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内容摘要:

让就诊医生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及诊疗信息,从而使就诊医生更好的为自己服务,并可以通过治疗安全警示、药物过敏警示等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并可对不必要的检验 /检查进行提示,逐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25 ( 3) 连续的健康信息。 按照标准,收集整理各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建立贯穿居民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居民可以查询自己的健康资料,使用统一的标识在各医疗机构中进行就诊,享受便捷的、全方位的疾 病诊治、医疗咨询、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健康服务。 从而进行自我医疗管理、制定自我疾病防范及健康档案信息的自我维护。 ( 4)高效的一体化服务。 逐步缓解目前一人多卡, 医疗机构 信息孤立,区域 不 联通的现状。 (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全科医生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时可以调阅到辖区居民的所有诊疗信息 (急诊、门诊、住院、健康等信息 )及健康档案信息。 社区医生可以将公共卫生各业务条线(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需要的数据通过平台上传到公共卫生系统中,并且获得公共卫生 系统 下发的数据,完成相应社 区服务,避免数据重复录入。 ( 2)乡镇卫生院。 主要是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如门急诊、常见病的住院治疗、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免疫接种、慢病管理、老年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 ( 3)村卫生室。 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 包括采集居民电子健康档 案 基本26 信息 、健康体检信息 ,办理 就诊费用网上报销申请、 初步 审核和 即 时结算。 完成居民常见病的基本 诊疗。 对 儿童、妇女、老年人 等重点人群进行诊疗和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 等慢性病和传染 病的定期随访,开展 定期的体检,建档 并 记录就诊、 随访和 会诊等信息。 ( 1)医院。 医生可以调阅到当前患者的历次诊疗信息,及当前患者相关家属的健康信息,能够查询个人健康档案与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资料。 在进行远程会诊时,所有专家都可以调阅到当前患者的检查报告、医学影像。 全市范围内病人检验单 、 检查报告的共享和互认。 (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希望从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获取疾病个案实时信息,智能分析出区域群体疫情信息,与医疗机构联网完善传染病的上报流程和模式 ,提高上报效 率和质量,实现传染病、慢病、精神病等疾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 ( 3)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希望得到更丰富的信息,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妇幼保健服务。 妇幼保健各业务工作量大,需建立与其他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横向网络体系,完成妇幼保健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数据的共享与交27 换,使实现妇幼保健业务与医疗业务做到数据一处录入,多处利用 ,实现妇幼保健行政管理业务的全面整合。 ( 4)急救中心。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立区域急救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制和规范。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疾病电子监测 机制,收集媒体网络信息和交通通报等信息,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预警处理。 ( 5)血站。 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 ( 6)健康教育机构。 希望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疾病分布情况和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计划,发布健康教育知 识,举办健康教育活动,评价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一系列 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全区域的健康认识水平。 ( 1)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建 立一个涵盖区域全民诊疗信息、预防保健信息、公共卫生信息 、基本药物供应信息 等全面的卫生信息平台。 利用卫生信息平台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就可以实现对业务、管理有效的数据支持。 同时由于对区域的在运行系统的数据有了跟踪能力,及时关注,避免管28 理上的被动。 可以通过卫生信息平台全面掌握全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救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详细资讯,为制定区 域 内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准确依据。 利用卫生信息平台对区域内各种医疗卫生数据进行采集 ,归并与挖掘分析 ,提供业务监督与决策支持。 ( 2)卫生监督机构。 逐步建立起管理相对人档案,通过管理 对象档案实现不同机构,不同业务间的信息共享,通过管理对象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关联,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通过系统形成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等管理相对人的实时动态监管。 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研究、传输为一体的卫生监督综合信息网络体系。 希望医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服务功能。 通过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卫生机构和相关机构信息互联互通。 如:药监部门可以通过三级卫生信息平台,获得丰富的药品 使用相关数据,可以进行实时在线的不良药物事件的监测,提供用药分析服务等等。 社会保险部门通过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掌握了大量健康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医疗整体面貌,进一29 步辅助和推动医保 /新农合业务的开展,并完成审核监督、定点医疗机构布点、医保政策制定或更新等辅助管理。 通过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从民政系统获取女性人群的婚姻信息,并将划定年龄段的已婚女性作为孕产妇保健预备管理对象。 从民政系统获取残疾人群信息,在健康档案的建设中,为该类人群建立残障专项档案、提供残疾康复管理。 通过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从公安系 统获取出生人口信息、户口迁入人口信息,触发新增人群(出生、户口迁入)的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可从公安系统获取户口迁出的人口信息,触发户口迁出人群所对应的健康档案的封存和转档。 通过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从计生委系统中获取育龄妇女信息,在健康档案的建设中,将育龄妇女作为孕产妇保健预备管理对象。 计生局可以从健康档案中获取孕产妇保健专项档案信息。 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借助三级卫生信息平台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 (二) 业务需求。 ( 1)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需要。 通 过健康档案医生可以全面掌握和了解患者过去就医及其健康状况,为医生诊疗提30 供了更多的决策所需要的基础信息,能较大程度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2)节省患者支出,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实现针对个体化健康管理,形成居民个人的健康状态资料,以及诊断治疗的重要的记录,使无论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都能随时获取患者病史资料,避免了重复医学检查,既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患者支出。 ( 3)争抢生命绿色通道“黄金时间”的需要。 通过居民健康档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 患者的病史、药物 过敏史 等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医疗诊治准备,避免因无法询问病情造成病史不明确导致救治不力的情况,真正地 把握急诊抢救的黄金 6 小时。 ( 4)有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需要。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 远程医疗、 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促进大中型医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形成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是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合理使用的有效途径。 才能够实现转诊时各类医疗机构之间信息 共享 、 提高质量 、 降低 费用的目的,实现区域医31 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社区服务需求。 ( 1)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的需要。 社区卫生机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都需要健康档案作为支撑并为 健康档案提供信息。 ( 2)开展健康干预跟踪服务的需要。 通过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联动 ,实现 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委托 /受托 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实现个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跟踪。 探索区域内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间从孕产期保健到婴儿出生、儿童保健、终老的健康跟踪服务,利用手机短信预约服务等提供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健康干预服务质量。 ( 3)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需要。 对于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 基层医疗机构 ( 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乡(镇)级 卫生院 、村卫生室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 等, 满足基本药物招标、交易 、监管 和结算等业务要求。 建立基于卫生信息平台和健康档案基础资源库,具有统32 一功能体系、统一指标体系和统一操作模式的 社区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社区卫生管理和业务指导机构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满意的卫生健康服务。 ( 1)公共卫生业务联动工作的需要。 在居民健康档案基础上 , 120 急救中心通过查阅患者的相关信息(前期建立档案时记录的既往病史、体检时的有关记录、家庭住址、亲属联系方式等),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根据 GPS 定位(若没有 GPS 定位,可根据前期登记的家庭住址)通知与呼救用户现场最近的急救车辆前往抢救。 同时开通医院生命绿色通道,用户发出的呼救信息不仅反应在 120 系统平台,同时也会反应到 绿色通 道对口医院的平台上,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使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 使用户的呼救信息能够 及时 反应到呼救中心、绿色通道的对口医院。 ( 2)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需要。 健康档案记录了居民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疾病预防保健专业机构以居民健康档案采集的信息为依据,开展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及其变化和趋势,有效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开展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33 (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 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通过居民健康档案适时的查阅, 更好把握 抢救病人的“黄金时间”,为预防暴发大规模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与信息支持。 ( 4)公共卫生服务需要。 在全国建立标准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将能够确保居民的健康信息随人流动,在异地工作居住时,依然能够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包括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精神疾病管理治 疗等内容,由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 (所 )向辖区内所有居民均等提供。 国家还将加强对边远、贫困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卫生经费投入和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 ( 5)卫生监督管理需要。 全面实现传统工作模式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变静态卫生监管为动态卫生监管,提高卫生监督效率,规范卫生监督业务和执法行为,提高卫生监督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方便居民与管理相对人,使百姓享受到高效、安全、公平与可及的现代公共卫生服务。 34 ( 1)加强卫生管理需求。 随着三级卫生 信息平台的建成,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 ,以辅助其决策,高效开展电子政务、传染病疫情监测、应急联动等;通过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将使行政管理部门对卫生业务部门的监督和控制更加的及时和准确,提高对整体卫生资源的调配力度,加强对疾病与疫情的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提高行业内的应急指挥处理能力。 丰富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为政府进行全市的宏观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数据。 ( 2)实现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利用的需求。 由于目前 卫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物 理上不联通,业务标准、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无法交换共享,形成了各单位、各条线的信息孤岛。 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和两大信息基础资源库的的建设 , 将避免 各单位对基础与公共信息 的 重复采集与存储, 减少 人力、物力与财力的重复投资 ,提升 数据的一致性与唯一性 ,实现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和信息共享。 (三) 技术需求。 为 达到 本 项目建设目标,需要实现如下功能。 、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和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 各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之间35 的互联互通问题,是通过卫生信息平台与各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互联实现。 互联互通规 范主要包含两大类内容,其一为描述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与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之间的联结;其二为描述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内部各构件之间的互联互通。 、存储、查询、更新等服务。 通过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业务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居民公众服务。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资源库分布在部级、省级、地市三级信息平台。 基础数据的管理功能包括数据提取、存储、转换、加工、重组、输出、备份等。 省、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和县级卫生 信息数据中心(平台)建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