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二氧化碳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内容摘要:

染菌的判断和防治 ◆ 镜检 ◆ 无菌试验 ◆ 一些 状态参数 ,如溶氧变化、排气中的 CO2含量等 ◆ 异常现象 ,如菌体生长不良、耗糖慢、 pH值异常变化、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异常增多、发酵液的颜色异常变化、代谢产物含量的异常下跌、发酵周期的异常延长、发酵液的粘度异常增加等 ▲ 造成发酵染菌的原因有很多,且常因工厂不同而有所不同,但 设备渗漏 、 空气中有杂菌 、种子带菌、灭菌不彻底和技术管理不善 等是造成各厂污染杂菌的普遍原因。 ▲一般, 从染菌的种类可大致判断其来源 P208 从发酵染菌的规模分析 不同染菌时间分析 ▲对抗生素发酵染菌: 前期 —— 原则上可适当改变生长参数,使有利于生产菌而不利于杂菌的生长,或加入某些抑制杂菌的化合物。 中后期 —— 除非是噬菌体通常后果不会那么严重。 染菌的挽救或处理 ( 1)种子培养期染菌的处理 种子受到杂菌污染后,应经灭菌后弃之,并对种子罐、管道等进行仔细检查和彻底灭菌。 同时采用备用种子。 ( 2)发酵前期染菌的处理 如培养基中的碳、氮源含量还比较高时,终止发酵,将培养基重新进行灭菌处理后再用;否则,补充新鲜培养基,再进行灭菌处理。 也可采取降温培养、调节 pH值、调整补料量、补加培养基等措施。 ( 3)发酵中、后期染菌的处理 加入适当的杀菌剂或抗生素,以抑制杂菌的生长,也可采取降低培养温度、降低通风量、停止搅拌、少量补糖等其他措施。 若产物含量已达一定值,也可放罐。 废液应加热灭菌后才能排放。 ( 4)染菌后对设备的处理 彻底清洗发酵罐,并加热灭菌后才能使用。 也可用甲醛熏蒸或甲醛溶液浸泡 12h以上等方法进行处理。 染菌的挽救或处理 噬菌体污染及其防治 利用细菌或放线菌进行的发酵容易受噬菌体的污染,由于噬菌体的感染力非常强,传播蔓延迅速,且较难防治,对发酵生产有很大的威胁。 噬菌体是一种 感染 细菌 或 放线菌 的 病毒。 噬菌体有两类: 烈性噬菌体 :感染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细胞裂解 温和性噬菌体 :感染细胞后,并不马上引起细胞裂解,而是以 “ 原噬菌体 ” 方式整合在宿主的 DNA中,随寄主繁殖而延续传代。 带有 原噬菌体 的菌株称为 溶原性菌株。 原噬菌体 不同于营养期的噬菌体,它没有感染性,对宿主一般无不良影响,但是: ☆ 溶原性菌株具有产生噬菌体的潜在能力 :溶原性菌株培养时,少数会自发脱离染色体,导致细菌裂解。 而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 UV, X射线,氮芥等)刺激下,原噬菌体会脱离染色体,开始复制,从而导致溶原性菌株裂解,产生大量的噬菌体。 ☆对同一类型噬菌体具有免疫性 :溶原性菌株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噬菌体不敏感,这些噬菌体虽然可以进入溶原性菌株,但不能增殖,也不能导致溶原性菌株裂解。 噬菌体的污染途径 : 可以通过环境污染、设备的渗漏或 ” 死角 ” 、空气系统、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补料过程及操作失误、菌种带进噬菌体或本身是病原性菌株等途径使发酵染菌。 噬菌体的危害: 可引起发酵中噬菌体污染的实例: 丙酮、丁醇发酵中的噬菌体污染 抗生素发酵中的噬菌体污染 谷氨酸发酵的噬菌体污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