑混凝土,以 防隔离层遭受破坏。 模板内未作清理造成构件内在质量缺陷 1.现象 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24 2.原因分析 ( 1)钢筋绑扎完毕,模板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 ( 2)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 ( 4)下桩帽、下横梁模板安装完毕后,由于潮水原因将水面上的垃圾滞留在模内。 3.防治措施 ( 1)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 ( 2)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 垃圾清除干净; (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 100mm 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 4)下桩帽、下横梁模板安装完毕后,由于潮水原因将水面上的垃圾滞留在模内,混凝土浇筑前应将垃圾清除完毕。 封闭式或大型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造成砼质量缺陷 1.现象 由于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混凝土表面易出现气孔等缺陷,高柱、高墙模板或大型预埋钢板未留浇捣孔,易出现混凝土浇捣不实或空洞现象。 2.原因分析 25 ( 1)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底模未设排气孔,易使混凝土对称 下料时产生气囊,导致混凝土不实; ( 2)高柱、高墙侧模或大型预埋钢板无浇捣孔,造成混凝土浇灌自由落距过大,易离析或振动棒不能插到位,造成振捣不实。 3.防治措施 ( 1)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应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 2)高柱、高墙(超过 3m)侧模要开设浇捣孔,在征得设计认可的前提下在大型预埋钢板上合理布设应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灌和振捣。 现场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的质量通病防治 码头桩帽模板缺陷 1.现象 桩帽不平直,扭曲;桩帽底部不平 ,下挠;桩帽侧模跑模;拆模后发现侧面混凝土表面毛糙、掉角、上口尺寸加大。 2.原因分析 ( 1)模板支设未校直撑牢,支撑整体稳定性不够; ( 2)竖向承重支撑的围囹刚度不够、搁栅铺设未垫平,造成底模下沉; ( 3)模板上口无限位,使上口宽度大小不一。 模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残渣未清除干净;拼缝缝隙过大,侧模支撑不牢; 26 ( 4)侧模强度及刚度不够,拆模过迟或模板未使用隔离剂; ( 5)木模板采用黄花松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混凝土浇筑后变形较大,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掉角、表面毛糙; ( 6)木模板在混凝土浇筑后吸水膨胀,事先未留 空隙。 3.防治措施 ( 1)测量工先在桩上抄好底板标高,每根桩上必须抄 2 只标高标志。 在立侧模时,复测一遍底模的标高及平整度; ( 2)桩帽底模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桩帽的竖向模板和支架的支承部分必须坐落在坚实的围另体系上,使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 围囹设计要满足利用围囹与桩体的摩擦阻力来承受通过主梁传递给桩的重力。 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木围檩应夹紧,螺栓紧贴桩身。 安置钢围檩时注意钢围檩型号一定要正确,并用吊紧螺栓妥善吊住固定。 吊紧螺栓在桩顶及下弯角处要紧贴桩头,不得留有空隙。 螺栓加 热弯角时须缓慢进行,不得在弯角处出现截面突变;(见图 码头下桩帽底模示意图) ( 3)桩帽侧模应根据梁的高度进行配制,若超过 600mm,应加钢管围檩,顶部需加内撑,一般采用木撑,木撑的长度与模板内侧间距相同,一般布置的间距与对拉螺栓相同,混凝土浇筑到位并在初凝前需将顶部木撑去除。 若桩帽高超过 700mm,应在桩帽中加对穿螺栓,与钢管围檩配合,加强梁侧模刚度及强度。 以保证构筑物几何尺寸及位置准确。 中间内撑可用细石混凝土制作“撑棍”。 预制撑棍时中间顶留一孔供穿对拉螺栓。 目前工程实践中常用塑料套管 的,效果较好; 27 (见图 码头下桩帽侧模示意图) ( 4)桩帽模板根部必须设置可靠的限位措施,如模板根部底板限位若采用“墙包底”工艺,底模就是限位。 如采用“底包墙”工艺时可在底板上钉三角条来控制。 对于上桩帽可在下部混凝土浇筑时留一“台口”供立侧模时做“限位”使用; ( 5)组装前应将模板上残渣剔除干净,模板立模前,应认真涂刷隔离剂两度。 模板拼缝应符合规范规定,侧模与侧模之间,侧模与底板之间须粘贴好泡沫胶带纸做好止浆措施。 由于上桩帽外型尺寸受纵横梁安装位置的影响(见图 上桩帽纵横 梁安装示意图)配置不规则,拼缝较多,所以模板接缝的严密性,止浆措施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 6) 侧模应支撑牢固。 横夹条、竖夹条、对拉螺丝的型号、数量、位置一定要正确,保证满足侧模板的挠度和刚度要求。 侧模的外型尺寸、垂直度、侧向弯曲均应满足要求; ( 7)桩帽模板用木模时尽量不要采用黄花松或其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充分用水浇透; ( 8)严格控制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时间,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即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方可拆除。 拆除芯 模和预留孔洞的内模,需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不发生坍陷和裂缝后,方可拆除。 28 3道 22 吊紧螺栓4根 22 对拉螺栓单榀[2 8 槽钢桩帽边线10*15 木格栅@3 5单榀[2 8 槽钢 厚胶合模板10*15 木格栅 图 码头下桩帽底模示意图 图 码头下桩帽侧模示意图 29 图 上桩帽纵横梁安装示意图 现浇梁模板缺陷 1.现象 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下挠;梁侧模跑模;拆模后发现梁身侧面鼓出有水平裂缝、掉角、上口尺寸加大、表面毛糙。 2.原因 分析 ( 1)模板支设未校直撑牢,支撑整体稳定性不够; ( 2)竖向承重支撑的围囹刚度不够、搁栅铺设未垫平,造成底模下沉; ( 3)梁底模未按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起拱;未根据水平线控制模板标高; ( 4)模板上口无限位,使上口宽度大小不一。 模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残渣未清除干净;拼缝缝隙过大,侧模支撑不牢; ( 5)侧模强度及刚度不够,拆模过迟或模板未使用隔离剂; 30 ( 6)木模板采用黄花松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混凝土浇筑后变形较大,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掉角、表面毛糙; ( 7)木模板在混凝土浇筑后吸水膨胀,事先未留空隙。 3.防 治措施 ( 1)测量工先在桩上抄好底板标高,每根桩上必须抄 2 只标高标志。 在立侧模时,复测一遍底模的标高及平整度; ( 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梁的竖向模板和支架的支承部分必须坐落在坚实的围另体系上,使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 围囹设计要满足利用围囹与桩体的摩擦阻力来承受通过主梁传递给桩的重力。 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木围檩应夹紧,螺栓紧贴桩身。 安置钢围檩时注意钢围檩型号一定要正确,并用吊紧螺栓妥善吊住固定。 吊紧螺栓在桩顶及下弯角处要紧贴桩头,不得留有空隙。 螺栓加热弯角时须缓慢进行, 不得在弯角处出现截面突变;见(图 码头下横梁围囹布置示意图) ( 3)梁底部应按设计或规范要求起拱; ( 4)梁侧模应根据梁的高度进行配制,若超过 600mm,应加钢管围檩,顶部需加内撑,一般采用木撑,木撑的长度与模板内侧间距相同,一般布置的间距与对拉螺栓相同,混凝土浇筑到位并在初凝前需将顶部木撑去除。 若梁高超过 700mm,应在梁中加对穿螺栓,与钢管围檩配合,加强梁侧模刚度及强度。 以保证构筑物几何尺寸及位置准确。 中间内撑可用细石混凝土制作“撑棍”。 预制撑棍时中间顶留一孔供穿对拉螺栓。 目前工程实践 中常采用塑料套管的,效果较好; 31 (见图 码头下横梁侧模示意图) ( 5)梁模板根部必须设置可靠的限位措施,如模板根部底板限位若采用“墙包底”工艺,底模就是限位。 如采用“底包墙”工艺时可在底板上钉三角条来控制。 对于上横梁可在下部混凝土浇筑时留一“台口”供立侧模时做“限位”使用; ( 6)组装前应将模板上残渣剔除干净,模板立模前,应认真涂刷隔离剂两度。 模板拼缝应符合规范规定,侧模与侧模之间,侧模与底板之间须粘贴好泡沫胶带纸做好止浆措施; ( 7) 侧模应支撑牢固。 横夹条、竖夹条、对拉螺丝的型号、数 量、位置一定要正确,保证满足侧模板的挠度和刚度要求。 侧模的外型尺寸、垂直度、侧向弯曲均应满足要求; ( 8)梁模用木模时尽量不要采用黄花松或其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充分用水浇透; ( 9)严格控制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时间,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即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方可拆除。 拆除芯模和预留孔洞的内模,需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不发生坍陷和裂缝后,方可拆除。 32 KG10 1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