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习作教学建议苏教版教材编辑部王向东内容摘要:

节课仍然写 《 我的理想 》。 所有孩子都静静地提起了笔…… 评析 教学 , 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 也是正确价值观建构的过程。 但是 , 以往我们常常关注知识 , 知识重于一切 ,因而知识挤压了智慧 , 遮蔽了价值观 , 结果 , 学生为知识所累 , 甚至成了知识的奴隶 , 剩下的只是知识。 随着改革开放 , 我们进入多元文化时代 , 多元价值观呈现在课堂里 , 教学过程更为开放 , 也更为复杂 , 这是一种进步。 故事中老师的教育智慧表现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的发展,把对理想的认识无形中提升到价值层面,进行了一场悄悄的价值辨认和正确观的确认。 点评 尼采说 , 艺术是出场者的态度 , 艺术是对生命的刺激。 这位老师有鲜明的价值观 , 虽很 “ 吃惊 ” , 但不动声色;虽“ 忐忑不安 ” , 但内心有一种教育的定力;虽心情 “ 沉重 ” , 但却在 “ 沉思 ” 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他把 “ 我的 ”改为 “ 可笑的 ” , 是为了 “ 顺应 ” 学生的心情 , 让学生暴露真实的想法 , 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这一 “ 顺应 ”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 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他又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的作文 , 把内心的激动化为 “ 缓缓地 ” 朗读 ,把理想的激情与力量弥散在教室里 , 这一切 , 打动了学生的心。 最后 , 仍回到 《 我的理想 》。 题目的转换 , 正是价值观的转换 , 一切是那么自然 , 点燃了学生习作的热情。 思考:如果没有出现那位学生的作文 , 老师该怎么设计自己的教学呢 ?这是一个考验教育智慧的思考题。 老师 , 您会怎么办 ? 结论 这种 “ 需要 ” 式作文,对学生大脑皮层所产生的刺激是积极的,因为它不是 “ 作文 ” 而是“ 需要 ” ,是一种交际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 学生由 “ 要我写 ” 彻底变为 “ 我要写 ” ,他们的参与是自觉自愿的,是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表现欲参与其事的。 这不仅是学生写作心态的改变,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主体角色的改变。 这种 “ 我要 ” 境界的出现,不正是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体现吗 ? 教学中,我们应以 “ 唤起 ‘ 需要 ”’ 为原则,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宽松的习作心境,给学生作文以情绪激励、情致唤醒和情感鼓舞。 二是由强化指导转向注重积累。 有人认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细致的指导,以为指导的越详细,学生作文水平便提高得越快。 由于这种观点根深蒂固,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精力主要花在如何 “ 指导 ” 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也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 “ 指导 ” 所占据,且教师指导的内容又大多侧重于 “ 如何开头结尾 ” 、“ 如何审题立意 ” 、 “ 如何照应过渡 ” 等“ 关于作文 ” 的知识的灌输上。 “作文 ” 的实质 作文不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懂得 “ 关于作文 ” 的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写好作文;它是一个能力建构的过程,是积累 “ 外化 ” 的过程,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性活动中形成的。 “积累 ” 的功能 直接引用 嫁接迁移 规范习惯 启示 既如此,我们的着力点就应放在丰富学生的语言和生活积累上,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和阅读活动中逐步建构并储存一定量的生活化的图景和 “ 语言模型 ”。 这样,当外界信息激活时,当产生了倾吐冲动后,学生只要进行自动匹配即可,想写什么就有什么可写,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作文对他们来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了。 重视阅读;重视活动;重视背诵。 三是由刻板评价转向灵活激励。 审视我们以前的作文教学,在 “ 评价 ” 这一本应成为满足学生成功欲望的教学环节上,确实存在诸多亟需改正的问题:或 “ 严格要求 ” ,将学生作文的分数或等第压得低低的;或以好学生的作文为标准,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视为“ 一般 ” 或 “ 不过关 ” ;或开设 “ 作文诊所 ” ,专找学生作文中的别字、病句;或俨然如一个法官,以诸如 “ 条理不清楚 ” 、 “ 事例不典型 ” 、 “ 书写不认真 ” 等冷冰冰的简单评语宣判了学生作文的失败。 总的来说,就是要求过高,评价刻板。 案例:一百分的作文 “文革 ” 结束后,钱梦龙接教初中二年级的语文。 学生的语文基础实在太差了,连小学生都不如。 以前,一位女教师把小学语文书发给大家,决心帮助他们从小学的基础知识补起。 但是学生把小学语文书摔在地上,用现在的话来说: “ 太伤自尊了。 ” 钱老师给他们上第一堂课, “ 你们知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