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结构初步设计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透系数建议取 m/d 、基础设计 根据勘察初步揭示情况,本工程拟选用桩基。 桩型初步选用大直径 (1m~)冲钻孔桩或人工挖孔桩。 实际桩型综合考虑现场条件,基坑支护情况,施工单位工艺水平及地方相应条文规范后再行确定。 、底板设计 底板拟考虑作桩筏之筏板兼抗水板,板厚初定 1500mm。 六、 结构体系设计及超限情况说明 、结构体系布置 主楼采用钢筋柱框架 — 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 主楼高宽比为 ;长宽比。 内筒高宽比为。 框架柱距为 8~9m,钢管混凝土框架柱,直径为 1300mm,向上逐步减小为 1200mm、1000mm,壁厚 t=25~ 20mm。 核心筒外墙截面尺寸 800mm,向上减小为 700mm、 500mm,内墙为200mm。 楼面结构:地下三层~ 、板体系;  (部分位置采用劲性混凝土梁 )板楼面体系。 板厚 100~120mm,屋面停机坪板厚 200mm。 对于跨度大的梁采用起拱的方法,减小下垂度。 地下室二层板拟采用空心楼盖体系。 主要的抗侧力体系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框架组成。 为了增加核心筒体的延性,在外筒墙体角部及与主梁交接处设置了型钢柱。 结构布置详结构平面布置图:(详图 ~图 ) 、超限情况的认定 依据建设部《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 》,经初步判断 ,本建筑物存在主要超限情况如下: ( 1)水平 位移超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xx)第 ,框架 — 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体系高度 150m时,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不宜大于 1/800,本工程计算结果为1/670~750,超 出了规范规定限值。 ( 2)结构侧向刚度不规则: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xx)第 ,高层建筑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 70%或其上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 本工程由于底层及避难层(第 8层)层高较大,致使相邻层最小侧向刚度比 :底层 Ratx1=, Raty1=; 8层 Ratx1=, Raty1=,超过规范限值。 ( 3)结构竖向楼层承载力突变: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xx)第 , 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75%。 本工程底部(二层)的楼层受剪承载力比为 X向 , Y=。 超过规范限值。 ( 4)楼板局部不连续: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xx)第 ,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层面积的 30%。 本工程第 4层、七层、 11层、 14层、 17层,由于局部 楼板开洞总面积超过楼层面积的 30%,超过 限值。 综上所述,依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 》等,本工程应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七、 针对超限情况的抗震措施 计算分析方法: 采用两种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程序进行整体结构内力、位移的比对计算分析,即SATWE 及 PMSAP。 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多遇地震的补充计算。 采用 PushOver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补充分析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变形反应。 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方法对结构薄弱层进行中震及大震阶段的性能分析。 提出保证薄弱层(第 1层及第 8 层)中震弹性,大震不屈服位移可控的性能要求 , 提高及确保结构薄弱层的设计可靠度。 抗震构造措施:针对侧向刚度突变及楼层承载力突变的主要矛盾,设计采用如下措施。 合理选择墙柱断面,控制楼层层间刚度比。 部分楼层上下层层高差异较大(如底层,避难层),竖向刚度不规则易形成薄弱层。 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调整竖向构件的截面,提高薄弱层主要构件配筋率。 改善上下层刚度的问题。 增加核心筒的延性:由于核心筒承载的抗倾覆力矩约总倾覆力矩的 70%以上,是主要的抗侧力构件。 为了增加核心筒体的延性,在外筒墙体角部及与主梁交接处设置了型钢柱。 另外, 为了使墙截面中的剪应力均匀分布且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在墙体中布置多层钢筋。 核心筒体的轴压比控制在规范建议的 ,并保证足够厚度的墙体来控制剪应力水平。 核心筒墙体中洞口的分布对墙体的抗震能力有极大的影响,设计中力求保证墙体中的洞口对称和规则,且有明确的连梁和墙肢。 为了提高墙体的抗剪和抗震能力,在连梁中适当布置斜向钢筋。 在底层及避难层,不同高度增加核心筒范围内的隔板,提高其抗侧能力作为承载力储备。 提高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延性,将避难层 8层以下范围,按底部加强区的构造要求进行设计。 并提高底部加强区的抗震 等级,按特一级设计。 减少扭转效应 调整抗侧力构件布置使之均匀对称;减少质心与刚心之间的偏心,以减少结构的扭转效应;控制结构的扭转位移比小于。 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提高外框梁的抗震承载力及延性。 由于外框梁层高突变,产生应力突变效应比较严重,设计中采用全高钢管混凝土柱,以 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钢管对其核心混凝土形成强力约束效应,不仅改善混凝土的性能,而且增 强其承载力,同时内填混凝土增强了钢管壁的稳定性。 钢管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值比普通钢筋混凝土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是良好的延性材料,可不受轴 压比的限制。 它除了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疲劳等优点外,还具 有省工、省料、施工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在经济效益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采用的钢管混凝土柱直径为 1300mm~ 1000mm,钢板壁厚 25~ 20mm。 钢管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