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周年庆祝大会讲话稿内容摘要:

侧面反映出吉大人才培养的成效与荣耀。 青蓝相继,薪火相传。 新一代吉大学子坚守理想、追求卓越,在他们当中,有的坚持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用理论破解现实问题中不断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有的用知识和青春献身国防,在科技强军、保卫祖国中建功立业;有的放弃了在名校工作的机会,扎根西部服务基层;有的在本科阶段就在天文学世界排名第一的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有的从逆境中成长为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在 Nature 重要子刊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获量子通讯领域权威专家高度评价;有的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乒乓球比赛中荣获团体冠军;还有连续三届在 “ 挑战杯 ” 创新创业大赛中金奖总数全国第一的冠军团队;有光辉事迹得到李克强总理回信勉励的白求恩志愿者 „„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代又一代理想坚定、基础扎实、作风 朴实、工作务实的吉大人,在北国的沃土上求知问学,毕业后成为了国之栋梁。 70 年来,学校矢志创新,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唐敖庆先生连续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 “ 一门多院士 ” 的佳话流传至今。 世界首例带有 “ 抗猪瘟病毒基因 ” 的克隆猪和带有 “ 赖氨酸转基因 ”的克隆牛培育成功;国际上首次从人毛囊组织中分离出多潜能干细胞,并掌握了分离、培养、运输的标准化关键技术;中国首个锗大功率整流器、首台排灌动力机械 —— 内燃水泵、首台航空核子旋进式磁力仪 „„ 吉大人用不胜枚举的 “ 第一个 ” ,填补着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 高压下金属钠转 变为透明绝缘体的发现对经典的凝聚态理论提出了挑战; “ 喷水无墨打印 ” 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发全球关注; “ 自由基加速沸石分子筛水热晶化 ” 新机理的发现,为化学催化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途径; “ 高柔性拉伸成型 ” 系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飞机、船舶等众多制造领域。 自主研制的 “ 地壳一号 ” 万米钻机成功开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下万米大陆科学钻探专用设备和能力的国家。 于省吾教授对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新创见、高清海教授提出的 “ 类哲学 ” 思想体系、王惠岩教授创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课程体系 、张维达教授对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 的独到研究、张文显教授对“ 权利和现代法治精神 ” 的科学阐释,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孙正聿资深教授和黄文艺教授先后走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堂,展示了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勇攀高峰的吉大人用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创造的梦想,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七十载筚路蓝缕、岁月沧桑,是吉大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精神脊梁。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放弃原有的优越条件,来到条件艰苦的长春,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建设。 “ 文革 ” 时期,许多学识渊博的老教授虽历经磨难,仍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初心不改、孜孜以求。 改革开放后,高校人才流动日趋活跃,一些教师走出学校南下创业,但更多的学术骨干执着坚守,选择与吉大休戚与共。 近年来,全体吉大人凝心聚力、和衷共济,学校不仅甩掉了合校之初的巨大财政包袱,还较大幅度地改善了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让广大师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可以说, “ 艰苦创业、奋发向上 ” 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深根植于校园文化的沃土中,流淌在吉大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