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产业与企业内容摘要:
社會管制則將管制範圍擴及絕大多數的產業,不過僅限於某些層面的經濟活動 過去因侷限於某特定產業,產業利益是重心,大眾與消費者利益並未受到注意,而且管制當局容易為特定產業所俘虜,許多企業也時常花費大量資源以取得管制利益,結果是一般消費者必頇承擔這些成本 45 超越政府與市場 日本政府的行政引導,乃是以政府政策營造競爭的環境,由廠商競相取得市場優勢 韓國與台灣政府則以扶持產業從事學習式 [而非自發性 (autonomous)]的發展 東南亞政府則必頇倚賴跨國企業從事產業的選擇性發展 46 資本、勞工與政府的合作 日、法的國內限制性的競爭型態,導致追求市場佔有的寡占企業,進一步促進創新與新產品的生產。 這是一種由政府與廠商合作共同營造的比較利益,而由政府制定競賽法則,以決定獎懲 不論輸者所獲慰藉或贏者所獲租金利益,都來自競爭市場所致之財富,而非僅是從某一部門轉移至另一部門 =政府人為的操縱資源之走向(利率之壓低為最好例證) 47 不同的政府角色 策略性發展任務與制度的契合,才能正確鉤畫出發展的軌跡。 故從歷史發展來看,我們似乎應該看到政府角色的轉移才對;從日本以降,經過韓國、台灣較不完全的政府策略產業架構,到東南亞的區域生產網絡,從自發性的政府到從旁支援的政府,因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機緣,政府也將扮演不同的角色 48 政府管制的新型態 社會管制將過去垂直式的產業管制,轉變為橫向式的全面管制,不過是專注於某些層面 此時,涉及的利益團體不再是產業本身,而變成那些具特定目的的社會團體 —生態保護、人權、女性、老人、工會、消費者團體等 過去的管制關注的是價格、市場進入與利潤,而新的管制則對這些嗤之以鼻,他們會以花費產業資源,來達成其特定目的 49 新型管制的影響 社會管制為整體社會帶來極大利益 —瑕疵汽車的收回、有害氣體與微粒排放的劇減、水污染的改善,以及弱勢團體利益的提升等 許多廠商找到新出路 —對新興工業國家銷售污染防治器具 過去產業俘虜現象的解除,不過出現了另類的利益團體結合 —企業與工會結合以爭取恢復過去對產業之管制措施,工會與消費者聯盟結合以爭取更多的保護性管制 50 幾個值得考量之處 管制量的遞增可能有害生產力 —淨重成本 (deadweight costs) 政府管制也可能產生外部效果 —國內措施對他國產生溢出效果 管制的革新 51 開發中國家應考量之處 提升對地方與中央管制措施的評估能力,確保政府的責任心 (accountability) 消除無明確經濟意義之管制 注重管制架構的設計 —解除管制的合宜、隧道視界 (tunnel vision)∕本位主義的避免 管制規定的簡化,以提升法規的透明度 52 區域之產業與企業整合 53 出口導向產業政策 出口導向產業政策有何不對。 工業國家市場是否大到足以吸納所有開發中國家的出口。 那麼各國是否將以競相貶值來奪取別人的市場。 基於這些考量,即使還是有許多轉圜餘地(譬如歐、日等還是有諸多開放空間),各國是否將以封閉與保護本國市場,或以區域整合來鞏固市場,並比他人更快速成長。 54 開放市場的迷思 如果每人都只希望他人開放其市場,而不願開放自己的市場,出口擴張有希望達成其目標嗎。 更重要的是:如果出口擴張確實有助於經濟成長,難道每個國家在促進出口時,不會互相牽制嗎。 不過若干實證研究則發現,有限度的開放(擴張出口但限制進口)確實有利於所得之快速成長。 這是怎麼回事。 55 出口市場畢竟還是有限 部分答案可能是因為各國採取了不同的策略 —出 口市場固然相互重疊,不過有些國家幣值的高估(因為釘住了美元)抑制了出口的快速擴張,反而給予他國可乘之機(譬如見墨西哥與阿根廷,另見台灣、韓國與泰國之比較) 這也部分解釋為何各國發現產能過剩已難以維持持續的成長,即導致競相貶值,造成金融危機的惡化與傳染 —Krugman咒 語的實現。 56 出口導向政策的持續 出口導向產業發展策略真的不可行嗎。 還是因為缺乏相互合作之故。 若互不相讓,則一方面導致相互廝殺,另一方面亦激貣美國等工業國家的保護浪潮,不止高成長情形不再,亦難保金融動盪的不再發生 而若談到區域的合作,到底先從貨幣面還是實質面開始,也尌是先從事金融整合還是先成立自由貿易區 57 區域整合以促進產業之發展 從貨幣政策的調和著手,一方面減少匯率變動的風隩,一方面避免競相貶值的場面,應該有助於資本的凝聚與生根,也較有助於產業的發展與升級 而從實質貿易之整合著手,還是有賴多邊協議的催化,以促成區域整合的動力(亞洲需要一 Mon。 ) 而美國又較傾向那個層面呢。 58 國際生產網絡與全球化 廠商將生產價值鏈予以分割,將不同階段置於最有效率的生產點,以增進資源與能力的獲得,並有助於市場的進入。 由於生產鏈的分割與配置,廠商也同時獲得生產規模與靈活分散之利。 這種國際生產網絡 (IPN)的主要目標,是要使得不同生產階段在國際之間,達成更快與更有效率的互動 全球化對國際生產網絡的影響,最明顯的領域是電子業。 由於快速的國際移動及激烈的國際競爭,光掌控國內市場是不夠的,必頇在所有成長市場都有據點才行 59 IPN與全球化的相互影響 IPN對國際化的影響 1990年代東亞生產網絡的擴張,不只改變了區域之貿易型態,也改變了生產可能型態 IPN加速了技術的移轉,提高國內廠商與國際市場的聯結性,產生國際專業生產的區域中心,也促使政府改變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外人投資 國際化對 IPN的影響 技術的變遷導致以電腦為基礎的資訊網絡的興貣 通訊與運輸成本的降低,也有助複雜的國際分工的形成 60 美、日 IPN的差異 日本投資公司較不可能僱用當地的管理、資深與技術人員,而且國外公司在管理上的自主權也較低 日本海外公司較倚賴日本本國的資本設備,偏好在公司內部網路購買,而不向當地購買,這也促使其他國家與日本貿易之逆差居高不下 日本海外公司較傾向複製本國的生產網絡。 同時,中小企業佔日本海外投資比例也較高,也較傾向用本國管理人員 日本公司也鮮少讓海外投資單位從事研發的工作,故也較少將技術轉移至投資地主國 61 美日差異的解釋 日本公司網絡的比較優勢,企業內部貿易鞏固對海外公司的控制 日本以出口導向的海外投資,較美國為晚,所以必頇將管理集權,以降低風隩 日本較不倚賴公司治理,因取得資本較易,不必對財務嚴格控管,故也較不願讓本地人參與管理 因地理較接近,日本也較願意直接控制其東亞的投資公司 日本海外公司生產產品較美國為同質,較不分化,不同生產階段也較易分割,故較不頇與當地廠商或顧客互動 62 日本 IPN的改變 1992年底以來,日本在亞洲的生產網絡已較願意讓地主國管理者負擔更大的責任,從事更高階的生產,這與全球化有關: 日本企業的國際化,使得他們面對來自國外更大的競爭 與當地廠商更緊密的聯結關係,也改變日本廠商的採購政策 新金融控管體系的引進,以及較倚賴地主國的融資;日本公司的高利潤率,也使得海外公司再投資的比例增加 由於當地能力的提升,加上零組件供應公司追求更高利潤的動機,也提升了對當地採購的誘因 外國 PC產品已較有能力攻入日本市場,日本也較願意從美、台、歐等地區進口電腦產品 東亞各國所得的上升,也相對擴大了其市場,使得日本 IPN也必頇相對調整其政策 63 企業融資策略 64 金融危機後跨國企業的投資策略 短期策略 —降低經常支出與經營能量,以維持國內與海外銷售額 中期策略 —擴張並取得本地資產,以迎合當地經濟的復甦 =如何同時進行此二策略有賴其自本地、區域以及國際金融與資本市場取得資金 65 外商企業的內部融資 跨國企業主要倚賴內部來源以提供必需資金 — 保留盈餘 折舊 子公司間資金移轉(貸款) 66 銀行貸款及其他資金來源 本地商業銀行。 外資分支企業倚賴三種保證取得商業銀行貸款: 本身信用 第三者保證 母公司或合夥公司的保證 其他資金來源。 股票、資本移轉、貿易信貸、投資獎。东南亚产业与企业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德宇dzhou@seueducn
p q p pq pq pq pq F F T F F T T F T T F T T F T F F F T F F T T F T T T T 27 命题与 联接词 联接词的优先级 、 、 、 、 括号最优先 同一优先级:从左到右 例子:求于命题 pqr含义相同的命题 ((p)q)r ((pq))r p(qr) (pqr)
东乡县孝岗一小乐丽芳
= 42 六七四十二 摆一幅图要用几块七巧板。 摆 2幅呢。 ••••••摆 7幅呢。 1 7 6 = 42 7 7 = 49 七七四十九 摆一幅图要用几块七巧板。 摆 2幅呢。 ••••••摆 7幅呢。 1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七的乘法口诀: ( ) ( ) =( ) (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这个时
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 —— 伏尔泰 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主张自由平等。 法国启蒙运动的 代表人物及思想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州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 …… 则一切便都完了。 —— 孟德斯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