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内容摘要:

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 , 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12]29。 民俗体育广泛存在于民间,依附于民俗活动,是历史底蕴和文化的积淀,也是民众最本真的生活状态,符合以上特点的, 在北京市范围内的民俗体育项目包括以下一些。 依附于民俗活动是民俗体育最重要的特点,很多民间体育项目因缺乏这个因素而与 民俗体育区分开来。 打陀螺、跳皮筋、滚铁环、赛龙舟、舞狮、放风筝、踢毽子、跳绳、掷沙包、荡秋千等 传统体育项目,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但这些项目有的是 民间 体育项目,与民俗活动无关 , 比如踢毽子、放风筝、打陀螺等,有些是在过去时曾依附于民俗活动(节庆、仪式等),现在已经变成了体育项目,与民俗活动失去了联系,或是在某些地区、某些民族 项目是民俗体育项目,但是失去了地域和民族 背景 后 ,活动也失去了民俗体育的性质。 如 赛龙舟 起源于对伟大诗人 —— 屈原的敬悼和纪念, 两千多年来 , 每年农历 5 月端午节 , 各族人民吃粽子喝米酒 ,举行规模盛 大的划龙舟比赛。 在屈原的家乡等地 , 在这一天要唱“招魂曲”追思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 , 进行龙舟比赛 , 纪念屈原 , 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13]。 屈原家乡附近的很多 地方 在 端午节时都有纪念屈原的传统仪式, 伴随这些仪式的赛龙舟活动是当地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 而北京地区的赛龙舟,不仅没有依附于民俗活动的仪式,而且已成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 失去了民俗体育最重要的性质。 所以, 赛龙舟 在北京地区并不属于民俗体育项目,还有很多类似的体育活动也 可归为 以上两类。 根据民俗体育的几个特点 , 项目组 在北京市范围内寻找, 最终将本课题 的 研究 对象锁定为 ,与老北京民俗中的 庙会 活动相关 的 高跷、舞狮、五虎棍等 民俗体育项目。 目前 ,这些项目开展情况较好,开展研究的条件便利, 研究中 以民间社火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 —— 香会活动为主,探讨民俗体育 传承 的机制问题。 北京香会中的民俗体育事项 项目组的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市约现存 香会中 的 民俗体育组织 100 余 个,共包括开路 (飞叉) 、五虎棍、高跷、中幡、 狮子 、 双石 、 石锁 、杠子、 吵子 、 花钹大鼓 等 13个项目, 本项研究 对其中的 9 个项目进行重点研究,涉及 30 多个民俗体育组织。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报告 8 中国社会中的民间组织由来已久,传统社会中的民间组织 曾经占据着乡村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有慈善、福利性质的组织,有宗族类组织,更有大量民间宗教和娱乐性组织活跃在乡村社会 [14]。 这些民间组织保证了在国家政策与民间意志不和谐时,民间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庙会也称庙市,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 除了商业活动和宗教以外,香会表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香会属于民间组织,是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为朝顶进香服务的团体。 香会起源于春秋时期,自汉代起称 “ 百戏 ” ,宋、元两代称 “ 社火 ” ,明代称 “ 香会 ” ,因解放后破出迷信,改 “ 香会 ”为 “ 花会 ”。 报告中, 为体现民俗体 育的传统文化特征, 仍 沿 用其原来的称谓“香会”。 其活动内容集合了歌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诸多民间文化形式。 香会有“文会”和“武会”之分。 “ 文会 ” :各种行业都有自己的会,如 “ 粥茶会 ” 、 “ 面茶会 ” 、“ 青菜会 ” 、 “ 献会 ” 、 “ 缝绽会 ” 等几十种名目。 “ 武会 ” :武会有杠箱会、狮子会、中幡会、杠子会、石锁会、双石会、吵子会、花坛会、花钹大鼓、开路会、五虎棍 会 、秧歌会、 天 平会、旱船 会 、踏车 会 、云车 会 、小车 会 等各名目。 华北地区的庙会和民间香会活动自明中叶至民国初年,一直十分繁荣。 北京曾一度成为民间香会活动的集中地带。 [15]3 香会 界中曾对 十三个档 武会的 走会顺序有 这样的描述 :开路打先锋,五虎紧跟行。 门前摆的是侠客木,中幡抖威风。 狮子蹲门分左右,双石门下行。 掷子石锁把门挡,杠子把门横。 花坛盛美酒,吵子响连声。 杠箱来进贡,天平称一称。 神胆来蹲底,幡鼓齐动响太平。 [16]187 过去北京地区的庙会活动多因对碧霞元君的信仰, 香会 活动场面宏大, 现在 香会 活动变迁的 总体 趋势是,宗教信仰成分的弱化和娱乐、表演成分的增强。 舞狮 目前 ,北京地区民俗体育项目中舞狮活动是开展的最好的,清代后期,北京香会中也以狮子会的发展为最。 传说中狮 子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骑, 所以狮子会都供奉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为本会的祖师爷。 北宋时的舞狮称为“耍狮子”,分太狮和少狮。 太狮由两人合作演练,少狮则由一人独演,演狮子的 身披 苫称为 “囊”,由头和身躯组成,狮头是用木头雕成,饰以金漆,绘以彩,缀以彩穗及铃铛,口眼均能活动。 狮子的身躯由黄色 和蓝色平纹麻布或绸子、绣绒等做成,上缀多缕染成黄色和蓝色的 苘麻当作狮毛。 太狮是用一人穿上连脚裤 ,钻在下面,将狮子头举起,露出下半身,适成为狮子的前腿,另一个人伏在狮子套内,将双足做狮子后腿,两人动作要协调一致 [17]147。 耍狮 子表演非常壮观,狮头舞动起来铃声清脆,舞姿奔放优美,很有气魄。 狮子的表演讲究气势,一出场便摇头摆尾,纵跳腾越,先声夺人。 表演时以太狮为主,起套路有开场、双啸、双纵、双滚、双憩等。 在狮子表演时还要有一人扮成武士,称为“狮子郎”,手拿绣球逗引狮子,此时太狮表演的动作有跌扑、翻浪、跳跃、滚绣球、过跳板、上下高桌,在梅花桩上表演各种技巧 , “狮子戏水”也非常精彩。 高跷 高 跷也是非常受人喜爱的一个民俗体育项目,高跷秧歌又称侠客木,也有文、武会之分,第二章 北京民俗体育概况 9 武会也各种惊险高难动作技巧为特色,文跷则以表演走场,摆山子 ,尤以长秧歌歌词 唱段 为主要内容。 高跷表演时,演员脚底绑上 三四尺高的木棍,扮演 12 个人物 在场上扭动。 下面以西北旺村的秧歌为例,简述高跷会的表演。 西北旺村的高跷表演比较稳重、文雅,动作幅度较小,节奏较慢,以轻柔的扭动和摆各种阵型、“山子”见长,表演中穿插着逗场,但比较收敛,逗而不俗。 表演时给人以文静、优雅、和谐之美感。 表演形式主要是以“扭”、“逗”和“唱”为主,间以一些技巧动作,脚下走秧歌步。 表演中的扭也是因人而异的,老作子和渔婆多运用腰部动作,扭得稳而美,动作幅度小;而公子的扭就不一样了,除了扭动大以外,还 加上扇、袍大幅度扭动和肩部的上下耸动,是高跷秧歌中的一个亮点。 高跷秧歌在表演的过程中是间舞间唱的,表演时一般 是摆一个阵型或山子唱一阵,有单唱、群唱和领唱等演唱形式。 唱词 多达百余段,内容多唱人物和传说故事, 大多是劝说世人积德行善的 故事。 五虎棍 五虎棍会 的历史渊源中大多数会提到宋太祖赵匡胤 , 一般 都 讲述 “赵匡胤斗董家五虎”的故事。 相传宋朝时在董家桥有个董员外, 有 5 儿 1女。 这董家五兄弟不务正业,每人使一条齐眉棍,练就了一身本领,在当地作威作福。 来往行人路过董家桥时,都要强行索取过路费,否则不准通过,人 送绰号“董家五虎”。 宋太祖赵匡胤在当皇帝之前,一天路过董家桥, 当时正是董家五虎的妹妹董金莲守桥,非要向他收取“过桥费”。 赵匡胤对董家兄妹的恶霸行径非常痛恨,便于董金莲对打起来,董金莲被打败后,赶快跑回家中叫来了 5个哥哥。 随后,赵匡胤又和董家五虎打了起来。 此时恰好郑子明挑着油挑子,由此地路过,看见 5 人打 1人,觉得很不公平,帮助赵匡胤把董家五虎打得大败而逃,也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 因为赵匡胤使用的“蟠龙棍”,董家五虎使用的“齐眉棍”,五虎棍因此流传下来。 五虎棍表演时也分文、武场,表演时武场在场上表演,文场以锣鼓 配合。 五虎棍的表演中以棍为主,有单练、对练和群练。 武场兵器有齐眉棍、梢子棍、长棒、短棒 等。 因为表演多为武术中的对打,要求演员技艺熟练、配合严密。 表演起来翻、转、腾、跃,进退拼搏,场面精彩。 北京香会中的民俗体育项目众多, 从历史渊源、表演技法等方面,都能体现出 不同的 文化内涵。 舞狮、高跷和五虎棍是民俗体育活动中有代表性的三项, 香会 中十三 档武会 项目按照民俗体育的划分, 大 都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 近年来舞龙也成为民俗体育中备受喜爱的一项, 封建统治时期 ,龙是天子的象征,只有皇家才有权使用,所以民众是不能舞龙的,但时代变迁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符号 为人民所喜爱,也被用于民俗体育的表演之中。 舞龙逐渐成为龙文化的艺术展现,进行民俗体育活动的同时, 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时空穿透力,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报告中仅介绍高跷等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 , 以 为后文中的分析提供参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报告 10 第三 章 民俗体育概念 研究 “民俗体育”的概念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 属于民俗学和体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 近年来,一些体育科学工作者也将这一概念引入到一些民间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证研究中,并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 而随着近年来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民间文化的活跃 ,传统体育项目日益受到重视的现实条件下,民俗体育也逐渐走向前台。 有关“民俗体育”概念的研究,也在学界引起不小的波澜。 《体育科学词典》里将民俗体育定义为:“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 [3]178 自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很多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民俗体育这一概念的研究和探讨。 从社会学、民俗学、比较学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民俗体育的概念提出观点,并应用于当下民间体育、民族体育等领域的实践研究中。 时至今日,民俗体育的概念似乎正逐 渐明晰起来,但其概念的内涵、外延并非十分明确,而 与 其相似概念:民间体育、民族体育等的差异也并未很好的厘清。 因此,本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民俗体育的概念、特点、分类等进行研究。 民俗体育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关于民俗体育概念以及相关内容的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民俗体育概念的提出。 我国关于民俗体育概念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体育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积累以后提出的,但这一概念还处在早期的探索阶段,主要是基于对民间传统体育、民族体育的研究开始的。 关于民俗体育的特点、所指范围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张家齐较早的提 出民族体育同民俗的密切关系,认为许多民族体育活动的不少内容是以民俗的形式进行和发展的 , 有的活动则是依附民俗的某些事项 开展 [18]。 郭晓峰将民俗体育定义为:“是具有普遍模式的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林林总总 , 其中只有那些体现着普遍模式的事象才是民俗体育。 ” [19] 学者对于民俗体育的特征,归纳为“习俗性、民族性、健身性、娱乐性、传承性、地域性 , 以及文体交融性”。 [20]1214关注点在于民俗体育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考虑到他的“民”性,但未能对“俗”性给予过多关注,因此往往将其与全民健身联系一处。 台湾地区 对于民俗体育的研究要早于大陆, 1975 年,台湾政府就颁布了普遍推行民俗体育活动的法令,开始积极推广各项民俗体育。 樊正治在 1985年就将民俗体育界定为 : 凡属中华民族固有的人体活动 , 用于祭祀、庆生、教育、养生、医疗、休闲活动等并藉以达成人体健康 , 促进团结意识 , 发挥精神力量的教育目标 , 称之为民俗体育 [21]。 蔡宗信将民俗体育定义为“是一个民族在其居住的地方慢慢共同创造形成传统而延续下来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习惯”。 [22]但由于两岸学术交流不畅,这些研究进展未能 在早期 进入大陆学者的视野。 第二阶段的研究,开始侧重于民 俗体育的民俗特征。 之前的研究由于人们对于“民俗”这一概念的认识并非十分清晰,研究民俗体育的学者们认为“俗”的内涵概括为“集体的”、“继承的”、“传布的”,而忽略了“民俗”这一概念的文化内涵。 伴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民俗学研究的兴起,才开始逐步将民俗学的有关理论引入到传统第三章 民俗体育概念研究 11 民间体育的研究中。 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曾尝试过用民俗学的 观点 来解释我国的传统体育,并提出了“体育民俗学”的概念。 体育科学研究者也纷纷开始从民俗学角度来研究民俗体育。 余万予在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提出民俗体育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 , 依赖民俗节日发 展 ,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 [23]张鲁雅干脆将民俗体育定义为“民俗活动中的体育”。 [24]涂传飞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出民俗体育具有“竞技性、娱乐性、依附性、民族的差异性和全人类共通性”等内部特征 , 和“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观赏性”等方面的外部特征 [25]。 占玉珍对民俗体育进行了较细的描述,认为“与民间风俗密切相关的民间体育,如端午节风俗中的赛龙舟,元宵节风俗中的舞龙、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与清明有关的舞火龙,与重阳有关的登高,与年节有关的傩舞,还有抖空竹 、踢毽子,傣族泼水节中的跳竹竿、抓子、陀螺,客家的火 龙节,彝族的火把节上的舞火龙等。 ”并提出 “民俗体育是民间体育和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节庆、岁时 、宗教信仰、禁忌礼仪等活动中,是民众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 ” [26]大家最终将民与体育研究的研究范围确定在“传统民俗活动中所呈现出的体育样态”。 [27]15 当前,已经进入民俗体育概念研究的第三阶段,即民俗体育的概念基本明确,有关民俗体育项目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而 由于 2020年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西方 竞技 体育对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冲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