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生态工业园区环保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调研报告内容摘要:

表 1 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情况统计表 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验收命名数量 批准建设数量 验收命名数量 批准建设数量 9 13 30 55 (数据来源:) 截至 2020 年 6 月,江苏省 107 家开发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占全省开发区总数的 %,其中 9 家园区完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命名, 13 家园区正在进行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 30家园区完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验收命名, 55 家园区正在进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 按照行业组成划分 : 行业类园区 4 家,占总数的 %,主要为化工、冶金等行业。 综合类园区 103 家,占总数的%,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2 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家,省级开发区 71 家。 静脉产业类园区为 0 个。 按照地域划分:苏南52家(每个地市平均 家),苏中 23家(每个地市平均 家),苏北 32 家(每个地市平均 家),说明江苏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更有利于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创建。 二、江苏生态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国对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要求逐渐提高,如 2020 年 12 月《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中决 定,自 2020 年起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纳入园区建设内容,贯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学原理,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生态化要求和发展策略与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和目标一致。 我省自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已有 10 多年的发展历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起到了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在其建设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生态工业园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仍然滞后 目前,江苏大部分生态工业园的管理机构为园区管委会,而以管委会为核心的园区管理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现有的生态工业园管理体系仍然基本沿用第二代工业区 ( 即高新技术产业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 ) 的管理模式,因此难以适应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省内部分园区存在管理制度创新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园区的管理者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认识还停留在以产业共生体系为核心建设生态工业园,而缺乏对于生态工业园区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以及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实现生态工业园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认识。 同时,大部分园区尚未建立与管理体系相配套的 生态工业园区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影响生态工业园管理体系中各个层次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及交换,导致生态工业园区运行效率低下。 同时,使园区管委会在协调企业利益和企业与社区利益方面的能力通常较为有限,企业有时会隐瞒自己的原料来源、数量、性质、能源的种类和消耗量以及排放物的种类和数量,信息的不对称严重影响了生态工业园区能流与物流的优化。 (二)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 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并不是其最终目的,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运行与完善,促进园区自身及其所在大区域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的整体持续提升才是生态工业园区在工业生态化与低碳化进程中应起到的作用。 目前,我省在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大部分园区只关注于生态工业园前期的规划与建设,而对于生态工业园区初步建成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则往往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自身完善过程滞后,并大幅降低了生态工业园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