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楼室内采暖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内容摘要:
规定的数值选用。 (b)需要减少 (或附加 )的耗热量等于垂直的外围结构 (门、窗、外墙及屋顶的垂直部分 )基本耗热量乘以相应的朝向修正率。 (c)建筑物被遮挡时不进行朝向修正,此要了解所设计建筑物的周边环境。 本设计 建筑物不被遮挡。 (d)一般情况下,课程设计提供的建筑图上都有指南针,在进行朝向修正时要按建筑物的方位进行设计,如图中无指南针,仍按上北下南来考虑。 朝向修正耗热量的修正率为: 东: 5%;西: 5%;南: 20%;北: 5%。 ( 二)风力附加耗热量 风力附加是考虑室外风速变化而对外围结构传热耗热量的修正。 《设计规范》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风力附加,只对建筑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城镇、厂区内特别高出的建筑物,垂直的外围护结构附加 5%~ 10%。 风力附加率,是指在采暖耗热量计算中 ,基于较大的室外风速会引起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增大即大于 23w/(㎡. ℃ )而增加的附加系数。 由于我国大部份地区冬季平均风速不大,一般为 2~3m/s,仅个别地区大于 5m/s,影响不大,为简化计算起见,一般建筑物不必考虑风力附加,仅对建筑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城镇、厂区内特别高出的建筑物的风力附加系数做了规定。 本次设计不做附加计算。 ( 三 ) 高度附加耗热量 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 (楼梯间除外 )的高度附加率,房间高度大于 4m 时,每高出 lm 应附加 2%,但总的附加率不应大于 15%。 高 度附加率,是基于房间高度大于 4m 时,由于竖向温度梯度的影响导致上 部空间及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增大而加的附加系数。 由于围护结构耗热作用等影响,房间竖向温度的分布并不总是逐步升高的.因此对高度附加率的上限值做了不应大于 15%的限制。 对于 本 多层建筑物楼梯间的耗热量计算不考虑高度附加,因为楼梯间的空气和各楼层相通,只是在布置散热器时,尽量放在底层。 这就已考虑竖向温度梯度了。 本次设计 住宅楼 层高最高 ,无高度附加。 注意:高度附加率,应附加于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和其他附加耗热量上。 ( 四 ) 对公用建筑,当房间有两 面及两面以上外墙时,将外墙、窗、们的基本耗热增加 5%。 窗墙面积比超过 1: l 时,对窗的基本耗热附加 10%。 当建筑不要求全天维持设计室温,而允许定时降低室内温度时,采暖系统可按间歇采暧设计。 冷风渗透耗热量 由于本设计选取缝隙长度不便 , 所以按照换气次数法计算,公式如下: 39。 2 8 ( )k n p w n wQ n V c t tW (36) 式中: nV ——房间内部体积, 3m ; kn ——房间的换气次 数 ,次 /h;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 (kg/m3); Vn——采暖房间的体积 (m3); tn——采暖室内计算温度 (℃ ); tw——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 )。 kn 可以按表 33 选 取 : 本次设计外墙有一面外窗和两面外窗的 , kn 取 21 ,外墙含两面以上外窗的 , kn 取 1。 表 33 概算换气次数 房间外墙暴露情况 kn 一面有外窗或外门 1/4—2/3 两面有外窗或外门 1/2—1 三面有外窗或外门 1— 门厅 2 冷风侵入耗热量 在冬季受风压和热压作用下,冷空气由开启的外门侵入室内。 把这部分冷空气加热到室内温度所消耗的热量称为冷风侵入耗热量。 冷风侵入耗热量较大,占热负荷比例不容忽视。 例如:设楼层数 n=11, 一道门的附加 65% n 为: *65% *5= 两道门的附加 80% n 为: *80% *5=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39。 39。 31jmQ NQ (37) 式中: 39。 1jmQ ——外门的基本耗热量, W; 39。 3Q ——冷风侵入耗热量, W; N——考虑冷风侵入的外门附加率。 表 34 外门附加率 N 值(注: n 为建筑物的楼层数) 外门布置状况 附加率 一道门 65n% 两道门(有门斗) 80n% 三道门 60n% 供暖建筑和生产厂房的主要出口 500% 以一楼 楼梯间 为例: 设计建筑物 11 层,一楼 楼梯间 一侧有一道外门,故冷风侵入的外门附加率 N=1165%= 一侧走廊外门基本耗热量为 所以 39。 3Q == 第 4 章 采暖方案及室内采暖系统形式 一、 本次设计采用散热器采暖,系统以 80℃ /60℃ 的热水为热媒 热水热媒具有热能利用效率高 , 可以改变供水温度来进行 供热调节,既能减少热网热损失,能较好地满足卫生要求 , 蓄热能力高 , 可以 短 距离输送。 二、 设计采用机械循环上供下回垂直单管顺流 异程 式系统 对系统的说明: ,上供下回,异程式系统,这样可以使作用压头达到可能的最大值,而散热器面积和管道的安装工作量都最小。 ,采用了较多的环路,使每一环路负担的热负荷尽可能的少一些,而且基本相等。 这样既可以使管路的消耗量最少而且易于平衡,建筑物南北向分开设计和分朝向设置干管或环路以便于分朝向调节。 带两个散热器,在供回水支管不太长的情况下,这样对管道较经济,而且有利于提高水力稳定性。 ,在主立管的顶端,接了一个膨胀水箱,安放在闷顶或专用水箱内。 它的作用在于储存或补充系统里的水热胀冷缩的水量。 此外,当系统冲水时,以及当冷水被逐渐加热时,系统里的空气和从水中析出的溶解空气可以通过膨胀水箱排掉。 为此,供水水平干管在安装时要保持 的坡度。 系统的最高点设立集气罐。 ,这避免了管道暴露在屋面,直接日晒雨淋,使用时间长,管道保温层外的保护层和防水层不易破损, 不会造成因保温层吸水而使管道的热损失增加,故在使用中要保温措施不必经常维修。 6 回水水平干管也应有 的坡度,它的坡向应该保证系统的水能通过回水管完全排空。 本设计将回水干管放在了底层室内地沟里。 ,便于分环调节和检修。 在每根立管的上下端,各安装一个阀门。 第 5 章 散热器的选择及计算 散热器的选用 对散热器的要求 住宅散热器总的要求可归纳为八个字“安全可靠、轻、薄、美、新”。 即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要求轻、薄、美、新。 安全可靠包括热工性 能稳定及使用安全可靠两大方面。 采暖系统下部各层散热器承受的压力比上部各层大,散热器所能允许承受的压力(承压能力)应大于采暖系统底层散热器的实际工作压力,其供热能力应满足采暖系统的要求。 散热器的接口要严密,漏水可能性小,外观无划伤或碰伤人体的尖锐棱角等。 住宅在进行室内装修时,因散热器影响美观而设置暖气罩,影响了散热效果,现在散热器形式趋于多样化,应优先选用造型紧凑、美观、便于清扫的形式。 另外,住宅商品化使得住宅投资都转嫁到住户头上,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投资才能为广大住户接受。 对散热 器的注意事项 (1)具有腐蚀性气体的或相对湿度较大的 房间 ,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2)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必须注意防腐问题。 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 (3)热水采暖系统选用散热器时,钢制散热器与铝制散热器不应在同 一 热水采暖系统中使用。 钢制散热器与铸铁散热器的比较 (一)铸铁散热器主要特点: 铸铁散热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散热器,它结构简单,耐腐蚀,使用寿命长,造价低,但其金属耗量大,承压能力低, (二)钢质散热器的主要特点: 1)金属耗量少。 钢制散热 器多由薄钢板压制焊接而成,散出同样热量时,金属耗量少而且重量轻。 2)承压能力高。 3)外形美观整洁,规格尺寸多,少占有效空间和使用面积,便于布置。 4)除钢制柱型散热器外,其他钢制散热器的水容量少,持续散热能力低,热稳定性差,供水温度偏低而又间歇采暖时,散热效果会明显降低。 5)钢制散热器易腐蚀,使用寿命短。 因钢制散热器易腐蚀,对水质要求高,使用寿命短,钢制板式散热器在我国已基本上不采用。 散热器的选取 本次设计选用 M—132 型散热器。 M—132 为柱型散热器,柱型散热器是单片的柱状连通体,每 片各有几个中空的立柱相互连通,可根据散热面积的需要,把各个单片组对成一组。 M—132 型散热器的宽度是 132mm,两边为柱状.中间有波浪形的纵向肋片。 四柱散热器的规格以高度表示,如四柱 640 型,其高度为 640mm。 四拄散热器有带足片和不带足片两种片形,可将带足片作为端片,不带足片作为中间片,组对成一组, 可以 直接落地安装。 本次设计安装高度为 200mm。 该散热器传热系数高,散出同样热量时金属耗量少.易消除积灰,外形也比较美观。 每片散热面积少,易组成所需散热面积。 散热器的计算 散热器的计算方 法 一、散热器散热面积的计算 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 t 的确定 (1)本课程设计在计算时,不考虑管道散热引起的温降。 (2)对于双管热水供暖系统,为系统计算供、回水温度之和的一半,而且对所有散热器。住宅楼室内采暖工程设计毕业设计
相关推荐
跨度超过 1500时,平台格栅下应加设大横楞和立柱支撑,方木 找平后,在上面铺钉夹板。 ( 4)楼梯模板: 楼梯应按翻样图纸标高找好平台标高,其施工步骤应为:安装平台梁及平台模板→安装楼梯斜梁板或楼梯底板并完成楼梯支撑系统→安装楼梯外帮侧模→安装踏步模板。 用套板画出踏步侧板位置线,钉好踏步侧板三角木,然后在三角木上钉好踏步侧板,楼梯踏步高度要一致,踏步侧板下口钉一根小支撑,以保证侧板不下沉
直状态。 避免碰撞孔壁,徐徐下入,若中途遇阻不得强行墩放 (可适当转向起下 )。 如果仍无效果,则应起笼扫孔重新下入。 5 下放钢筋笼时要求技术人员在场, 检测和复核每根桩的钢筋是否与设计图相符,并 控制钢筋笼的笼顶标高及钢筋上浮等问题。 6. 钢筋笼安装入孔时,应保护笼体在孔内居中,吊筋均匀受力,牢靠固定。 15 混凝土灌注 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除地层因素外,主要取桩身砼质量。
......................................................... 5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得推敲。 但是, COCO 委员会的《控制指南》一经发布,便受到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认可。 此外, COCO 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正在不断扩大,许多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文献已把 COCO 和 COSO 的框架相提并论,作为现代内部控制两大理论框架。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加拿大内部控制规范和内部控制实务作为借鉴 的对象。 由于它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