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课题与策略内容摘要:
课程,即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换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专业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 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有别于建立在学科课程基础之上的附属式项目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与 20世纪 90年代课程改革 有什么区别呢。 有质的区别。 90年代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学习西方模式,而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90年代的课程改革是从上往下的,而这次课程改革是从下往上的。 项目课程 应当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只要我们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把课程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家引领、全员参与的课程改革机制,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一定能够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职业教育中有,其他教育中也有;今天有,过去也有;中国有,国外也有。 因此在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一定要注意: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结合今天技术的现状 --结合中国的本土实际 --发挥中国人擅长思辩的传统,探索中国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 尤其要主要区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与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注意区分项目课程与过去的模块课程。 有学者认为,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的,而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以课题、主题为中心的、发散式的; --模块课程是高度微型化的、着眼于技能的,而项目课程是综合化的、着眼于复杂的职业行动能力的。 我认为这些见解很有价值。 课程的服务性 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普通文化课程都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所占比重有所差异。 国外关于关键能力研究的成果,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开设普通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然而目前职业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状况普遍令人非常担忧,学生学习这类课程的积极性非常成问题。 其原因是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准备不足,既包括知识上的,也包括学习心理上的。 --从知识上看,无疑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以往对这些课程学习的结果非常不理想,这是个事实。 --从学习心理上看,多年的学习成绩不佳以及老师的责备、冷漠,已在学生心中深深地积淀了对这些课程的厌恶。 对这一状况的危害性我们应当有足够的估计,唯有如此,才能设计出解决的方法。 体会最深刻的是职业院校的教师们。 许多教师已开始产生了职业厌倦感,他们不愿意和学生交流,甚至上课时只看黑板、不看学生,有的教师进教室时有如临大敌之感。 这些问题是基础教育遗留的。 基础教育阶段的差生数远远超过了幼儿园阶段,因此可以认为这些差生是基础教育制造的。 但是我们可以谴责基础教育,而能改变的只能是靠我们自己。 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普通文化课程进行改革,采取适合职校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来改造这些课程。 基本思路是把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它们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 服务于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涯发展。 国外也有这种改革趋势,他们称之为学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并认为效果比较好。 关于这种改革思路目前尚存在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普通文化课程,就应当按照这些课程本身的知识形态来教学,如果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会破坏这些课程本身所特有的主旨,导致普通文化课程不普通。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面对现状,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是先让学生学起来,然后才是探讨学什么。 实践表明,通过与专业相结合,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线索。 如果像普通高校那样教授这些课程,不仅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反而容易进一步导致学生厌学。 但是,普通文化课程不可能像专业理论知识那样,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这部分知识,因为我们很难在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找到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 设置这些课程的理论依据应当是能在不同职业之间广泛迁移的关键能力。 因此,普通文化课程的改造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它只能是采用与专业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已经编制好的知识体系。 也就是说,它的改革更多地是教学方法层面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尝试、探索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 的全面推行 学分制是当前政府倡导的一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但是它在实践中遇到了困境。 许多问题被反映出来。 比如: --教师难以开出足够的选修课 --学生往往选修那些有趣而又容易通过但教育价值并不高的课程 --重修时课程安排上的冲突 --常规班级打破后学生难以管理 --教务管理不堪重负 --没课的时间学生无所事事 --体制上的障碍等等。 学分制是相对学年制的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管理制度,学分制所追求的恰恰是流动的、弹性的学习制度。 在学分制实施初期,由于教师、学生、管理等诸方面的不适应,难免会出现某种程度的 “ 乱 ” ,但这种 “ 乱 ” 是达到新的有序的必经之路。 但是在全面推行学分制之前,我们应当对职业教育学分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条件进行。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课题与策略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平台的运用及推广
发,人性化建设(参考自治区微网站) 信息化建设 2 信息化建设 e时代 互联网 科技时代 趋势 Tendency 趋势 Location 定位 Strategy 战略 Improve 改进 提供全套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服务 定位 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战略 简化工作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工作冗余 改进 创新 科技发展 3 发展历程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
张思德同志是中央警备团的战士,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
• “鼎”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用数笔画查字法应查( )画,其中第六画是( )。 D 目 12 竖折折 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学习要求二 : (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 我们这个队伍 ”是个什么样的队伍。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官〉 》 “五一六通知” 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 形成林彪反革命集团、 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二、十年内乱( 19661976) 文革最大冤案 —— 刘少奇含冤致死 “ 文革”的性质和危害 (1)性质: 一场由 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 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 内乱。 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