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内容摘要:

” 或 “ 等同论 ” 的指引下,语文学科变成了思维学科。 甚至听、说、读、写能力也不再是语文能力的主要内涵。 这类观点恐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事实上,不仅 “ 等同论 ” 显然不可能为学术界所接受 ,就是 “ 统一论 ” 也存在较大的漏洞。 有一个人所共知的基本事实足以驳倒这类理论 ——天生的聋哑人或是失聪者,他们从小就丧失言语能力,但是他们仍可通过手势语、体态语等进行正常的思维(当然这种思维能力不可能达到像运用言语概念思维那样的高级程度)。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思维决定论 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一种和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相对立的观点 ——思维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虽然很密切,但并非 “ 同源 ” (同源是指物种的进化有相同的起源),当然更非 “ 统一 ” 或 “ 等同 ” ,而是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认知能力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所以是思维决定语言。 尽管这种观点承认,除了以语言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以外,还存在无需以语言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但只要是以语言为外壳的思维,那就必定是由思维所决定的。 由于这种观点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所以 这种思维决定论也被称作是 “ 认知假说 ”。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学者维果茨基。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思维决定论 维果茨基在考察了德国的心理学家科勒用 4年时间对黑猩猩所做的有关动物思维的大量实验研究后指出,黑猩猩具有某种智力。 而这种智力和有声语言毫无关系,因为众所周知,黑猩猩并不能说话,这表明黑猩猩无需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 所以维果茨基认为,在黑猩猩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 “ 前语言阶段 ”。 另外,黑猩猩也有自己的 “ 语言 ” ,例如,它们能使用面部表情、手势、声音来进行交际,它们能了解彼此的表情、手势、声音。 问题是这些表情、手势总是和具体的动作相联系;而声音则是表达欲望、感情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表征,黑猩猩虽能发出声音,但并不是有声语言,它和思维没有联系。 所以维果茨基认为,在黑猩猩向有声语言进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 “ 前思维阶段 ”。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思维决定论 维果茨基不仅从类人猿的发展进化角度考察了思维和有声语言的不同起源和不同发展路线,而且还从人类婴幼儿的成长发育过程研究了这个问题。 他发现在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和有声语言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相应的 前语言阶段 和 前思维阶段。 例如,婴幼儿开始能说简单话语通常是在 1岁左右,而在此之前婴幼儿已具有类似黑猩猩、甚至高于黑猩猩的初级智力,此即 “ 前语言阶段 ” ;在婴幼儿诞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已能发出各种声音 ——叫喊和对大人语音的模仿(咿呀学语),这类声音主要是表达感觉、欲望或模仿,还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表征,即和思维过程无关,这就是 “ 前思维阶段 ”。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思维决定论 维果茨基通过对类人猿和人类婴幼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都存在 “ 前语言阶段 ” 和“ 前思维阶段 ” ,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语言。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维果茨基作出是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语言决定思维的论断。 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上,维果茨基一方面强调,是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但他也承认思维的发展要受制于语言;另一方面他又觉得不应把二者等同起来,即不能认为二者有必然的联系。 他指出 语言和思维好比两个圆圈,它们部分重叠,那是语言和思维一致的地方,这可以称之为有言语的思维;但是有言语的思维并不能包括所有形式的思维。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 1) 维果茨基理论观点的缺陷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前两种观点(语言决定论和统一论)有较明显的偏颇,而第三种观点(以维果茨基为代表)在强调认知能力先于言语能力即思维决定语言的同时,承认语言对思维的重要作用 ——思维的发展要受制于语言。 这种观点比较符合客观事实,有其合理性,所以目前得到国际学术界比较广泛的支持。 但是应当指出,这种理论观点还不能算是关于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本质认识,因为尽管维果茨基正确地描述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上述关系 ——这还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属于 “ 现象 ” 范畴的联系(言语能力是可以直接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思维能力也可通过其外在的思维成果进行判定,这二者之间的比较通过外部观察即可实现),尚未涉及内在的 “ 本质 ” 范畴的联系。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 2) 维果茨基理论观点存在缺陷的根源 维果茨基理论缺陷的根源在于对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缺乏认识:维果茨基只通过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二者外在表现的比较来认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未曾对思维本身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所以这种认识是表面的,不可能抓住二者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可见,为了真正获得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本质认识,彻底厘清长期以来学术界在这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观念,我们必须从 分析事物的基本性质入手 ,切忌只从表面看问题。 为此,我们应当首先 对思维的内在结构即其组成要素进行分析 ,然后再设法从中找出它和语言的本质联系。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 3) 对思维的内涵及其组成要素的分析 关于思维,心理学家与哲学家都认为这是人类大脑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有机能,并把它定义为: “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 之所以说是 “ 间接的 ” 反映,是因为这种反映是通过符号表征系统(如概念、表象、手势等)间接地完成,而不是像照相机那样直接对事物作出反映;之所以说是 “ 概括的 ” 反映,是因为这种反映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全部属性及其外部现象的复制,而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进行抽象(舍弃其非本质属性及现象)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概括性反映。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 3) 对思维的内涵及其组成要素的分析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皆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与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