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教师读后感内容摘要:

了新房, “ 他们可以在春节时回到村里,坐在新房子里,招待亲朋好友。 这仅有的几天,可以使他们忽略那一年的分离、艰辛与眼泪,这也是他们幸福的所在。 ” 这也恰恰是我所无法理解的,因为书中的打工者大多夫妻分居两地,各自打工,住着狭小的出租屋,没有娱乐。 他们真的思考过用这样乏味的生活换这样一座房子值得吗。 新房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仅仅是同村人的羡慕吗。 可这代价上升到妻离子散时,这又真的可以是春 节那几天的欢乐可以弥补的吗。 答案如果不是青年的毅力太强大,就是他们的生活太贫瘠了,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否应该还有别的路,历史似乎规定了他们的生存之路,他们以为这就是全部,他们忍受,并努力从中寻找幸福的感觉。 他们只是盲目重复,重复上一代的路,初中二三年级辍学,然后跟着父母打工,像他们一样翻新房子,觉得金钱可以胜过一切的陪伴与长情。 他们是没有自我的,他们贫瘠到从不为自己打算。 我想我大概很久之后都不会理解这种复杂的空洞,就像不理解打工者新年回家给子女零花钱时那一抹讨好欣慰的笑。 物质上的缺乏带来的是精神上的贫瘠,这是乡 村青年,或者说新一代的城市人。 也正是这种物质上的寻找带来了乡村青年越来越少的问题。 印象颇深的是梁鸿在第一章《往事》中结尾的一句话: “ 村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与此同时人也越来越少,晃荡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只是一些衰弱的老人。 ” 前面讲的那幢房子的主人就是走出去的代表,于是别墅和城市的诱惑袭来,村庄自然留给老人。 老人给了村庄一种颓败与边缘的气息,而这种气息的外在体现就是安静。 近几年在乡下过春节时总是感觉没有年味。 大年初一的上午村庄里静得仿佛没人。 公鸡的叫声却是此起彼伏,倒有种鸡 犬相闻的意思。 在路上偶遇独行的老人,我问他 “ 上哪去。 ” 他依旧向前走着,只好提高音量再问,他这才缓缓转过身来讲 “ 随便踱踱步啊。 ”乡村的一切因果都是有联系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