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二氧化碳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内容摘要:
染菌的判断和防治 ◆ 镜检 ◆ 无菌试验 ◆ 一些 状态参数 ,如溶氧变化、排气中的 CO2含量等 ◆ 异常现象 ,如菌体生长不良、耗糖慢、 pH值异常变化、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异常增多、发酵液的颜色异常变化、代谢产物含量的异常下跌、发酵周期的异常延长、发酵液的粘度异常增加等 ▲ 造成发酵染菌的原因有很多,且常因工厂不同而有所不同,但 设备渗漏 、 空气中有杂菌 、种子带菌、灭菌不彻底和技术管理不善 等是造成各厂污染杂菌的普遍原因。 ▲一般, 从染菌的种类可大致判断其来源 P208 从发酵染菌的规模分析 不同染菌时间分析 ▲对抗生素发酵染菌: 前期 —— 原则上可适当改变生长参数,使有利于生产菌而不利于杂菌的生长,或加入某些抑制杂菌的化合物。 中后期 —— 除非是噬菌体通常后果不会那么严重。 染菌的挽救或处理 ( 1)种子培养期染菌的处理 种子受到杂菌污染后,应经灭菌后弃之,并对种子罐、管道等进行仔细检查和彻底灭菌。 同时采用备用种子。 ( 2)发酵前期染菌的处理 如培养基中的碳、氮源含量还比较高时,终止发酵,将培养基重新进行灭菌处理后再用;否则,补充新鲜培养基,再进行灭菌处理。 也可采取降温培养、调节 pH值、调整补料量、补加培养基等措施。 ( 3)发酵中、后期染菌的处理 加入适当的杀菌剂或抗生素,以抑制杂菌的生长,也可采取降低培养温度、降低通风量、停止搅拌、少量补糖等其他措施。 若产物含量已达一定值,也可放罐。 废液应加热灭菌后才能排放。 ( 4)染菌后对设备的处理 彻底清洗发酵罐,并加热灭菌后才能使用。 也可用甲醛熏蒸或甲醛溶液浸泡 12h以上等方法进行处理。 染菌的挽救或处理 噬菌体污染及其防治 利用细菌或放线菌进行的发酵容易受噬菌体的污染,由于噬菌体的感染力非常强,传播蔓延迅速,且较难防治,对发酵生产有很大的威胁。 噬菌体是一种 感染 细菌 或 放线菌 的 病毒。 噬菌体有两类: 烈性噬菌体 :感染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细胞裂解 温和性噬菌体 :感染细胞后,并不马上引起细胞裂解,而是以 “ 原噬菌体 ” 方式整合在宿主的 DNA中,随寄主繁殖而延续传代。 带有 原噬菌体 的菌株称为 溶原性菌株。 原噬菌体 不同于营养期的噬菌体,它没有感染性,对宿主一般无不良影响,但是: ☆ 溶原性菌株具有产生噬菌体的潜在能力 :溶原性菌株培养时,少数会自发脱离染色体,导致细菌裂解。 而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 UV, X射线,氮芥等)刺激下,原噬菌体会脱离染色体,开始复制,从而导致溶原性菌株裂解,产生大量的噬菌体。 ☆对同一类型噬菌体具有免疫性 :溶原性菌株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噬菌体不敏感,这些噬菌体虽然可以进入溶原性菌株,但不能增殖,也不能导致溶原性菌株裂解。 噬菌体的污染途径 : 可以通过环境污染、设备的渗漏或 ” 死角 ” 、空气系统、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补料过程及操作失误、菌种带进噬菌体或本身是病原性菌株等途径使发酵染菌。 噬菌体的危害: 可引起发酵中噬菌体污染的实例: 丙酮、丁醇发酵中的噬菌体污染 抗生素发酵中的噬菌体污染 谷氨酸发酵的噬菌体污染。627二氧化碳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相关推荐
提供它的导数值往往是有困难的。 此时,在 Newton迭代法( )中,可用 或常数 D取代 迭代式变为 )( 039。 xf ),(39。 kxf)()(039。 1 xfxfxx kkk .)(1 Dxfxx kkk 或 这称为 简化 Newton法。 其迭代函数为 第六章非线性方程组的迭代解法。 或 Dxfxxxfxfxx )()()(39。 )()(0 简化
式中 , Q 为并联回路的有载品质因数。 当|φ(ωc)|30176。 , 失谐量不大时 (式中分母 ω0≈ωc), 上式简化为 0( ) 2sin sincccmmQUu t U t 积分后的调制信号为 ( 1 sin )jQjcmiVD QCCmtUCUU根据式 (6― 27)可得 式中 , 变容管电容调制度为 (6― 39) 当
0 l g ( 1 ) 4L T T 当 时 , 1T 2 2 2 2 2 22 0 l g ( 1 ) 4 0 ( )L T T d B 当 时 , 1T 2 2 2 2 2 22 0 l g ( 1 ) 4 4 0 l gL T T T 当 时 , 1T 2 2 2 2 2
持电平 保持 保持 电平 > 1/3Vcc ≥2/3Vcc > 低电平 低电平 复位 由表 , 、 R、 的输入不一定是逻辑电平,可以是模拟电平,因此,该集成电路 兼有模拟和数字电路的特色。 S MR《 数字电子技术 》 555时基集成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国产双极型定时器 CB555时基电路 图 CB555时基电路的等效功能电路图 复位触发 置位触发 强制复位 控制电压 放电端 输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